黨集鄉

黨集鄉

武縣黨集鄉位於成武縣城北5公里處,東經ll5。57',北緯35。0l',版圖面積63.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人口3.5萬人。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東魚河北支東西穿過,劉池堂引溝縱貫南北;成田公路斜貫全境,德商公路貫穿南北,張黨公路橫跨東西,西臨京九鐵路,南靠隴海線,北有嘉祥機場,東靠105國道;有線電視、通訊、電力等網路及柏油路縱橫交錯覆蓋全鄉。

基本信息

經濟狀況

黨集鄉黨集鄉
黨集鄉地理位置優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農業以小麥玉米棉花桑蠶大蒜辣椒、瓜果生產為主;工業以化工、機械製造、木材深加工、蔬菜冷藏加工為主。
近年來,黨集鄉桑蠶生產、畜牧養殖、良種繁育、農副產品深加工快速發展,投資5500萬元的天潤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資3600萬元的盛祥紡織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的成銀麵粉等項目已具規模,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產品遠銷全國各大、中城市。尤其與中國棉花研究所聯合創辦,固定資產在2000萬元的雙福種業有限公司,其繁育基地目前已發展成為魯西南最大的優質棉良種繁育推廣基地,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城鎮建設

黨集鄉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鄉黨委、政府確立了新的城鎮建設理念,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市場運作”的原則,市場經營與盤活內部資產相結合,在鄉駐地率先實施“美、綠、亮、硬”工程,完成德商公路景觀建設,鄉駐地安裝了高標準路燈100盞,沿德商、成田、張黨公路兩側已規劃建設了面積為1500餘畝的三個工業園區,為招商引資、民營經濟發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自然資源

黨集鄉黨集鄉
黨集鄉自然資源豐富。成武系黃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42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61.3mm,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侯。地下煤、石油、煤層氣等多種礦藏儲量大、質地好,煤炭儲量16.5億噸,煤層氣100億立方米,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地表水徑流量1億立方米,地下水蘊藏量3億多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要,縣城西部現有水庫“文亭湖”一座。現有可利用富餘勞動力5萬人,受到較好的文化、技術教育,能夠適應多種行業、工種的需要,且勞動力價格低廉。另外,充足的土地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新項目的需要。

歷史沿革

黨集鄉黨集鄉

秦置成武縣。明改城武縣。據《城武縣誌》:“漢高祖過魯,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為成武。”又雲;“明初尚寶鑄印,誤加土為城。”

1958年又復改成武縣。

1988年5月4日,撤銷徐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汶上集鎮

1994年12月29日,撤銷伯樂集鄉苟村集鄉,設立伯樂集鎮苟村集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

1995年10月23日,撤銷南魯集鄉,設立南魯集鎮

1998年12月23日,撤銷白浮圖鄉孫寺鄉,分別設立白浮圖鎮孫寺鎮(魯政函民字[1998]38號)。

2000年,成武縣轄9個鎮、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596339人,

各鄉鎮人口:成武鎮80481天宮廟鎮25889孫寺鎮33024苟村集鎮40178白浮圖鎮22830大田集鎮43734南魯集鎮40107汶上集鎮41546伯樂集鎮44695寶峰集鄉18901黨集鄉32455桃花寺鄉21456張樓鄉30459孫廟鄉17226郜鼎集鄉31524康集鄉14576智樓鄉23610九女集鄉33648

2001年,成武縣轄9個鎮、3個鄉:成武鎮、大田集鎮、伯樂集鎮、天官鎮、汶上集鎮、孫寺鎮、白浮圖鎮、苟村集鎮、南魯集鎮、黨集鄉、張樓鄉、九女集鄉。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覆同意:成武縣撤銷九女集鄉,設立九女集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成武縣轄10個鎮、2個鄉。

產業特色

“一戶多業”增收快

在黨集鄉,“一戶多業”的農民有1000多戶。黨集鄉積極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觀念,實行“一戶多業”,做到田地有人種,市場有人闖,多渠道拓寬增收渠道。這些“一戶多業”的農戶,女勞力在家管護農田,精耕細作;男勞力打“前鋒”,進城務工經商,從事建築安裝、入廠務工等。這種“一戶多業”的模式,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這些“一戶多業”農戶家庭年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

黨集鄉麥秸
農民喜發麥秸財

成武縣黨集鄉2008年“三夏”麥收期間沒有往年的田間“狼煙四起”,村邊、路旁也沒有亂堆亂放現象的發生。究其原因,是一些頭腦靈活的經紀人乾起了麥秸回收的生意,他們還從中發了麥秸財。該鄉黨集村農民馮建寶與外地一新能源發電廠取得了聯繫,創辦了一處以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稈為原料的新能源加工廠,常年向電廠提供燃料,日加工作物秸稈60噸以上。以往被農村稱為影響村容村貌的小麥、棉花等作物秸稈堆一下成為了“香餑餑”。眼下,麥收剛過,該村40名青壯勞力走村串地擔當“麥秸收購販”,馮建寶將麥秸販子拉來的麥秸高價收購,再將麥秸用機械粉碎,轉手賣給電廠,不僅馮建寶自己創收,而且,為當地的老百姓開創了一條致富的好門路。目前,在黨集鄉從事麥秸收購的民眾已達上百人,他們每天往返周邊十幾個鄉鎮,每天增收百元以上。

信訪工作

成武縣黨集鄉黨委、政府把信訪穩定工作作為促進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組織鄉機關幹部不定期深入村組詳細排查各類矛盾糾紛,隨排查、隨化解,全力確保各類信訪苗頭化解基層。在具體工作中,該鄉重點強化“三情”。一是知情,準確掌握各類矛盾糾紛、上訪苗頭及重點人員的詳細情況,把握事件涉及人員的思想動態。

二是通情,針對掌握的詳細情況,能隨時化解的,主動靠上做工作,確保第一時間內圓滿化解,當即不能解決或發現異常情況的及時把事件通報給鄉主要負責人,以便集體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

三是動情,採取“曉之以理,動之以理”的方式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上訪苗頭,積極宣傳有關法律政策,提高民眾的知法、懂法水平,增強法律觀念,最大限度地減少可避免的盲目行為。

鄉土名人

黨集鄉黨集鄉

魏傳經,男,1931年3月生,黨集鄉張石店村人。山東省成武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1951年,魏傳經從成武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成武縣文化館工作,收集民歌370首,其中《包楞調》、《花蛤蟆》、《花開蜜蜂來》等參加過1963年和1983年山東省民歌會演和演唱會上海唱片廠灌制了唱片。包楞調是流行在成武縣的民間歌曲。1962年10月,成武縣文化館幹部魏傳經在田集鎮小程樓村採訪民間歌手周金英時,收集並記錄了歌詞,後由成武縣第一中學教師孫嘯天譜曲。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調,64段詞由一首詩發展而來。詩為:“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詩中的每個字按先後順序演變成四段詞,每段由四句組成。整個唱詞內容表現廣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賢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勝古蹟等等,無所不包,應有盡有。1963年,魏傳經改寫填詞的包楞調,在山東省民歌演唱會上,由菏澤地區代表隊姚月蘭演唱。演唱會後,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雜誌同年第四期發表,從此在全國流行起來。第二年5月,由山東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張英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音樂界人士紛紛發表評論。成武民歌包楞調的問世,填補了我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斷。原籍菏澤的彭麗媛把包楞調帶入北京後,幾次出訪北歐諸國時演唱,並錄製成唱片磁帶發行全國。

崔傳義1944年12月生,山東成武縣黨集鄉張石店村人。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曾在安徽省滁縣地區工作11年,在那裡參加了實行農業“大包乾”的農村改革。此後調入安徽省政府辦公廳。1987年到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1990年轉入國務院了展研究中心。崔傳義一直致力於研究三農工作。現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作者對農業經營制度、批發市場、農村技術革命、農業保護與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多次獲得中國發展研究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著有《中國農民流動觀察》,合著《中國縣市改改革縱橫》、《中國農業服務模式》、《農民就業與中國現代化》、《走出二元結構:農民工、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