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地峒遺址

黃地峒遺址

黃地峒遺址是在香港發現一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製造遺址。它的發現令香港有人活動的歷史一下推前了3萬多年。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鎮洪教授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發現的石器製造場範圍之大、石器密度之高以及加工技術之全面,其意義遠不在於對香港歷史的追溯,更重要的是在於為現代華人的起源研究提供實物證據。從目前考古成果來看,嶺南地區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橋樑地帶和中轉站,有可能是現代華人的發源地。

黃地峒遺址 黃地峒遺址

重大發現

一直以來,科學家一般認為香港有人類活動的時間始於6000多年前。然而,一片美麗海灘上一些不起眼的石頭,卻把香港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一下推到了4萬年前。

發現石器

香港考古學會副主席吳偉鴻有個師兄叫黃虎,平時喜歡到黃地峒附近海邊釣魚。2003年的一天,當他再次來到這裡釣魚時,突然發現海邊有很多看上去是人工打制的石器。他拍下了照片,並發了電子郵件給吳偉鴻。吳偉鴻看到真實樣本後,發現這些石器邊緣非常鋒利,不像因長期海水沖刷形成。於是,他和黃虎一起來到這裡,在潮間帶的沙土表層找到了大量的石器毛胚。兩人仔細觀察後有了新發現:所有的石器均為兩側往中間方向剝片,從這一點就可證明,這些石器絕不是自然力量造成的!吳偉鴻預感到: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很可能就在眼前了!

找到遺址

在海岸上方的山坡上,兩人還發現了一個30厘米高的切面,裡面堆積的都是石片和石料,石質與海邊發現的石器一樣都為凝灰岩,這也驗證了當時吳偉鴻的一個猜測———海邊發現的石器來自於山上。兩人沿著黃地峒附近的海岸線走了一圈,也發現了不少凝灰岩層。

吳偉鴻無法確定這些石器的年代,他找到了自己的老師———中山大學嶺南考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張鎮洪教授。張教授用“大喜過望”形容當時的心情,因為這是香港乃至珠江三角洲從來沒發現過的原始打擊石器,從加工技術上來看,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都有可能,張教授提出要香港考古學會向香港特區政府申請立項,對黃地峒進行正式挖掘。

發掘工作

很快,香港考古學會和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聯合組成了考古隊進行發掘工作。進一步研究顯示,這是一個距今3.5萬年至3.9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製造場,迄今已出土了6000多件器物,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100多米,一直由山坡延伸到海灘,海水淹著的部分有多大還不知道,退潮時可以見到的距離已經有20多米。

根據現場考證,張鎮洪眼前浮現出了當時人們製造石器的場景:他們在離海平面幾十米高的陡峭懸崖上將岩石鑿開,石塊順著岩壁滾落到海邊,大量製造工人在海岸邊對石塊進行加工。海邊一塊表面平整的岩石應該正是工人們的工作檯,幾個人圍著這個岩石,從岩石兩側鑿取材料,在岩石上方的平面上進行打磨加工……

張鎮洪告訴記者,經過考證,此次發現的打制石器具有中國南方舊石器中、晚期,甚至有新石器時代早期技術所具有的特點,而且其製造技術之全面,在國內還未發現過。這為嶺南地區乃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舊石器文化提出新的研究課題。

內地研究人類起源的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智新在春節前專程趕到了香港,親臨現場進行考察後認為,該遺址將為人類起源研究提供大量的實物證據。

“在目前華南地區發現人類化石數量太少的情況下,這箇舊石器時代加工場的石器密度之高、種類之豐富及加工技術之全面實屬罕見。”張鎮洪認為,嶺南地區可能不僅僅是人們認為的一個橋樑地帶和中轉站,同時可能是現代華人的發源地。

張鎮洪說,此次考古發現其實只是相關遺址“露了個頭”,相信類似的遺址會在周邊地區不斷被發現,在包括廣東在內的周邊地區尋找它們的“前輩”或“兄弟”、“堂兄弟”,將是更重要的任務。通過這些遺址可以了解古人的活動情況,他們的石器技術、生存方式等等,尋找和非洲及中東地區類似的舊石器加工工具和加工技術,尤其是關注五六萬年前可能發生過的重大轉變和過渡。

企嶺下海海底

為了能夠親身感受這個有著如此巨大考古意義的舊石器遺址,本報記者專門奔赴香港,在發現者之一———吳偉鴻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個位於香港企嶺下海海邊的遺址現場。

遺址環境

古人類居住及石器交易所很可能就在企嶺下海海底

黃地峒遺址位於香港西貢的一個小村莊———榕樹澳村附近,這裡青山綠水,環境保護得相當好,全村不過一二十戶人家,頗有世外桃源的味道。遺址附近的企嶺下海如一個喇叭形,周邊山巒起伏。

沿著陡峭的山路,記者來到了剛剛被回填的二次挖掘的現場。兩個長方形的坑內,埋藏著大量的石器。在繩索的幫助下,記者向上來到了一個較大型的採石場。在這裡,兩個垂直相交的凝灰岩石壁展現在眼前,一面石壁黑色,另一面石壁則為米黃色。吳偉鴻介紹說,米黃色是凝灰岩風化後的顏色。黑色的凝灰岩底部,到處都是被打鑿剝削的印痕。“你看,這些凝灰岩的石質很硬,比玻璃還硬,所以是古人類製作石器的最好原材料。”吳偉鴻摸著黑色岩石告訴記者。在這裡,考古工作者用鋼釘和細繩,以一平方米為單位,劃出了高三米,寬2.5米的區域,以便對其中挖掘出來的石器石片進行分類和編號。

現場分析

據吳偉鴻介紹,目前的成果只不過是整箇舊石器製造遺址的一小部分而已。因為在3萬年前,黃地峒的海平面要比現在的低100多米,因此,肯定還會有大量的石器被淹沒在海水下面。吳偉鴻告訴記者,“我們已經弄到了黃地峒附近的航空圖,由於採石場的土層較薄,所以其上層的植被就會不同於其他土層較厚的山地,綠色植物較少,通過這個特徵,我們再將航空圖和千分之一的地形圖一比較就發現,黃地峒附近還存在著數個有可能是採石場的地方,將來還會對這些地方進行挖掘。”

疑問

一個疑問一直縈繞著吳偉鴻,因為目前發現的都是古人類採集石料、並加工製作石器的現場,“但是古人類居住和進行石器交易的地方在哪裡?”“我們會對企嶺下海附近再進行一次調查。我們認為,當時古人類居住以及進行石器交易的場所,很可能就在企嶺下海海底。因為在3萬年前,這一帶是河谷,古人類很可能居住在山腳位置,但是上山採石,並沿著河谷外出從事交易,而大量的石器會通過這些交易活動,而散播到整個廣東地區。”

考古謎題

中國現代人以華北為中心演化

張鎮洪告訴記者,國內很多學者過去都傾向於相信中國的現代人起源於生存在中國的更早的人。在過去70年,以周口店發掘為起點的中國舊石器考古學家建立了以華北為中心的演化模式。

所有現代人共有“非洲媽媽”

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一些分子人類學家根據147個各大洲不同人種婦女胎盤細胞中的DNA分析,將所有現代人起源追溯到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婦女,對學術界產生巨大衝擊。不久前,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學研究所諸家祐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分析了中國56個民族中的28個民族群體基因樣本,並將之與其他亞洲和非洲群體進行比較,認為“源自非洲的現代人構成了目前亞洲人口基因庫的主體。”他們認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大約在4萬年到6萬年前從非洲出發向東經印度洋,取道東南亞進入中國華南地區。然而,分子生物學迄今為止並沒有獲得大多數中國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認可。非洲古人類進入東南亞並北上中國華南?

張鎮洪認為,雖然目前華南已經發現了馬壩人、柳江人和資陽人、桐梓人等早期和晚期智人化石材料,但數量太少。此前華南出土的石器也只是零星分布。此次香港出土的器物中有一定比例的手斧,這是西方舊石器文化時代的特徵典型器物,之前在嶺南也曾經發現過。它出現在東南亞與中國,是否說明西方尤其是非洲地區古人類曾進入東南亞並北上中國華南地區,值得深入研究,也有可能為“中國人非洲起源說”提供實物證據。

新的發掘

考古專家沿海岸線進行大面積調查,除了在山坡上挖探方之外,還在海邊的潮間帶開挖了兩個探方,共挖出石製品3260件,其中石器156件,根據其形態和用途分成了手斧、手鎬、錛型器和雕刻器等。

此次挖掘更為細緻,對所有挖掘出來的石器都進行照相和編號,雖然挖掘面積非常小,但一個重大收穫是發現了古人類的採石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