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詞牌名稱]

點絳唇[詞牌名稱]

點絳唇,詞牌名,又名“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等。以馮延巳詞《點絳唇·蔭綠圍紅》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另有四十一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的變體。代表作有蘇軾《點絳唇·紅杏飄香》等。

基本信息

詞牌沿革

調名用南朝江淹《詠美人春遊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蕷。不知誰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行人成息駕,爭擬洛川神。”元《太平樂府》注“仙呂宮”。高拭詞注“黃鐘宮”。《正音譜》注“仙呂調”。宋王禹稱詞名“點櫻桃”。王十朋詞名“十八香”。張輯詞有“邀月過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遙隔沙頭雨”句,名“沙頭雨”。韓淲詞有“更約尋瑤草”句,名“尋瑤草”。在京劇中,《點絳唇》又通稱為“點將”,用於元帥升帳、江湖豪客的排山等,其作用是為了表現場面的宏大和增強氣氛。

此調馮延巳一首為創調之作,其他唐五代詞人不用此調。宋人用此調者極多,汪詞與馮詞格律相同,為宋人通用之體。汪詞是名篇,南宋初年黃公度和作序云:“汪藻彥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內不自得,乃賦詞雲……公時在泉南簽幕,依韻作此送之。”或傳此詞為蘇過作,乃誤。此調九句,七句用韻,用仄韻,韻密;主要句式為四個四字句,此外三個五字句,一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這樣構成此調平緩凝重,適於表達苦澀情緒。蘇軾五首用以酬贈、寫景和節令,表情亦苦澀,如“箏聲遠。鬢雲吹亂。愁入參差雁”,“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以馮延巳《點絳唇·蔭綠圍紅》為代表。此調以此詞為正體,若蘇詞之藏韻、韓詞之添字,皆變格也。前段第一句,趙抃詞“秋氣微涼”,“秋”字平聲。第二句,寇準詞“社公雨足東風慢”,“社”字、“雨”字俱仄聲。後段第一句,趙鼎詞“美酒一杯”,“一”字仄聲。第二句,寇詞“拂曉停針線”,“拂”字仄聲。第三句,張炎詞“竹西好”,“竹”字仄聲。第四句,毛滂詞“蜂勞蝶攘”,“蜂”字平聲,“蝶”字仄聲。第六句,寇詞“側臥珠簾卷”,“側”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其餘參校下詞。

變體一,雙調,四十一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以蘇軾《點絳唇·不用悲秋》為代表。此詞前段第二句本七字句,但於第四字藏一韻,可作兩句。宋吳琚詞“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舒亶詞“紫霧香濃,翠華風轉,花隨輦”,“遇”字、“轉”字用韻,正與此同。元詞如應次蘧、蕭允之諸作皆然,實本蘇詞也。

變體二,雙調,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以韓琦《點絳唇·病起懨懨》為代表。此詞見《花草粹編》,前後段第二句俱多一字。《詞律》疏於考據,反駁草堂之誤,非也。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點絳唇·蔭綠圍紅》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 ,中仄平平

蔭綠圍紅,飛瓊家在桃源。畫橋當,臨水開朱

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中 ,中平中 ,中仄平平

柳徑春深,行到關情。顰不,意憑風,吹向郎邊

變體一

格律對照例詞:《點絳唇·不用悲秋》

仄仄平平,平平平 ,平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不用悲秋,今年身,還高。江村海,總作空花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 ,仄平平 ,平仄平平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樓船,白雲飛,空有年年

變體二

格律對照例詞:《點絳唇·病起懨懨》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

病起懨懨,對堂階花樹添憔。亂紅飄,滴盡真珠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 ,仄平平 ,平仄平平

惆悵前春,誰相向花前。愁無,武陵凝,人遠波空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作品

【宋】王禹偁《點絳唇·感興》

【宋】林逋《點絳唇·金谷年年》

【宋】韓琦《點絳唇·病起懨懨》

【宋】蘇軾《點絳唇·紅杏飄香》

【宋】秦觀《點絳唇·桃源》

【宋】葉夢得《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宋】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

【宋】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宋】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

【宋】陸游《點絳唇·採藥歸來》

【宋】姜夔《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金】元好問《點絳唇·長安中作》

【宋】吳文英《點絳唇·試燈夜初晴》

【清】納蘭性德《點絳唇·詠風蘭》

【清】納蘭性德《點絳唇·一種蛾眉》

【清】王國維《點絳唇·屏卻相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