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原始制陶術

黎族原始制陶術

據考證,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業之一。在史前時期,海南島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動。

【黎族原始制陶術基本資料】

所屬地區: 海南 · 昌江黎族自治縣
文化遺產名稱: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遺產編號: Ⅷ-4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遺產級別:

【黎族原始制陶術的簡介】

作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開發者,他們陸續登上這塊島嶼後,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島內南半部地區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島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類維持正常生活的一種極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術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黎族地區的制陶技術保留在哈方言、潤方言、賽方言、美孚方言等區域。

【黎族原始制陶術的溯源】

黎族的制陶技術,從考古學上所發現的泥片,應該是存在於史前的制陶史上。考古學家曾在三亞、陵水一帶發現了帶有拍印幾何印紋的陶器,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我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大約有一萬年曆史,在海南,從目前考古發掘材料來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長達六千多年的歷史。文獻中也不乏相關記載,在東漢以後的史書中已開始記載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動情況,而且當時制陶術就早已傳至海南島,宋朝的《諸蕃志》卷下曾記黎族"以土為釜,瓠匏為器",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亦記黎人:"緦綆績木皮木布,陶土為釜。"

【黎族原始制陶術的製作特色】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殼、鑽孔竹棍、竹墊等,制陶過程由挖陶、挑陶土、曬陶土、粉碎陶土、篩陶土、和泥、制坯、乾燥、準備燒陶、點火燒陶、取陶、加固等12個步驟組成。製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飯器等器型。
制坯技藝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條盤築、快輪制陶等。泥片貼築法、泥條盤築法、快輪拉坯法等制坯方法至今仍在黎族地區保留著,其中泥條盤築具有不用羼和料、制陶工具簡單、露天燒陶、沒有陶車和陶輪、器型少等特點,簡便實用。
具體制陶工藝流程如下:
1、"泥條盤築法"制陶
①、前期準備工作
挖取土坑深處的白色陶土-→將泥土耙開晾曬-→稍乾後放在獨木臼里舂打粉碎-→倒在竹篩里篩出細粉末-→用水與黏陶土的比例1:2滲和,揉成泥團-→將泥團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陰放幾天,讓陶泥變性變熟。
②、祈禱和驅鬼儀式
在製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傳統方式,虔誠地圍繞木凳邊歌邊舞,讓神靈保佑制陶成功。
③、製作陶坯

儀式結束後,阿婆再次反覆揉和泥團,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團打成圓形的泥餅狀,作為陶器的底層-→把泥餅移到一個倒扣的粗孔竹篩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圓餅狀器底,把邊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團搓成直徑約2厘米,長約50厘米的泥條數根-→將第一根泥條盤繞在圓形的泥餅四周,築成泥坯,沿邊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內壁,一手用小木板颳去泥條接縫,外壁抹平-→逐根重複盤繞、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達到器具設計形狀-→用水噴灑陶胚,再用木板、貝殼抹平陶胚的內外壁,讓陶胚成型且里外平滑-→用繩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條做為裝飾,用大片的貝殼刮平,塑成各種所需的器皿形狀。
2、陰乾
候晾陰乾10~15天,擇吉日燒陶。
3、製作"賽子若"樹液

到村邊削取"賽子若"(音,又稱"塞柴崖")的樹皮-→搗爛,與"柴構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紅色液體-→將樹液盛在桶里備用。
4、篝火式焙燒

①、前期準備工作
在寬曠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塊石頭,把300斤直徑約6厘米,長約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層,成四方形-→把已晾乾的陶坯倒扣著碼放在柴堆上,再蓋上一厚層乾稻草-→同時放上一個燒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這批陶器能像這個陶器一樣在燒的過程中完好無損。
②、祈禱和驅鬼儀式

在燒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傳統方式,虔誠地圍繞柴堆邊歌邊舞,讓神靈保佑制陶。
③、鑽木取火種
在非常乾燥易燃的小木板鑽一個凹巢,而且凹巢四周還要放些易燃火棉-→用一根小木棍豎插在凹巢里,用手不斷搓小木棍,旋轉幾十次-→由於摩擦生熱,一旦木頭鑽得冒煙,產生稍許火星,就可以引燃火棉,獲取火種。
④、燒陶

火種點燃稻草與木柴,燃燒整個柴堆篝火,此時熱度可達到800℃左右,陶坯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使鬆散的黏土聚結起來成為有一定強度和硬度、結構較為緻密的陶器-→當擺放陶坯的柴堆燒到三分之二,木柴漸漸燒成炭時,不斷地往火堆上添加整車稻草,以助火力-→稻草燒完後,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這時火漸漸由表入里,持續著小火狀態,進行短時間滲碳,使陶器的孔隙度降低,結構更為緻密,製得的陶器更光滑、堅實。
⑤、淬火上油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燒制後,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燒得通紅的陶器一個個挑出來-→再把事前備好的"賽子若"樹皮水淋灑在陶器上進行淬火冷卻,增加硬度-→陶器立刻渣渣作響,呈現黑紅色點狀或片狀的斑斑油彩,陶器製作成功。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在用於掛陶衣的黏土稠漿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質時,燒制出的陶器表面會呈現光滑明亮的一層,這就是釉層。因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Na2CO3轉化成的鹼性物質如CaO等是SiO2的助熔劑,在1200℃高溫燒制中這層陶衣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層,粘附在坯體上,這樣在陶器的外表著一層釉。然而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焙燒,熱度易散失,溫度不能達到1200℃高溫,自然不會燒制出掛釉層的陶器。直至發展到爐灶式、陶窯式後,才提高了陶器的質感與美感,乃至出現了瓷器。近些年,海南考古專家在澄邁發現碗灶墩窯、缸灶墩窯、紅泥嶺窯、深田山窯、促進山窯(現福安窯址)5處古窯遺址,已經佐證了海南陶器的發展史。按黎族風俗,制陶是婦女的工種,只傳女不傳男,為的是使婦女在生活貧困或家遇不測時能靠這門手藝維持生計。因而有"女制陶男莫近"的習俗,制陶時嚴防外人或男人偷看。

【黎族原始制陶術的傳承意義】

泥條盤築法之類的原始制陶工藝至今在海南島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仍有傳承,這對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黎族保留著制陶的原始形態和特徵,真實地再現著原始的制陶過程,不失為中國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古老的黎族制陶術為今人了解中國古代陶器的製作歷史和演變過程提供了佐證。由於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黎族原始制陶術在上世紀末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瓷器、玻璃器、金屬器、塑膠器等替代陶器進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漸萎縮,尤其是"文革"期間,幾乎全部停產。現在懂得制陶的黎族藝人寥寥無幾,制陶技藝瀕臨消亡,但其仍屬制陶工藝歷史不可或缺的片斷。因此,我們理應加強搶救和保護,而不應當任其消失而導致我國的制陶歷史出現斷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