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盪湖

黃盪湖

黃盪湖,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境內。它發源於沙洋縣境內的大官橋和小官橋兩條港,從流經路線及走向看,前者從沙洋縣沈集鎮雨林村出發,一路蜿蜒向東南;後者發源於沙洋縣曾集鎮孫店村,過荊潛公路後兩支流匯合,注入黃盪湖。

黃盪湖,位於湖北荊門沙洋縣境內。它發源於沙洋縣境內的大官橋小官橋兩條河港,從流經路線及走向看,前者從沙洋縣沈集鎮雨林村出發,一路蜿蜒向東南;後者發源於沙洋縣曾集鎮孫店村,過荊潛公路後兩支流匯合,注入黃盪湖。

黃盪湖的北邊有季橋村、賀集村和呂集村,南邊有官橋村、高陽村、劉廟村、王集村、王港村和水閘村,兩崗夾一湖,呈西南——東北走向,寬約2公里左右,長約15公里,以前的出口在斷山口,注入漢江,後來水道放棄東向捷徑,改由馬良山北麓的水閘村繞山往東北注入漢江,入江口稱為南港,與竹皮河注入漢江的北港遙相呼應。
 1972年,當地政府組織在高陽村北端臨湖處修建大型電力提灌站。就是從黃盪湖中間開挖一條寬約40米的水渠,引漢江水通過大碑灣電灌站提水灌溉,建立穩產高產農田。另一方面將嚴重淤塞的湖水全部排乾種水稻、植蓮藕,特低洼湖面開闢成養殖場。寒冬臘月,數萬民工齊上陣,打著赤腳下水,挖上來的淤泥堆在兩邊作為堤防,但是由於地基全部是稀湯泥,今天挑上來,明早來看,垮下去一大片。隨著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泥也逐漸變得幹些,施工團經過冷靜分析與科學決策,終於在第二年把引水渠挖好。
 黃盪湖早先湖水很深,究竟有多深,已無從考證。據當地老者介紹,附近灣子當面湖中狹窄處有一座橋,水從橋下過,船在水中行走,桅桿高聳,居然看不到它的桅尖。這裡以前沿湖兩岸都是漁民,每年汛期一到,漢江的水倒灌進來,魚也跟著游進湖來,漁民一個晚上,多的時候可以捕一滿船活蹦亂跳的鮮魚,魚價賤到與豬糠沒有區別。現在這裡高處種糧,低處養魚,是真正的魚米之鄉。
黃盪湖邊的季橋村曾經出過大人物,那就是先賢季雨霖先生。他1902年投筆從戎,入湖北新軍任哨長,後保送將弁學堂習軍事,畢業後任第八鎮十六協三十一標三營督隊官。1911年12月16日,進駐沙洋籌集堤工經費,復築沙洋漢江潰堤,使荊門、潛江監利江陵等地受益。1917年護法軍興,招納駐襄河舊部起兵助北伐,在沙洋成立護法聯軍司令部。時任襄河鎮守使黎天才懼其聲望才能高於自己,心懷嫉恨,密使下屬於1918年2月10日將季雨霖劫持至鍾祥,翌日夜被亂槍殺害。如今,在馬良山還有季雨霖將軍的墳墓。他有3個兒子,均有出息。2006年5月8日至9日,原台灣國民黨高級將領,92歲高齡的季稚霖攜夫人到馬良山為其父親季雨霖掃墓。
 據考證,天下第一縣——權縣,就位於黃盪湖東南岸的王集村一帶。據查民國三年(1914年)所確認的地形圖:馬良山西邊的廟湖,淤積後,現已分成賀呂湖、鐵湖、台子湖、周家湖。這個湖就是《荊門州志》所指的“曹將軍港”。“水出章山,東南流,進權城北。”馬良山至高陽有一條不高的山岡,在較低的一段,經長期的漫流,就衝出一個出水口——權口。其地段在今高陽鎮王集村六組。據傳說,很早時期,這裡是一個被風水先生治過的地方,傳說左一鍬,右一鍬,回頭一鍬,挖斷了老龍的腰,讓它的血水流了7天7夜,斷腰的地方叫“斷山口”。由於水的落差,就在權口出水口,王集村和明星村交界地方,衝出了一個大水潭。
 後來,因漢江主航道東移,露出了小江湖,又因曹將軍港逐漸淤塞,逐漸分割成康橋湖、廟湖、黃盪湖。人們為了利用漢江讓出的高地,就不讓黃盪湖等水流經小江湖注入。於是填阻了“斷山口”,並在水閘地方為黃盪湖挖了一個出水口,讓黃盪湖、廟湖等湖裡的水一起從馬良山北面流入漢江。這裡地勢平緩,草肥水足,宜於農耕和漁獵。於是就有了權國。魯莊公十八年,“武王克權”,在權國故地設權縣。這成為中國歷史上創立最早的縣制,權縣的遺址也就是權國的遺址。
 2009年以來,沙洋縣高起點、高標準組織實施黃盪湖青山綠水工程,規劃用5年時間,通過不斷進行項目區內綠化、美化、香化建設,建成速生豐產林基地1萬畝,逐步形成推窗見綠,抬頭觀景,山青水秀,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農村新景觀,核心區黃盪湖將建設成為坡地植樹,水塘養魚,林中養雞,集休閒旅遊於一體的觀光遊覽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