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龍泉山

麗水龍泉山

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其主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高峰,年平均氣溫12℃,與雲貴高原相識,形成了高原湖泊、高山草甸、雲海霧松等眾多高原特有的自然奇觀。目前已開放龍泉大峽谷、荒野山莊、絕壁奇松、七星潭、黃茅尖、甌江源等六大景區。那奇松異石、深潭飛瀑、雲頂佛光和上千米高的自然天成的龍泉大佛無不給人以震撼。

基本信息

簡介

麗水龍泉山麗水龍泉山
龍泉山是2006年杭州世界休閒博覽會的分會場,位於浙江省龍泉市鳳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距龍泉市區45公里,其主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高峰。
龍泉山是浙江第二大河--甌江的發源地、中國攝影家創作基地和浙江省首批生態環境示範基地,已開放龍泉大峽谷、荒野山莊、絕壁奇松、七星潭 、黃茅尖、甌江源等六大景區。龍泉山氣候環境與雲貴高原相似,形成了高原湖泊、高山草甸、雲海霧凇等眾多高原特有的自然奇觀,是中國南方絕無僅有的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原氣候和環境,四季皆宜的旅遊、休閒度假盛地。
龍泉山動植物資源豐富,被譽為“亞熱帶動植物寶庫”。並且華南虎保護區和有關人熊、野人的傳說,使龍泉山平添了神秘的色彩;那奇松異石、深潭飛瀑、雲頂佛光和上千米高自然天成的龍泉山大佛等無數景觀無不給人以震撼;孕育了龍泉山和甌江源的天根地窟,更讓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詭秘和神奇。
龍泉山素有“難得淨土”、“清涼世界”和“天然氧吧”之稱,夏季最高氣溫僅28攝氏度,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龍泉山文化

龍泉寶劍

宋時,由於皇帝的推崇,道教興起。自古來道士均以“七星劍”為作法儀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劍”作鎮門之寶。其時佛道並雄,又均崇尚武藝,因而佛道兩教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蓬勃發展。一時間,佛徒、道士和武俠要求鑄劍增多,寶劍自然得到發展。
清乾隆十三年(1748),劍匠鄭義生於龍泉縣城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用傳統的“灌鋼”法制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鏽且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精於在劍面上鏤刻紋飾,名噪一時。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紮龍泉,由鄭三古的“千字號”劍鋪為太平軍補充了大量優質龍泉寶劍作兵器。光緒初年,“千字號”徒弟周國華等三兄弟開設了“萬字號”劍鋪。清光緒二十年(1894),麗水碧湖的鐵匠高手沈庭璋遷到龍泉,在縣城西街開設“沈廣隆壬字號劍 鋪”,向五子煥文、煥武、煥周、煥清和煥全悉心傳授鑄劍技藝,時稱“鑄劍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 現在在香港“萬字劍山莊”還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劍,其一,劍身一邊刻有五爪金龍圖,另一邊刻“龍泉寶劍”四字,並刻敕符,劍身兩邊中央有血槽,並嵌七星。劍格作虎頭狀,近柄處有一“壬”字,銅鞘。其二,民國劍,銘“沈廣隆制”及“古民生自置於龍泉民國卅七年”,刃嵌七星,一邊有脊,一邊磨平,木柄,綠色鯊皮鞘。鞘為清代品。其三,民初龍泉寶劍,銘“沈廣隆制”及“龍泉古劍”,嵌七星、劍格、劍首及鞘上銅箍皆精工鏤刻,浮雕形花草圖案,紅木鞘及柄,刃質極佳。
民國十九年(1930)秋,在南京舉行全國武術比賽龍泉寶劍評為最佳劍,龍泉劍名聲大振,劍鋪由7家增至11家。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龍泉青瓷

始於三國兩晉,經10世紀前期的五代至北宋初具規模,南宋進入鼎盛時期。龍泉窯是我國歷史上燒制時間最長、窯場分布最廣、產量最大的窯系。龍泉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柔潤而卓越不凡。龍泉青瓷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與官、汝、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一種是白胎和硃砂胎青瓷,稱為“弟窯”。龍泉青瓷歷代行銷全國各地及供宮廷御用,並從宋代開始以主角的身份參與開拓了漫長的世界“陶瓷之路”,遠銷亞、非、歐等地的43個國家和地區,因而國際各大博物館、文物收藏家均以擁有龍泉古青瓷為榮。到了明朝中後期開始,龍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幾乎斷燒。

龍泉香菇

龍泉蘑菇龍泉蘑菇

龍泉是世界香菇發源地之一,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所產段木香菇、代料香菇質地優厚,菇形園整、色澤純正、香氣濃郁,味道鮮美,深受客戶的歡迎。隨著食用菌實用技術的普及,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年產乾菇7000多噸,年外銷鮮菇5000多噸,產品暢銷世界各地。已形成生產、銷售、加工一條龍服務體系,香菇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門路。在95(福州)全國食藥用菌產品展示與新技術交流會上獲得《全國食用菌先進縣》的榮譽稱號,“龍寶”牌香菇在首屆農業博覽會獲銀質獎。現已建立了2個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場,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年交易額達到2億多元。

成都山名

龍泉山,出成都東門,沿成渝高速公路前行約15千米,即是有成都平原東大門之稱的龍泉驛鎮龍泉鎮位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交匯處,是龍泉驛區政府所在地。龍泉山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產基地,也是我國三大水蜜桃生產基地之一,因此有“花果山”的美名,現為成都市級風景名勝區。龍泉山景區南北長18千米,東西寬13千米,面積230多平方千米,成渝高速公路隧道橫穿中部而過。龍泉山林木面積約有50平方千米,水果有水蜜桃、梨、蘋果、枇杷、葡萄等400多個品種,其中水蜜桃以個大皮薄、色鮮汁多聞名於世。新引進的巨峰葡萄、洞庭枇杷、大田李子等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每年春天桃花和梨花盛開時,整個龍泉山一片錦繡,是成都人踏青旅遊的好去處。 景區內還有北周文王碑(有較高的文物、書法價值)、蜀僖王陵,以及摩崖造像等古蹟。山後還有古石經寺,依山起勢,規模宏大,古木參天,現已修復接待遊人。山前山後還有百工堰、山門寺水庫、龍泉湖等水上遊樂場所,可以泛舟,亦可以暢遊。

安徽山名

從安徽省省會合肥東行15公里,便是綿延數十里的大別山余脈―――龍泉山。龍泉山海拔二百八十一點五米,位於肥東縣橋頭集鎮,為當地群山之首。龍泉山所以得名龍泉,皆因山腰有清澈古泉綿延千年而不絕。龍泉之水常年保持18度,甘甜爽口,有23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古今圖書集成 廬州山川>>載:山腰寺內有“龍泉,清澈縈流至山下,故曰龍泉山”。唐朝張又新著有<<煮茶水記>>,評價此泉為“廬州第一水”。 從龍泉寺中“龍嘴”汩汩而出的龍泉之水,涓

安徽山名
涓成流,常年不斷,滋養著方圓數十里的農田村民。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於慶曆五年(1045年)任滁州太守時,慕名前來龍泉山,品嘗甘泉之後,立即將龍泉列為“天下第十三泉”,並立碑記事。龍泉古寺地處龍泉山腰,龍泉之上。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勝。山上百年以上古松、銀杏比比皆是,滿眼碧翠,與從寺中流出的甘泉一起,讓人洗心革面,全心向佛。據現存寺中的<<龍泉碑記>>記載,龍泉古寺相傳始建於曹魏時期,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在佛教大受推崇的唐代,龍泉寺香火極盛,名聞天下。至明代再度興盛,成為皖中地區寺廟之冠。 來山路線從長途汽車站 乘合肥至巢湖的大吧 中途到橋頭集鎮新街口下車 轉乘三輪車可到寺院門口。

湖北龍泉山

武漢龍泉山武漢龍泉山
龍泉山位於武漢市江夏區。據《江夏縣誌》載:“龍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龍泉山順龍盤結,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雲山、大龍山、二龍山、龍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裡被視為山環水繞、湖山鍾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龍泉山東南北三面環水,東邊是以盛產武昌魚名噪海內的梁子湖,南北有兩條山脈東西延綿9公里,與處於盆地中的景區形成二龍戲珠之勢。龍泉山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這一地區為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為江夏,所以其山稱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因此又稱靈泉山。
歷代文人墨客讚美靈泉名勝風光的詩歌很多,這裡,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張天佑的《靈泉遊春》:“遙看青山山鬱郁,近觀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樹樹異,銷柳蒼煙處處風。”明人黎淳的《龍山消夏圖》:“水聲到地盡,山色入樓多,明月雙溪柳,香風十里荷。”唐李奚的《靈泉山夜》,全詩雖然不著一個“秋”字,秋意卻溢滿詩箋:“山靜雲生石,水清月滿川,鄰雞聲喔喔,寒雁影翩翩。”明人張祥的《靈泉冬景》詩中有:“松骨挺天堅耐冷,梅腮破雪晴飄香,欲識靈泉景色好,憑樓百幅當盈窗……”
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家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朱楨死後為昭王,這裡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

武漢龍泉山孝恩園
一座氣勢宏偉,體現著濃郁的中華民族古文化特色和展示現代藝術風格流派的武漢孝恩園公墓,經省民政廳批准坐落在武昌龍泉山,現已建設成為園林式公墓區。
龍泉山自古以來,因其風景獨特而為歷代王官達貴所折服。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噲死後葬於此處。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六子朱楨為楚昭王,常游龍泉山,經佛、道工師勘察為“仙壤”,嘆曰“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此後成為朱氏陵園,歷經270年修築了昭、賀等九座王墓。現被武漢市列為一日游風景名勝地區。
孝恩園離王墓僅500米,占地面積600多畝,背靠龍泉山,坐北朝南,正門為昌明法師題名的“孝恩園”中南第一牌樓,前方為浩瀚的梁子湖,東臨負有盛名的楚昭王陵、西接波光蕩漾的涼馬房水庫,墓區以蒼松翠柏組成的綠化帶環繞,墓間草坪蔥綠如煙。墓區綠化面積達80%以上,是國內一流的園林式公墓——集祭祀、掃墓、踏青、郊遊、觀光、親朋好聚會於一體的文化公園,不愧為昔日王寢,今日園林式公墓。

孝恩園孝恩園

園內設有名人、華僑、豪華、中級、標準等區域40多種墓型,全部採用優質石材精心製作,可以選購、可選地訂購、又可提供圖紙訂購。自1997年開始在省市區民政局幫助指導下,首創了武漢市樹葬墓區,至今已具備一定的規模。
墓園集信息化管理於一身採用業內先進的OA辦公自動化系統與陵園網站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將傳統祭祀與網路線上紀念與線上掃墓相結合,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查詢、祭祀、紀念、網上預訂墓位等服務;園區現代化的監控系統可以24小時實施全面安防監控,以確保園區安全。墓區各項設施齊全,清明節其間有專車在武昌漢陽門接送服務。
孝恩園將以園林化建設、規範化管理、人文化服務迎接各方客人。
武漢龍泉山靈泉寺
武漢龍泉山[2]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靈泉寺,靈泉寺由八部份構成,分別是,牌門、山門、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方丈室、齋堂、客堂,古有詩云:
1、牌樓:上承龍氣,下接泉風,叢林密處棲黃鶴;東望平湖,西鄰鬧市,梵唄高時遏紫雲。
2、山門:招黃鶴飲龍泉,遙看山鬱郁;伴青燈研釋部,近得水溶溶。寺築靈山,但隨文法修心法;眸收慧水,更有湖光映佛光。
3、鐘樓:雖無夢境模禪境;但有鐘聲和水聲。
4、鼓樓:雲鳥喜依禪院宿;蓮花報與鼓聲開。
5、大雄寶殿:入斯門當禮佛,除俗界微塵、凡心雜念。來此地可修禪,看龍泉山峻、梁子湖深。
6、方丈室:夢裡覺醒時,已行大願;佛前披剃後,竟轉法輪。且持大願,忍把三生翻貝葉;雖有小成,誓將四苦證菩提。
7、齋堂:須切記:一鹽一飯,來之不易;要自問:殘水殘湯,棄之何甘?
8、客堂:撣麈淨塵,滿室幽香同悟道;請君坐上,一甌清茗與參禪。

書籍

書籍書籍

龍泉山》是作家胡惠瑞歷時五年多,對龍泉山進行的詳盡探究。篇章分為“名人史跡”、“人物春秋”、“寺廟古剎”、“名勝古蹟”等四個篇章,配以彩色照片,圖文並茂。附選歷代名人描寫龍泉山的古詩,以增詩情畫意,豐富內涵。計文章55篇、古詩20首(選自光緒《餘姚縣誌·龍泉山、古蹟》)。全書史料詳盡,結構合理,文風樸實,該書是一部融知識性、資料性、文史性與感悟性相結合的好書,這對今後的龍泉山文化研究和文化旅遊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很有建設性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地方性文化讀本。

導讀

餘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文獻名邦”、“姚江人物甲天下”之美譽。范仲淹曾有詩云:“餘姚二山下,東南最名邑。煙水萬人家,熙熙自翔集。”當時餘姚的盛世繁華可見一斑,王安石則對龍泉山更是讚美有加:“山如壁雲翻浪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喚取仙人來住此,莫教辛苦上層城。”餘姚龍泉山舊名靈緒山,亦名嶼山。傳說遠古時這裡是一片汪洋,龍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個小島嶼,這是嶼山之名的由來。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輕盈,長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現兩條游龍波紋,如雙龍戲水,故稱“龍泉”。大約從東晉時起,山亦因此泉而改名為龍泉山
古時的龍泉山古柏森森,蒼松入雲,山上深藏野鹿。你只要登上龍泉山俯瞰,全程景色歷歷在目:姚江蜿蜒東去,波光粼粼;南面四明山層巒疊嶂,雲山萬重;城郊碧野平疇,令人心曠神怡;山上奇石如雲,林木蒼鬱,樓亭參差,使人流連忘返。龍泉山不僅以自然景色取勝,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俗風情,精緻的古代建築,是餘姚歷史文化的縮影,散發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餘姚的一座文化山。作者通過幾十年的歷史積累和收集整理,從龍泉山的歷史發展積澱中,認真梳理了龍泉山歷史的形成發展,列數了歷史上俊彥相繼的名人先賢,解讀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名勝古蹟和人物春秋,描繪了龍泉山精緻的古剎寺廟,讓讀者全面了解龍泉山,走進了龍泉山。
一座山,就是一部書。一座龍泉山,就是一部餘姚的文化史!

作者

胡惠瑞,1931年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橫河鎮烏山梅字地村(現屬慈谿),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9年6月參加革命,1961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當過教師、報社記者、編輯、主編,較長時間擔任秘書工作與文字打交道。現為浙江省入學學會、寧波市文化研究會、餘姚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作家協會會員,現任《陽明史脈》執行主編。平生時刻以輕鬆的姿態展現,有輝煌,也有坎坷,視每一出遊戲為一個過程,這過程只是享受生活的手段,其本質是收穫快樂。

出版社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蟲》雜誌社、《藝術+》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本社國內特約編審處是中國文化出版社授權設定大陸地區唯一的代理機構,全權代理出版社在內地的圖書組稿、編審及出版業務,辦公地址在北京和天津地區。本社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各地特約編審處是本社在各城市的特約代理機構,業務受國內特約編審處協調統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