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故事

《詞牌故事》是由蔣韶編寫,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的書籍。文以載道,詩以言情,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詞與詞牌都曾經與時代及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每一詞牌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其歷史的經過,回頭來再看,這些經過便成了故事。蔣韶的《詞牌故事》是一本介紹詞牌名稱的由來的書,很有意思,也長知識,建議一讀。

《詞牌故事》內容提要

本書蒐集了涉及52個詞牌的故事,這些故事涉及神話、傳奇、歷史、生活等諸多方面,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明清逸人,涉獵非常廣泛,考證也較為準確,讀來既有興味,也有見地,尤其對於愛好詩詞,從事文學研究以及從事漢語教學的朋友,具有一定的益處。

《詞牌故事》序

心靈棲居在宋詞的悠然之境,詞牌展示給世人的古典風情。

人們在品讀宋詞優美雋永的篇章時,經常會被其意境獨到的詞牌所吸引。“虞美人”、“蝶戀花”、“念奴嬌”、“鳳棲梧”……不看辭章內容,但看這些詞牌名,已有無限詩意在其中了。

每個詞牌名都有動人的由來與出處。本書用精彩的故事講述了52個代表詞牌名的由來,並對每個詞牌名的代表辭章進行了唯美優雅的賞析。這些沉澱了古典詩詞精華的詞牌名,雖經歷千年仍魅力不減,至今猶令人沉迷不已。

詞,又稱“詩餘”、“長短句”、“倚聲”、“填詞”,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萌芽於隋唐之際,興盛於晚唐五代而極盛於宋。跟《詩經》最初是從民歌採摘而來一樣,詞也受到民間歌謠和當時盛極一時的律詩、絕句的影響,往往是可以配樂而歌的。因此,人們又稱寫詞為填詞,把一個個或蒼涼沉鬱、或典雅莊重的漢字填入到某種曲調的樂譜中,供宮廷或民間演唱。這種事先固定的音樂曲調跟詞這種文學形式結合以後,就產生了詞牌。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念奴嬌》、《菩薩蠻》、《虞美人》、《西江月》、《鷓鴣天》、《點絳唇》、《蝶戀花》、《滿江紅》、《摸魚兒》、《一剪梅》等,都是當時常見而流行的詞牌。

唐宋時期,詞牌的由來往往都有故事可以追溯,比如《菩薩蠻》,就是唐代的女蠻國進貢過一些貌美如花的女子,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絡,貌如菩薩,因此教坊的樂師就借景生情譜成《菩薩蠻曲》供人們歌唱。同時,詞牌的節奏和韻律因為約定成俗和逐漸固定的關係,到後來就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它們或慷慨激昂、或舒緩柔媚、或婉約含蓄,填詞的人可根據表達對象的意境和當時的心情來選擇詞牌。

那些從唇齒間輕輕吐出的詞牌是多么讓人怦然心跳。《浪淘沙》讓人想起驚濤拍岸,撫古懷今;《蝶戀花》叫人想起莊周夢蝶和蝴蝶翩翩,狀情寫景都十分適宜;《點絳唇》則讓人想起猩紅如花的櫻桃小口,是填寫小令的最佳詞牌……總之,音樂讓詞產生靈魂,長出翅膀,穿越漫長時空,滋養我們的心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