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福村

鹹福村

鹹福村,原名“含利灣”,位於白雲山南麓的樟南坂,即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白雲山景區的南山門。這裡是蟾溪與龍亭溪的交匯地帶,又是秀溪的源頭,村居衛星海拔約500米,有全程12.8公里的“白雲山大道”直達。舊村以伐辟樟林作地基和田墾而成,因夾在“樟壟”與“後樟壟”之間,故舊名“含利塆”,俗謂“樟南坂利灣”,又簡稱“利塆”。民國23年(1934)五月,福建省實行保甲政制。民國26年(1937),“含利塆”更名為“鹹福”隸屬第三區(區署設穆陽)“鹹樓”聯保。從此,以“鹹福”為名至今。鹹福村人文歷史薈萃,據當今考證,這裡才是“福安鄉賢鄭寀”和“南宋末愛國詩人謝翱”的出生地。

一、村的簡介

鹹福村,位於白雲山南麓的樟南坂,即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白雲山景區的南山門。這裡是蟾溪與龍亭溪的交匯地帶,又是秀溪的源頭,村居衛星海拔約500米,有全程12.8公里的“白雲山大道”直達。
舊村以伐辟樟林作地基和田墾而成,因夾在“樟壟”與“後樟壟”之間,故舊名“含利塆”,俗謂“樟南坂利灣”,又簡稱“利塆”。
民國23年(1934)五月,福建省實行保甲政制。民國26年(1937),“含利塆”更名為“鹹福”隸屬第三區(區署設穆陽)“鹹樓”聯保。從此,以“鹹福”為名至今。
建國初,村居戶數為:鄭氏71戶,阮氏48戶,繆氏8戶,林氏6戶,陳、葉、王氏各2戶,羅、謝、張、呂氏各1戶。2011年,村戶籍為178戶848人,其中鄭氏、阮氏為主要居民。據悉,鹹福村主要居民的始遷祖的入居時間為:
阮家叔侄分別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四年(1739)遷入,清同治初期建阮祠一座。阮氏“隆興號”茶行遠銷日本,興盛一時。
葉氏晚於阮氏三年遷進為雍正初年(1722)。
鄭金三公(諱紫應,字彩玉)於雍正末年(1735)肇基鹹竹塆;鄭修三公(諱祥智,字帝賢)於乾隆六年(1741)相宅鹹竹塆。鄭氏祖籍系周寧縣浦源村(周寧鯉魚溪),金三公與修三公皆鄭朝奉公十八世裔孫。鄭朝奉公諱懷,字國珍,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進士,官朝奉大夫。
又據悉,陳氏、王氏、雷氏比阮氏早定居過鹹福,故而村內有姓氏命名的地名只有“陳婆宅”一處,其它如“羅厝坪”、“李家宅”、“高家塆”、“王家山”等皆為臨近。

二、自然風光
前人農耕之暇,結合堪輿對村周圍的屏障進行風光品評,篩選了七個自然景觀,世代流傳著。七個自然景觀分別為:“飛鳳銜玉、古樟招魂、眠牛倒地、鯉魚朝天、冽泉攬勝、石馬罹臥、銀池迷蹤”。今人在此基礎上添加進具有園中園之稱的“南山門綠化廣場”為第八景——“南麓別苑”。合稱為“鹹福八景”,並匹配上相應的詩詞。

⑴ 飛鳳銜玉
章龍曠野聕嘎吱,
玄武凰來聘倩姿;
雛鳳臥居嵐岫駐,
秀溪妝補嫁行時。
⑵ 古樟招魂
靈桴千古摹晞髮,
兔走烏飛罄腹哀;
桑梓南鏇樟檀坂,
墳壇北吊子陵台。
⑶ 眠牛倒地
莫管春耕任犢眠,
但知歲序入金天;
為聽松柏琴瑟瑟,
且看霓霞舞翩翩。
⑷ 鯉魚朝天
堪輿難決龍瞻祖,
曉予天機積善翁;
漫比斯須由定數,
何怨滎陽不告同。

⑸ 冽泉攬勝
歇涼甘露可清聆,
日薄樵農截草翎;
坐望白虬慌卷洞,
騰雲駕霧過龍亭。
⑹ 石馬罹臥
將軍棄轡脫疆場,
逃遁青驄已彷徨;
唯恨槍榆無道義,
擒王空射虐荒唐。
⑺ 銀池迷蹤
當年提劍展鯤鵬,
卻要屠親刃義僧;
前路忖思形勝在,
留銀埋與後人征。
⑻ 南麓別苑
山門咋啟普天聞,
寂寞千年一薦殷;
縱水橫橋旁日月,
辭樓別榭接風雲。

三、人文歷史

(1)福安鄉賢鄭寀

鄭寀(1187~1249年),字載伯,號北山。長溪縣穆陽人。紹定二年(1229),登進士甲科,初綬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推官。執法公正,不畏權貴。淳祐元年(1241),參加館試後升為秘書省正字;宰相史嵩之遣人籠絡,寀公不予理睬。一日早朝在奏對時說:“國家敗壞已極,以權謀私非一人,禍釀非一日也,不光當權者之罪,此乃皇上貪慾之心未泯所致也……”,深得理宗嘉許。後任校書郎,轉調為著作郎,又升右正言官兼侍講。
後又調為侍御史,再奏《正名器疏》,升左諫議大夫兼侍讀。宋淳祐五年(1245),長溪西北鄉申請析縣已二十幾年,因縣治選址懸而未決。鄭寀公力主縣治設韓陽坂,呈詩理宗曰:“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面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鎖龜湖。形如丹鳳飛銜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於何處拜皇都”。理宗閱後,深為感動,便御批“敷賜五福,以安一縣”,於是析長溪縣西,北鄉地建福安縣,縣治設韓陽坂。建縣後,士人依照鄭寀的韓陽賦,刷別出“龜湖夕照、石門漏月、仙岫晴雲、鶴岫朝煙、馬嶼香泉、南野桑陰、岩湖坂障、廉嶺孤樹、銅冠雙松、東山雪霽”為韓陽十景。因此詩,鄭寀成為了韓陽十景的締造者。
宋淳祐七年(1247)七月,授鄭寀公為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宋史》評論鄭寀和師雍都是正人,而意不合,至各袒所說,這也是君子的過失。鄭寀還未正式請辭職,便急於求去,旨下仍以原職為臨安府洞霄宮提舉,賜衣帶鞍馬,未辭職而賜行,此是對鄭寀公的特殊禮遇。
宋淳祐九年(1249),授寀公為資政殿學士,常伴理宗;一日閒談時告訴皇上家居長溪縣北山,建有澄庵;理宗御書“北山澄庵”賜他,並作詩題扇送行,詩曰:“秋思太華峰頭雪,晴憶巫山一片雲。去國時來猶未得,詩篇遙贈北山君。”同年鄭寀逝世;贈通政大夫,葬於福清縣寧德里,福安首任縣令鄭黼因他建縣有功,在縣治南面的南山峰下建祠紀念他。

訥堂按:鄭寀,穆陽三賢之一,與繆烈、謝翱同祭祀於坐落穆陽的仰止祠。今人立塑像於福安城南天馬山麓。夫人薛氏,系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十二世孫官至左司郎中薛戀公之女。隆坪村則保留著鄭寀元配阮氏墓志銘。鄭寀六代孫鄭萬四公,於元至大元年(1308)遷穆陽西銘(今康厝鄉西銘村)。據謝氏譜記載,謝翱故居與鄭寀家對面,即當時兩家都居住在穆陽樟南坂利灣(今鹹福村)。
據西銘鄭譜考證,鄭寀是鄭桓公六十五世孫,系滎陽鄭氏北祖長房白麟二十二世孫。白麟傳十七代鄭凝道,字伯定,宋建隆元年(960)為宋右正言官,後為歙縣令。凝道公生五子,長子自牖。
鄭自牖,字孟納,行五二。官殿中侍御史。宋至和二年(1055)遷富江西山。娶夫人程氏、方氏、汪氏,生十九子。第十三子安仁,字彌熟,官秘閣校里,生於景祐甲戌(1034)三月初十日,系“義門鄭祖”。第十九子安夐。
鄭安夐,字彌素。園橋觀聽,徙居南台。生二子:長壽、次康。
鄭 壽,補弟子員。與弟鄭康自南台遷長溪穆陽福苑別名利灣。生子之悌。鄭之悌,字夢錫,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王容榜進士,官湖北提舉。
鄭 康,字俊卿。妣阮氏,生子之明。
鄭之明,字晦之。妣繆氏,生子寀。
《福安市古遺址古建築•宋鄭之明墓》記載:位於穆雲鄉大蓮村後山。乃端明殿學士侍御史鄭寀之父,因鄭寀而封贈承務郎。該墓磚石構成,面積七十平方米。僅存半圓型墓頂和墓坪。墓頂平面、邊牆,墓坪邊牆磚構,供台已毀,只剩破損的石構基座。尚存一石獸,五十年代被搬去砌水渠,今離墓一百米。墓室共三壙,中壙早年被盜,墓碑拋在地面上。墓碑云:“有宋承務郎鄭公之墓”。墓志銘云:“宋鄭公諱之明,字晦之,福州長溪縣人,考諱俊卿,母阮氏,公壬申(1152)辰時生,以壽明太后慶恩封承務郎,端平丙申(1236)十月以男宋兩浙運子迎侍,嘉熙丁酉(1237)正月八日終,是年四月九日庚寅葬於永樂鄉欽德里大澄山之原,兩娶繆氏合葬焉,男宋承直郎,次宿;女適上官有信,次適姚宗孫,孫男夢應。”

(2)愛國詩人謝翱

謝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又作皋父,晚號宋累,又號晞髮子。出生於穆陽樟南板(今穆雲鄉鹹福村),謝鑰之子。鑰字君啟,師從繆烈,被繆烈招為女婿,研習《春秋》,並著有《春秋衍義》十卷、《左氏辯證》六卷。
翱公為人雅好山水,所到之處就會去選勝周覽,然後通宵達旦地在吟詩成句。每當他提起筆來時,就會閉目遐想,非常投入,把身軀與天地間都忘卻了。鹹淳初(1265年),他前往臨安參加進士科考。試進不中後,於鹹淳三年(1267),著成《宋祖鐃吹曲》十二篇與《宋騎吹曲》十篇,元文豪吳萊曾稱讚“文句炫煌,音韻雄壯”,被太常樂工拿去演習。不知何故落魄在漳、泉二州,因流離失所而又遷歸祖籍浦城九石渡觀前村。
此時,臨安被元軍攻占,南宋政權分崩離析。當翱公知悉文天祥在南劍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就變買家產,招募鄉勇數百人次,前往投效。文天祥對《宋祖鐃吹曲》早先就有耳聞,見翱公積極而來,感激萬分,直接將他任職“咨議參軍”。
此後,詩人書生翱公開始了軍旅生活,跟隨文天祥轉戰漳、梅、贛諸州,一路進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會昌等許多縣城。震動了元朝朝廷,元世祖即令大軍分水陸南下。
潮州一戰,宋軍大敗,文天祥被俘而就義。翱公改稱粵人,自號晞髮子,攜帶文天祥生前所贈玉帶硯,流亡浙江永嘉、麗水一帶,繼續對元朝進行消極抵抗活動。先後在越山、西湖等地,組織了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月泉吟社”、“汐社”等詩社;聯合了一批愛國知識分子,互相唱和,抒發亡國之痛。
1295年,浪跡一生的翱公最終定居杭州西山,同時娶劉氏為妻。次年,因患肺結核去世,享年四十七歲。友人方鳳,弟子吳思齊、方幼學遵照遺囑將他安葬在子陵台南。其後,弟子吳渭買田修造“月泉精舍”敬奉祭祀,祠名“晞髮處士”。而對他的人格和才華深為景仰的人們,紛紛赴場以詩文殉悼,並捐建“許劍亭”以示紀念。
謝翱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愛國詩人”,他用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一生辛勤筆耕,著述有集本百餘卷皆散佚,詩傳於今者約200餘篇。目前南京圖書館館藏有《許劍錄》、《晞髮集》兩部。“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時事造就了翱公的詩文。明清兩代文學家的追捧,對謝翱以及其作品給以很高的評價。明代楊慎譽之為“宋末詩人之冠”;《四庫全書提要》評價謝翱“詩文桀驁有奇氣,而節概亦卓然可觀”。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福安知縣張公諢蔚然起建三賢祠,春秋祭祀薛令之、謝翱、鄭虎臣三賢。從此,“福安三賢”即成定說。而謝翱又與外祖父繆烈,父親的摯友鄭寀,被抬進“仰止祠”吃冷豬肉,成為“穆陽三賢”。

訥堂按:《閩侯縣誌•孝睦•鄭璿》載,鄭璿(字子中)子鄭恭,縣學生,補抄謝皋羽《晞髮集》五卷至八卷,為之後序(續)。
另,福安圖書館藏二部清光緒丙子年鐫本《晞髮集》,系韓陽秋井家塾藏版,版主葉韶桐於卷首云:“先賢謝皋羽先生,福安穆洋人。……有《晞髮集》傳世,……惜年久版亡,黃霞軒師珍藏一部,卷數全備,雲得之鄭肯堂太師翁。”
鄭恭與鄭肯堂(“肯堂”古人號)之關係待考。
明代嘉靖舉人繆一鳳(字朝雝)所作《晞髮集跋》、謝翱第十四世孫謝憲《修三賢祠記》和邑庠生阮瞻雲的《重修謝氏宗譜序》等若干材料中記載有謝翱的曾祖謝景暉“肇基穆水畔”,翱父謝鑰“居樟南坂利灣,與鄭先生寀家居對面”。

四、民間掌故

⑴飛鳳銜玉


村居坐南朝北,朝岸之山即飛鳳山。其山得名民間說法有二:其一,說山的形勢飛鳳;其二,說山腳的千年古村——樟壟,正是民間傳說的“鴨母娘娘”謝貴娘的故居地。且濫觴于飛鳳山的秀溪,原名“嘯溪”。
按照傳說,閩王后謝貴娘出嫁前聰慧但不美麗,直到嫁行途中歇腳時,在嘯溪邊洗臉後變貌美麗的,因而人們又將“嘯溪”管叫“秀溪”,那溪邊的村也稱作“秀溪”。


⑵古樟招魂

村居西側的屏障丘形勢牛犢臥嚼,村民取名叫“眠牛倒地”,迷信堪輿的村民認為那裡是村居穴位的憑恃所在,故而建村社於其山腳下。村社臨近有棵空心古樟木,大抵是村民的先人伐辟樟林作地基和田墾時手下留情的。奇怪的是古樟樹頭處有神牌位。原來鹹福村是南宋末愛國詩人謝翱的出生地和故里,村民以古樟成神為謝翱公所化,所以常年擺龕供香,祈祀降福,以示敬仰。
查考文獻,“穆陽三都”即過去的穆陽管轄“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三個都統,其中十九都“章龍境”一圖,轄區村落就有鹹竹塆(鹹福)。省級文獻《閩都記》記載,謝翱宅在穆陽。顯然比寧德市級文獻的記載詳細。至於謝翱宅的具體方位,唯有查找《福安縣誌》的記載,即謝翱宅在穆陽樟檀坂里灣。
訥堂按:謝翱故居位於鹹福大隊樟壟村,村名“樟壟”直接由“章龍”衍變過來。村居具有千年歷史,現有村民則以陳、林、鄭、雷四姓為主。村邊竹林地里保留著舊村遺蹟。


⑶鯉魚朝天

村居東邊的屏障丘形勢鯉魚朝天,村民依照堪輿定義的,肉眼看,實際不怎么像。此山丘當地土名叫“下庵山”,據說那裡遠古有座庵堂,何時消失掉誰也不知道。本世紀初,在山腳田間被挖出石板凸刻佛像六塊,極似六朝佛像,此後被送往牛池崗的寺廟。而今,村民所知的不過是鹹福鄭氏的祖塋山,並流傳著一則尋龍點穴的故事:
其一,鄭金三公二子從李家處買來下庵山,便邀同親家阮氏一起請堪輿師來為父母謀安葬之所。初挖時發現了古壙,即已有前人下葬過,阮親家心灰意冷而棄之。鄭宏國(鄭金三公次子)回家後,半夜焚香燒紙,滾湯轉瓢祈示。順著瓢柄方向尋去,忽聞有小兒哭泣聲,又傳來一老太太的叫喚聲,推知是小孩尿床被父母打罵,奶奶叫喚著抱去睡覺,便幡然大悟,扭頭乘夜返回。翌日告知阮親家:“你若對下庵無意,我就留與父母之用。反正還有祖父母尚未安葬,一起再另覓吉地,這資費就全由我來支付。”於是,尋到龍首橋之地,兩家一起扦葬了先祖。之後,鄭宏國以祈示所憑,將下埯山挖出的古壙尊為婆婆輩份,重新葬下,再將父母葬在其右邊。此後,家多祥瑞,便是村民流傳的“自此二塋扦後,鄭家驟然發展,到處買田置地”。
其二,鄭氏祖塋下庵山的鯉魚來由有個說法。說來自村口“墓坪”的阮家墳。據流傳,當初修造此墳時,堪輿先生與阮家有約,五十年後要再供奉一擔金銀給他。果然,墓剛建,先生即刻雙目失明。五十年後先生的兒子前來索取金銀。由於阮家人丁發展,早已經立房分家,此時要挨家挨戶去籌集一擔金銀談何容易。於是,先生的兒子就按其父的交代,不足一擔金銀,就跟阮家說那墓里有不祥物,若能去除將更發達,不信的話可以在墓坪那打地鋪睡一晚上。如其所言,半夜墓壙里有聲響。於是,阮家便去請教,先生的兒子教阮家將那墓門打開。墓門一被打開,瞬間跳出兩條鯉魚,一條被先生的兒子抱回去治眼復明,另一條則跳躍到下庵山。從此,阮家原本響噹噹的“隆興號”茶行開始敗落。銷往日本的茶葉,在福州南台福安會館因時辰耽誤而倒進閩江,竟然成了最後一次出茶。
訥堂按:據鹹福鄭氏族內流傳,其下埯(庵)祖塋,坐觀朝案近前,飛鳳銜印,八字分水,屬回龍顧祖的“倒騎龍”穴。祖山迢迢太姥仙蹤莫止,少祖山為白雲山文峰,逶迤跌宕,至牛崗回頭顧祖,開帳結穴,下砂緊固,餘氣復去作村莊用地。董德彰云:“下砂收盡源頭水,兒孫買盡世間田。”果然,鄭氏盡買村內、鄰村之田,擴展到都統之外的南溪、東源及四都等地。據堪輿書讖語,此地若扦穴正,則易速發。但朝案特近,堂局枝龍,氣數興替反覆;而右白虎元辰過長,朝水逆來直落,故對初代不利,主持葬事的鄭宏國便不惑之年早逝,此乃課語應驗。流傳更添增了幾分傳奇色彩。


⑷銀池迷蹤

村居後側的屏障山俗稱“牛池崗”,崗上有坪地,又叫“牛池坪”,唐代坪地上建有寺廟。寺廟原名隨建築早已淹沒,只知其初任主持法號“法明”,故重建後取名“法明寺”。這裡流傳著千古故事,這個故事與唐末起義軍首領黃巢有關。
公元875年,黃巢號稱“沖天大將軍”,與胞妹黃琴(又名黃蓮)揭竿起義,挺進江南。由於前往福州的古田官道上遭受地主武裝的反抗損失嚴重,遂後打通仙霞嶺,修路幾百里折道寧德方向,途徑白雲山南麓,紮營牛池坪。
傳說黃巢與法明寺主持法明和尚曾為結拜兄弟,九仙玄女尚助其寶劍一方。民間有讖語“黃巢造反,法明和尚先開刀”。果然,唐僖宗四年(877)乙丑歲五月十五日,黃巢到此牛池崗,先勸舊友法明和尚逃避,後以寺附近的樹代人試劍,誰知樹斷頭落,法明和尚盡然躲在此空腹大樹里。現留下的大樹頭根經年不朽,每年逢春還抽出小枝和綠葉。
民間流傳黃巢在牛池坪埋有庫銀,數量與位置為“九庫十三缸,不是池沿就池中”。故而,歷史以來就有發財夢者不斷在牛池坪上挖挖填填。
1991年重建古剎,出土一碑,該碑後被臨近村的一愚僧搗毀,其碑文記載著:黃巢決心攻取長安,但與胞妹黃琴意見相佐,黃琴被黃巢殺於銀池坪。等等相關內容。
如今,牛池坪古蹟斑斕,風景秀麗,有白龍潭、群猴朝陽石、元寶錠石、石鑼、石鼓、石柱(石棺)、黃巢試劍石、銀池和黃巢練軍坪等歷史古蹟。
1991年6月,當地民眾在牛池坪開發古剎時,發現紀事石碑一塊、釋迦石佛一尊,蓮花柱子十幾個,以及法明禪師、黃琴的墓、碑、骨灰瓮和五隻精巧玲瓏有金屬響聲的唐瓷香爐等。
當地民眾積極修建獻工獻料,現已建成大雄寶殿一座,兩層香客房一座,重塑三寶、羅漢三十六尊鎦金佛像。又從牛池坪山腳的樟南坂下埯丘田裡,搬運來挖出的六朝佛像凸刻石板數塊。而寺中藏有的五隻價值連城的唐瓷香爐,於九三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午時被一夥歹徒乘看寺人吃午飯之際盜走。事後報案,但無果。
現今,已相續修建了法明禪師及黃巢妹的靈塔,修築從南山至牛池坪的入山公路,開發稻田,繁殖果樹,作為寺產。繼後,法明寺董事會計畫新彌勒寶殿、石佛殿、活佛殿、觀音閣、誦經堂等。
訥堂按:閩浙通道一條往古田官道方向,另一條翻閱仙霞嶺走政和、周寧通往福安、寧德必經牛嶺古道而下,而牛嶺與牛池崗隔著穆水對望,所以牛池崗不僅是釋家的聖地,也是中原漢族南下初始避居之地。原因有二:其一,可對望牛嶺古道,具有放哨作用;其二,穆水橫隔,天然險阻,縱有賊寇或官兵渡河前來,也來得及逃遁。故而在閩東多地,有多家族譜記載著先祖曾定過居牛池崗。
另外,牛池崗也是畲民聚會的樂土,過去閩東每年的第一個畲族歌會就在這裡舉行。畲族歌會有:
農曆四月“分龍節”,在穆陽蘇堤的牛池崗歌會;
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雲山的歌會;
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營坑白雲山的歌會;
八月十五中秋節,福安城關鎮的歌會;
九月初九,霞浦城關馬洋目蓮山與溪南葛雲山的歌會。

五、鄭氏章龍堂

九龍洞景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壺穴群,白雲山大道直達鹹福村南山門綠化廣場。如果時間充裕,不妨進村觀光一下清代的民居。這裡的民居在福安也普遍,但方圓幾十里內都找不到鹹福這樣整體的老宅,這些民居大多建造於清代,規格主要為:前期“五柱卯”、中期“七柱卯”和“九柱卯”、後期“八柱假九柱”居多。
“九柱卯”已經是民居的最高級別,鹹福今存一棟,另有二棟分別於1953年春、1959年冬遭火災毀掉。保留下的民居,有成雙成對的建造模式,每一對的大門朝向一樣,且開工定磉立柱的“年月日時”也一樣。據考證,鹹福鄭氏老宅具有規模的達14棟、今存9棟,這些清代民居建築面積在一畝上下,主要有“五柱卯、七柱卯(八柱假九柱)、九柱卯”三種規格。早期的個人獨自建造,晚期的有兄弟聯合修造,最遲的建造年份在光緒年間,今存最晚的一棟位於鄭祠西後邊,與祠基對換修建。此後,近百來年間,鹹福居村鄭氏幾乎沒有再修造動土過,從而保留著清末村貌。
鹹福為何有如此普遍規模的古民居呢?修建房子,首先要有一定的資財,其次要有人居住,否則空房著容易腐朽倒塌。從鹹福鄭譜可窺一斑,他們在初始的五代就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資財和人丁來完成這項工程。

鄭氏章龍堂鄭氏章龍堂

鹹福鄭氏男丁情況為:第一代公鄭紫應,生二子:宏泰、宏國。鄭宏泰與鄭宏國各生三子,即第三代公6位,鹹福鄭祠按此開始分為六大房。第四代公14位,例貢、監生者七位占據一半,其中有例貢鄭從榮記載《福安縣誌》。第五代公發展到37位,集體修建宗祠一座。第六代公繁衍茂盛,有91位。六大房的其中第二房有12位公為最少,而例貢、監生者則十一位,共修建宅房四棟,是清代鹹福村最後的建築之一。結合鄭譜與清代的舊賬本,幾乎都能找出具體的建造者及修造的大致年份(情況表如下)。

清代鹹福村鄭宅建造情況表清代鹹福村鄭宅建造情況表

鄭紫應(字彩玉)清雍正末年(1735)由周寧浦源村(鯉魚溪)入居鹹福,至清光緒辛丑年(1901)始建宗祠時,已繁衍子孫400多人。鹹福鄭祠系鄭紫應的第五世孫集體修造,建築地基除取兩旁道路、曠地外,深十有二丈(36米),闊六丈五尺有奇(19.7米)。
按福安習俗,女兒出嫁臨行之前與各兄弟有個“分家契”儀式,唯獨章龍堂鄭氏沒有這種儀式。究問緣故,無人知曉。而查考清代遺留賬本,發現鹹福鄭氏的女兒閨居時有分配到田產的使用權,出嫁後則被其兄弟收回。如,賬本記載:“土名南洋上塅田,載租捌秤小,此田抽與蘭英姑婆油□使用,今歸鄭家子孫管業。”

結合實際與鄭氏譜,發現鹹福鄭宅有古匾十副,最早的為清道光元年(1821),最末的為民國庚申九年(1920)。本世紀初被盜五副,2012年元旦再次發生夜盜事件,所幸發現及時,尚未有損失。
【淑德凝芳】鄭宏泰妻楊鳴娥六旬榮壽,戊辰恩科舉人鄭夢祥贈匾。
按:此匾被盜。清光緒《福安縣誌•選舉中》載:“鄭夢祥,字維新,後壠人。”
【冰節松齡】鄭宏國妻繆大蓉,嘉慶壬申年春五旬壽,舉人鄭夢祥譔文伸祝;潘覲光旌以匾,署“福寧府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節婦鄭母繆氏立,道光元年(1821)歲在辛巳正月穀旦”。
按:《澎湖廳志》載:“潘覲光,江蘇無錫人,監生,遵川楚例報捐縣丞。二十年十二月署。”
【天賜純嘏】鄭祐光與妻五秩雙慶,乙酉科拔貢生林楷贈以匾。
按:此匾被盜。《福安縣誌•拔貢》載:“林楷,字志義,穆陽人。與修續志。道光乙酉科。”
【松柏常茂】鄭祐齊與妻謝氏六秩雙慶,乙酉科拔貢姻家弟林楷贈匾。
【鹿門集慶】鄭祐盛與妻六秩雙慶,舉人姻眷侄黃高翬贈匾。
【籌添鶴算】鄭從因六旬壽,署惠安縣儒學姻眷侄黃鳴西贈匾。
按:此匾被盜。《福安縣誌•除授》載:“黃鳴西,字棲梧,坂頭人。廩生。加捐訓導,署惠安學。”坂頭即今蘇堤。
【盛世耆英】鄭從蘭八旬壽,丙子科舉人姻眷黃錦燦贈匾。
按:《福安縣誌》載:“黃錦燦,字朴夫,北辰人。”
【福澤綿長】鄭從榮光緒八年七旬壽辰,舉人鄭霖濟贈匾。
按:鄭霖濟,庚午科舉人,屏南汾溪派居夏地人。詳見《屏南縣誌》。
【康強逢吉】鄭輝仲六十壽慶,丁酉科解元鄭書祥贈以匾。
按:此匾被盜。閩方誌:“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解元鄭書祥榜”。
【高密耆英】鄭步章六十壽辰,清舉人特授江西東鄉縣知事鄭宗霖贈匾。
按:鄭宗霖(1874~1951年),字守堪,霍童人。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入民國,任福建省公署科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