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問津書院

黃岡問津書院

清代王化龍題仲子祠 清代黃自芳題大成殿 鴻泥留爪跡,畫圖一幅志親題。

簡介

問津書院,位於湖北黃岡(今屬武漢新洲區)之孔子山麓。孔子山原名五雲山,

問津書院問津書院

有龜峰山、大崎山、文岐山環繞,如封罪行羅列,太極居中。山間古松參天,青蔥隱隱,是理想的設教講學之地。相傳孔子自陳蔡去楚過此,嘗登此山,又曾使子路問津於河畔,故有孔子山、問津河、顏子港、講經台、曬書場、弦歌里、回車埠、孔嘆橋及墨池、硯山等古蹟名勝。後當地人掘地曾獲石刻,有“子路問津處”5字。元初原為龍仁夫寓此講學處,立有先師廟,距今址約500步外,元末毀;明正德間知縣胡浩曾建亭立石,隆慶初知府孫光祖重建,縣儒士郭慶、吳良吉與黃安、耿定向、定力兄弟復於此講學,至萬曆間肖繼忠、王陞將其移建於今址,題額“問津書院”,一時稱盛,並曾於河南商城建有分院。明末毀於兵。清康熙六年(1667)縣人士鄒互初、操之盛先後修建祠垣講堂,規制宏敞。中奉至聖先師像,西為仲子祠、東為先儒祠,祭品祭田畢備,士子肄業其中者,每春秋二季之末月十五致祭。祭前先在地方官及鄉宦中請“主鬯”及“陪鬯”各1人,祭後第二日會課,由“主鬯”命題、衡文,給予不同獎賞。乾隆八年(1743)改東西祠為兩廡,東祀仲子及沮溺,西祀朱子及先儒,建學舍、藏書館,館側有從先堂,殿西有文昌閣,前有魁星樓。十九年重修聖殿,二十三年修講堂。道光七年(1827)舉人胡玉森、增貢錢履和、生員胡華潤捐建理事齋一所7間。光緒七年(1881)監生熊明春等募資重修大成殿。院內學田,自明至清由官宦、士紳捐贈共近700畝。邑人王掄士著有《問津書院志》。

對聯

天幸楚黃留轍跡
人從洙泗識津梁。

問津書院問津書院

清代王化龍題儀門內擎檐

執轡問津,耦耕人那知道一腔悲憫;
升堂入室,知德者才洞徹片席淵源。
清代王化龍題仲子祠

此間那有迷津,山水清閒,差憩車塵馬足
何處得尋遺蹟,宮牆美富,式瞻劍佩雄冠。
佚名題仲子祠

窺見了道濟深心,正在知津一語;
留得住轍環遺蹟,豈雲辟世孤懷。
清代黃自芳題隱士祠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壇如現在;
變魯變齊今變楚,當年車轍不曾回。
清代蕭繼芄題大成殿

丈夫非出則處,一蓑遙傍隴雲深,安見耦耕的不是田中經濟;
聖賢因病為醫,雙轂特咨煙水渡,豈容狥世者妄參言下津梁。
清代李長庚題大成殿

聖人在上,賢人在旁,恍見當年執轡時,車馬風塵,早已化成南國;
傳道得徒,行道得侶,試觀此日問津處,文章禮樂,居然教衍東山。
清代黃自芳題大成殿

十七世心源貫東山,而司文玉皇殿上;
億萬年靈爽留南國,以配享夫子河邊。
佚名題文昌閣

異地同堂,行藏安於所遇;
一心千古,神明存乎其人。
清代王化龍題諸儒祠
 

綿百代斯文墜緒;
作千秋吾道干城。
佚名題諸儒祠

轍跡依然,想見德車樂御;
宮牆宛在,欣瞻義路禮門。
清代胡塤題中門

天相楚黃,萬古斯文開道脈;
地留轍跡,千秋多士接薪傳。
清代劉澤溥題講堂

聖跡巋然,仰止高山如闕里;
津聲宛在,依稀流水即洙源。
清代詹大衢題講堂

道自寓津梁,須知教澤長流,不外敦倫飭紀
學何分漢宋,要得聖經實用,非關摘句尋章
佚名題講堂

鹿洞衍心傳,集注千秋明大道;
鴻泥留爪跡,畫圖一幅志親題。
清代張紹江題文公祠

遺澤考亭,俎豆永依東魯轍;
問津帶水,淵源遙接建陽橋。
清代孫雲祺題文公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