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四祖寺

黃梅四祖寺

黃梅四祖寺,位於湖北黃梅縣雙峰山下,距縣城15公里.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寺廟創建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印度、韓國、東南亞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享有盛譽,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目錄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歷史積澱——中國禪宗叢林的發端
住持
退居住持
現任住持

地理位置

位於湖北黃梅縣雙峰山下,距縣城15公里,占地110多畝,與東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西山,又名破額山、雙峰山,海拔599.8米。風景秀美,名勝眾多。其中三塔(毗盧塔、眾生塔、衣缽塔)、兩橋(靈潤橋、明月橋)、一石刻(靈潤橋摩崖古石刻群)[1]
歷史積澱——中國禪宗叢林的發端
四祖道信禪師(580~651),俗姓司馬,世居河內(今河南沁陽縣),後遷蘄州廣濟(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鎮。12歲投司空山璨禪師求解脫法門,言下大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六十年。21歲於江西吉安受戒修學。越三年,聞璨和尚遍游江右告竣,歸司空侍之,得傳衣缽,為中國禪宗第四祖。大業二年(606),璨禪師寂。至廬山,住大林寺十年,研習止觀。大業十三年(617),38歲,住吉安祥符寺,令城中禁屠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解圍城之困。全貌唐武德七年,蘄州道俗請師至黃梅造寺,見雙峰有好泉石,一住近三十年。大敞禪門,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為本。著《菩薩戒本》一卷以傳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教人修習一行三昧以明心地。以農養禪,行證並重,禪戒合一,融攝止觀等一切法門。蘄州雙峰多有得果之人。其忍禪師,承信禪師後,法妙人尊,時稱東山法門;荊州法顯,受“出要之方,降心之術”;衡岳善伏,得“入道安心”之法;荊州玄爽“亟發幽微,唯存攝念,長坐不臥,繫念在前”;牛頭法融,則悟“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之旨;新羅法朗,秉法東歸,開海東禪道之濫觴。四祖及其六大神足,不僅神州禪門法運之所系,新羅法朗實海東禪道奠基人。
永徽二年(651),祖命弟子造塔於寺之西嶺。同年古歷閏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誡門人,言訖而寂,世壽七十有二。第二年,塔門自開,肉身不朽,眾迎真身回寺供奉。代宗敕謚“大醫禪師”,塔曰“慈雲”。
弘忍後,有清皎、仲宣、居訥、法演、止堂、雲谷、平川、三昧寂光、戒初、起高浪、晦山戒顯、道綸溥等高僧相繼駐錫西山。
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舉手至頂,吐火自焚,得無數舍利,殿亦同灰。荊王發起重建。清鹹豐四年(1845)冬,毀於兵燹,光緒間復修。後又毀,僅存三間祖殿與古柏數株。
1995年12月,本煥長老擔起重興大業,歷時五載,建成殿堂樓閣200餘間,昔日祖庭,重現輝煌。2003年9月12日,本老功成身退,淨慧大和尚繼任方丈。師以重振四祖禪風為任,倡導生活禪法,加強僧制建設,繼辦《正覺》期刊,舉行以禪修為主旨的四眾共修法會及禪文化夏令營等活動,並進一步整治寺院周邊環境。而今,寺前停車場、“慈雲之塔”石牌坊、傳法洞、寺院至毗盧塔及傳法洞朝聖台階等工程相繼竣工。千古禪剎,生機煥然。全體合照

住持

退居住持

本煥老和尚:法名心虔,俗姓張,名志山。生於1907年9月,祖籍湖北省新洲李集西張灣村。1930年出家,是臨濟宗法脈第44代傳人。現為廣州光孝寺、黃梅四祖寺、深圳弘法寺退居,同時還擔任韶關丹霞山別傳寺、南雄大雄禪寺、南雄蓮開淨寺、武漢新洲報恩寺、和浠水斗方寺的方丈。本煥老和尚本老是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曾當選為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二屆委員和廣東省仁化縣政協副主席。
本老入佛門七十餘年,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也有過坎坷的修行生涯,數十年來,行化南北,弘法利生,法流天下,尊為佛門泰斗。
1907年9月21日,本老出生於湖北新洲李集西張灣村。因家境貧窮,僅讀六年私塾,就輟學到武昌當印刷徒工,不久又到新洲倉子埠當雜貨店學徒。因當時政府腐敗,外侮內患,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本老深感世事無常,漸萌脫俗之念。常到倉埠報恩寺,聽傳聖老法師講經說法,隨立志潛心向佛,追求人生真諦。
1930年1月15日,本老22歲,殊緣萌發,毅然割愛離家,投報恩寺拜傳聖老法師剃度出家,賜法名本煥。
1930年4月8日,本老禮武昌寶通寺持松大和尚求受戒具。從此清靜自修,廣利有情。
1930年7月1日,本老決心進一步潛修,前往江蘇揚州高旻寺參來果老和尚為依止師。不久當侍者,後任衣缽。在高旻寺一住七年,足不入俗。1934年,他參加打八個禪七後,又連續打五個生死七,九十一個日日夜夜,禪坐靜思堅持不倒單,為防止倒單,他仿效古人"頭懸樑"的辦法,用繩子一頭套於下巴,一頭系在樑上,苦修禪法,深得來果老和尚讚許,相繼又任維那,後堂等職。
1937年1月,本老30歲.發願往五台山朝禮文殊道場。從揚州經武漢乘火車至河北定縣。從定縣至五台,全程三百餘里,堅持三步一拜,日行三華里,歷時六十五天,於當年三月三日拜到五台聖地。繼又三步一拜,拜完五個台頂,行程四百餘華里,腳腫了,膝蓋上跪成層層厚繭,心中卻始終充滿歡喜,拜完五台山之後,就住進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落腳修行。
1939年4月8日,本老32歲,在碧山寺與喜冶、法度、因修、淨如等師兄弟,同時接廣慧老和尚的法,繼承臨濟法脈,續佛慧命。在這年,擔任碧山寺監院,管理寺務。
1941年,抗戰時期,五台山已是八路軍抗日游擊區,本老堅決擁護八路軍救國救民的抗日方針,支持八路軍的抗日活動。有一次,八路軍里有一個營長在孰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緊追不捨,情況十分緊急,本老果斷地將該營長藏於寺內,自己不顧生命安危,與日軍周旋,巧妙地支走了日軍,事後得到八路軍的讚揚。
1942年10月至1945年7月,在山上棲賢寺閉關三年,閱讀大藏經千餘卷,並連續放焰口一千台。超度抗日陣亡將士。
1946年,本老39歲,到山西應縣淨土寺結夏安居,在此刺舌血為墨,書寫十餘萬字的血經,又放一百多台焰口。至今保存一卷五千九百五十二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並奉為日課,現雖已九十七歲高齡,仍堅持朝晚必誦數遍,令人敬仰。
1947年3月,本老40歲,為保護寺內的珍貴文物--華嚴寶塔,在五台山苦修十年後離開碧山寺,經北京、天津,將華嚴實塔送到上海碧山寺下院,交與壽冶、法度兩位師兄手中保存。
1948年1月,本老因母病危,由上海回湖北新洲住報恩寺。一方面侍候母親湯藥,一方面在報恩寺放一百台焰口,為母親消災延壽。不久母親去逝,就在母親墳旁搭一靈台,燃臂為燭,日夜誦《地藏經》,守孝四十九天。
1948年7月,本老41歲,應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邀請到廣東南華寺六祖道場。當年十一月接法於虛雲老和尚,立為臨濟宗四十四代傳人。
1949年4月8日,本老42歲,任南華寺方丈,當年虛雲老和尚已一百一十一歲,由雲門寺步行百里來為之送座。本煥老和尚1958年7月,本老51歲,蒙冤入獄,歷時十餘載,至1980年告別鐵窗,****之後重歸山門。
1980年3月,本老73歲,由廣東省仁化縣政府聘請到丹霞山恢復別傳禪寺1984年4月8日,舉行殿堂落成開光典禮,1982年6月,原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先生,得知別傳寺已恢復重光,特由美國回來拜訪本老,重贈他當年書寫的"別傳禪寺'匾額。1986年春節後,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在視察別傳禪寺時,賦詩讚揚本老恢復別傳寺之功績。詩云:"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滄海喚,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遍堂行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
1986年10月,廣東省葉選平省長,專程來丹霞山瞻仰別傳寺,贈書:"鐘樓"、"鼓樓"二樓墨寶,並與本老合影留念。
1986年12月,本老80歲,奉中國佛教協會和廣東省宗教局禮請為廣州光孝寺首任方丈,並擔重修光孝寺之重任。光孝古剎,始建於三國,衰於民國,建於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光孝寺是中國早期佛教譯經聖地,又是六祖惠能弘揚南禪的祖庭。1987年全國人大彭沖副委員長,全國政協趙朴初、費孝通、周培元,錢偉長副主席和廣東省林若書記等,都親臨光孝寺視察,讚揚本老對重修光孝寺作出的貢獻。
1989年12月舉行重修光孝寺奠基儀式,省委郭榮昌副書記、省政協陳子彬副主席、省佛協雲峰會長親自陪同本老一起揮鍬動土,奠基樹碑。1996年在完成山門、千佛殿、迴廊工程後,於同年4月8日退居。
1985年7月,本老在深圳特區籌建弘法寺。在建好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法堂和鐘鼓二樓後,由於建設手續不規範而停建。於1990年由中國佛教協會接收開始續建。1992年6月18日弘法寺舉行佛像開光和方丈升座典禮。自1992年至1997年曆時七年的艱苦歷程,籌資四千多萬元,完成殿堂僧寮面積約三萬四千餘平方米。
1988年,本老82歲,在湖北新洲重修報恩寺,此寺原址在倉子埠集,現重建於道觀湖畔。1994年建成,籌資一千五百多萬元,完成建築面積約六千餘平方米。重修的報恩寺,今昔對比顯得更加雄偉壯觀,成為江夏名剎。1994年9月21日,本老回祖庭歡度八十七歲生日。同時,舉行了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水陸法會。前來祝賀、參觀、敬香的人士,成千上萬,熱鬧非凡,一時轟動新洲城鄉。
1995年3月,本老88歲,重建四祖正覺禪寺。四祖寺由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創建於唐武德七年,距今有一千四百餘年悠久歷史,雖幾經修復,但仍毀於清末。如今僅存四祖殿一間和幾株古柏樹。蒙各級政府支持,各方人士相助,重建四祖寺。1996年元月5日大雄寶殿正式開基動工啟建,至2000年6月止,僅四年多時間,建成殿堂、僧寮等建築面積約一萬三千餘平方米,建設造價四千五百多萬元。同年10月四祖寺舉行竣工、佛像開光暨本老升座慶典。三年後本老功成身退,在四祖寺退居。為宏揚四祖宗風,本老於1999年12月創辦了《正覺》刊物。宏揚佛教文化,奉獻社會,造福人間。
1996年11月,本老89歲,重建廣東南雄蓮開淨寺尼眾道場。本老見諸多尼眾披度無處安身修道,悲心切切,遂發願重建蓮開淨寺。於1996年11月8日大雄寶殿動土開工,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完成建築面積約七千多平方米,建設造價二千五百多萬元。
2001年,本老94歲,在廣東南雄城郊珠璣古巷開山新建大雄禪寺,占地面積約四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平方米。如今大雄禪寺已成為南粵最大的叢林之一。
本老在前半生,志在苦行,參研經、律、論教理教義,坐禪、閉關、跪拜五台、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弘法度生、領眾守戒,遵循百丈清規,繼承禪門宗風,倡導人間佛教,尊稱佛門泰斗。在後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廣結善緣,披心瀝膽,建寺安僧,光復、新建諸多寺院。德業巍巍,堪稱佛門巨匠。
本老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修行一生,常以慈悲饒益眾生,熱心社會公益。他率僧眾多次參加支持全國各災區的捐款捐物活動,支持社會福利事業,修建希望國小、興建醫院,扶貧濟困,修橋補路等等,善行無數。
本老重視將中國佛教文化傳播海外,十餘年來出訪過港台以及歐美和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
1987年7月和1993年7月,兩次到香港訪問寶蓮寺和志蓮淨苑,同覺光法師、永惺法師、劍釗法師、智慧法師等交流兩地佛教文化發展情況,加強了友誼。還在志蓮淨苑講了"禪宗用功之道"的開示。
1993年7月出訪澳大利亞時,曾教授墨爾本居士林全體信眾禪修的具體方法。
1995年4月,出訪泰國,受到了泰國國王的接待。
1995年5月,應邀出訪台灣,參觀了中台寺、林泉寺等各大叢林。應眾人之請在靈泉寺傳授高旻寺禪規,後編成《禪堂開示》流通。
1997年7月,出訪美國、加拿大,在美國萬佛城主持水陸法會。
1998年8月,出訪日本。
1999年6月,本老92歲,出訪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丹麥、梵蒂等國家,每到之處,都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
2001年12月20日,應邀前往香港大嶼山觀音寺講《普賢菩薩行願品》。
2002年元月4日,應香港理工大學和溫暖人間周刊之請,在港分別宣講"禪體會"、"禪淨雙修"開示。
2003年元月,應香港佛教會覺光會長、永惺副會長的邀請,赴港參加"祝願香港特區繁榮穩定萬人祈福法會"。
2006年4月,本老參加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住持合照

現任住持

淨慧大和尚,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十四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奠定超脫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獻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歲時到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習,是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從一九六三年被錯劃為“右派”,輾轉北京、廣東、湖北等地接受勞動改造。一九七九年落實政策後回到北京,在中國佛教協會從事佛教文化宣傳工作,參與創辦《法音》雜誌,並任責任編輯;一九八四年,開始擔任《法音》主編,同年,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一九九三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至今。
一九八八年,受河北省有關部門之邀和中國佛教協會委派,參與創辦河北省佛教協會並任會長,主持河北省佛教的興復工作。一九八九年創辦《禪》刊。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間,協助有明法師修復正定臨濟寺,開展講經、傳授在家菩薩戒等各種大型弘法活動。從一九九一年冬開始,主持趙州祖庭柏林禪寺的興復工作,使柏林禪寺從一片廢墟變成殿堂莊嚴、規模宏大的叢林,組織僧團,弘宗演教,振興河北佛教。從一九九三年起,每年在柏林禪寺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河北省佛學院舉行試辦開課式。同年九月三十日(農曆八月初十日),隆重舉行柏林禪寺中興十周年慶典,正式就任柏林禪寺住持。二零零零年一月,河北省佛學院獲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五月十五日,正式出任河北省佛學院院長。
從一九八二年開始,先後出訪亞、非、歐、美、澳諸洲十餘國,聯誼布道,廣結佛緣。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河北趙縣柏林禪寺退居,湖北當陽玉泉寺退居、湖北黃梅四祖寺住持;政協河北省趙縣委員會副主席、政協河北省委員會七屆、八屆、九屆常委;全國政協第九屆、十屆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