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傘漢岩墓群

黃傘漢岩墓群

黃傘漢岩墓群,位於從宜賓啟程,溯岷江而上約40公里處,有岩墓173座,以仿木結構建築為主要內容。

黃傘漢岩墓群:從宜賓啟程,溯岷江而上約40公里處,一個岩壁上有如傘巨石。在這如傘巨石到黃泥巴地坡一段長的1500米的石壁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密密麻麻、重疊錯雜、宛如蜂房的穴孔,這就是我們要參觀的黃傘岩墓群。
據統計,這裡有岩墓173座,以仿木結構建築為主要內容,大部分都有石刻圖像。按自然地形,可分為印子坡墓群、黃泥巴地墳墓群和喳口岩墓群,因這岩壁上石傘的緣故,所以統一稱為黃傘漢岩墓群。
在黃傘漢岩墓群中,印子坡一號墓最典型,我們主要參觀這座岩墓。
我們可以看到,鑿建在坐北向南的岩壁上、面臨岷江、離地面高5米的這個墓,是一個一堂三室的大岩墓,由墓門、享堂、甬道、墓室四個部分組成。
墓門寬12米,高2.2米。門的左右兩側靠壁處,各雕置一石闕,闕雖然風化了,但我們仍然有幸看到闕蓋。門的中間分列兩根門柱,將墓門分成三個入口處。門的上方為仿木結構檐口格式,浮雕有筒瓦、瓦(王+當)、檁格、檐椽。檐下刻有巨型斗拱、欞窗、樓台、人物、走獸等圖像。這些雕刻,刀法細緻,構圖大方,風格突出,典型的漢代建築風格。
入門為享堂,高大宏敞,進深4.6米,寬12.2米,高2.5米。享堂後壁及東西兩側墓壁上方,也是仿木結構房檐格式,浮雕有瓦溝、瓦(王+當)、斗拱、穿枋等圖像,三方均有檐口,完全像一個庭院。享堂後壁有三條甬道,各通一個墓室。三條甬道均是平頂,三個墓室則為券頂。每個墓室內都有壁龕和石灶。一號墓室還保存有石棺台,上置石棺。可惜棺在人非,骸骨早已腐化不見。
宜賓縣文化館配合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實習隊,曾於1981年10月,在這裡清理了幾座殘墓,出土了很多殉葬器物,有陶俑、陶雞、陶犬、陶搖錢樹座、銅燈、五銖錢等,進一步證實這是屬於東漢晚期的墓葬。
黃傘漢岩墓群數量巨大,在墓群以外上下各10多公里範圍內的岷江江畔岩壁上,還有426座漢代岩墓。但是,在所有這些岩墓群中,唯有印子坡一號岩墓規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它與樂山大佛寺側的《麻浩墓》大同小異。
黃傘漢岩墓群,現大多保存完整,是我們研究漢代墓葬雕刻建築藝術和漢代岷江流域的文化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該墓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