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螟

黃螟

黃螟,屬鱗翅目,小捲葉蛾科。主要分布於華南蔗區,為害嚴重,甘蔗從苗期至收穫前,不斷受黃螟為害。體暗灰黃色,前翅深褐色,斑紋複雜,翅中央有“Y”形黑紋;後翅暗灰色。成蟲日伏夜出,趨光性弱。初孵幼蟲最初潛入葉鞘間隙,逐漸移向下部較嫩部分,一般在芽或根帶處蛀入,蔗苗期及分櫱期食害根帶部形成蚯蚓狀的食痕,在被害莖蛀食孔外常露出一堆蟲糞。老熟幼蟲在蛀食孔處作繭化蛹。

基本信息

黃螟,屬鱗翅目,小捲葉蛾科。主要分布於華南蔗區,為害嚴重,甘蔗從苗期至收穫前,不斷受黃螟為害。苗期被幼蟲入侵為害生長點後,心葉枯死,可以造成缺株,減少有效莖數。在生長中、後期蔗莖受害,造成螟害節,破壞莖內組織,影響甘蔗生長,降低糖分,遇到大風,常在蟲傷口折斷,而且蟲傷部分常引起赤腐病菌侵入,使甘蔗產量和品質受損失。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9毫米,翅展12-20毫米。體暗灰黃色,前翅深褐色,斑紋複雜,翅中央有“Y”形黑紋;後翅暗灰色。卵扁橢圓形,長1.2毫米,寬0.8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後變黃色。老熟幼蟲體長約20毫米,體淡黃色,頭部赤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腹部末節臀板暗灰黃色。體上生有小毛瘤。蛹體長8-12毫米,黃褐色。腹部第2-6節的後緣,第7節的前緣,第8節和尾節的背面均有鋸齒狀突起,末端有臀棘數條。
生活史及主要習性
黃螟在廣東南部一年發生6-7代,世代重疊,沒有明顯的越冬現象。卵散產於甘蔗葉鞘或葉片上。在珠江三角洲,黃螟的卵在年中各個時期均有發現,以6月為產卵盛期。春植甘蔗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發現螟卵,5月起激增,6月最多。7月開始漸減,11、12月再復回升,但數量遠比前期的少。而在冬植蔗和宿根甘蔗,黃螟發生比春植蔗約提前1個月。3-5月間主要是1、2代為害蔗苗,3、4代於6-7月為害蔗莖。因此春植蔗苗防治工作應提早半月至1個月開始。成蟲日伏夜出,趨光性弱。初孵幼蟲最初潛入葉鞘間隙,逐漸移向下部較嫩部分,一般在芽或根帶處蛀入,蔗苗期及分櫱期食害根帶部形成蚯蚓狀的食痕,在被害莖蛀食孔外常露出一堆蟲糞。老熟幼蟲在蛀食孔處作繭化蛹。
綜合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減少越冬蟲源:
(1)收甘蔗時用小鋤低砍,消除在蔗莖地下部越冬的黃螟;
(2)在不影響甘蔗發株的原則下,於成蟲羽化前將秋筍斬去;
(3)早春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前,及時處理蔗頭及枯葉殘莖。
2.浸水淹蟲:
水源方便地區,1-4月枯心蔗苗多時,放進淡水淹過蔗田畦面,氣溫較低時浸水3-4天,氣溫在25℃以上時浸水1天,可淹死大量蔗螟幼蟲。
3.合理的種植布局與輪作:
要避免把冬、春植蔗放在秋植蔗地的近鄰栽植,儘量減少蔗地插花種植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防螟害加重。應因地制宜,提倡稻蔗水旱輪作,或與豆科、蔬菜、甘薯等作物輪作,可以減輕螟害。
4.選用無蟲健苗,或在下種前用3%石灰水浸種1天,可殺死種苗內的螟蟲。
5.適時剝葉:
每株保留7-8葉片為準,剝除老葉,減少幼蟲在葉包裹的莖節上為害,並清除葉片上的卵粒。
6選用抗蟲品種:
如粵糖65/906、平沙68/22、選三等高產抗蟲品種。
(二)生物防治
掌握在螟蛾盛發期,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每畝每次放蜂1萬頭以上,全年放蜂8~9次,可控制黃螟為害。
(三)藥劑防治
1.每畝用甲敵粉(1.5%甲基1605混3%敵百蟲粉劑)2~4公斤混基肥或泥粉,隨甘蔗下種時用。
2.3%呋喃丹每畝3-4公斤,在6月前枯心苗發生期根區施藥1次能較好解決螟害枯心苗問題。但在7月後嚴禁使用,以免藥劑殘留毒性危害人畜安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