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福號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天福號食品有限公司

天福號始創於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的,創始人是清乾隆年間的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天福號始創於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的,創始人是清乾隆年間的山東掖縣人劉鳳翔,近二百七十年來,天福號生產的“醬肘子”一直以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等特點而享譽京城,2008年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天福號在北京各大城區、山東、華北等地區擁有直營店及銷售網點400餘處,並形成以商超、直營店、團購、網購為格局的多元化的銷售體系,年銷售2億元,天福號正向“做精北京,做強華北,發展全國”的目標邁進。

基本信息

企業介紹

1938年開店1938年開店
天福號始創於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的,創始人是清乾隆年間的山東掖縣人劉鳳翔,近二百七十年來,天福號生產的“醬肘子”一直以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等特點而享譽京城,1999年公司為了擴大發展,再上一層樓,在順義空港工業區購地20畝,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綜合型肉類加工廠,其建築規模14000平方米,職工近千人,其中技術人員百十餘人,產品品種增至70餘種。2006年,天福號的生產規模已經無法適應每年上億元的銷售,因此,天福號領導班子及時做出對天福號現有生產車間進行改擴建的決定,除增加22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外,公司還投入巨資購置了大量先進生產設備,改造後的天福號將擁有日產20噸的生產能力,年銷售額也將突破2.5億元人民幣北京天福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27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它的前身是久負盛名的天福號,創始人是清乾隆年間的山東掖縣人劉鳳翔。
天福號生產的“醬肘子”以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等特點而享譽京城,五香小肚、茶腸、哈爾濱紅腸、三文治火腿、醬豬肝、醬牛肉等產品也因口味獨特而被廣大消費者所喜愛。天福號可生產中西式產品70餘種,逐步形成了以醬肘子為龍頭,帶動其它產品共同發展的生產格局。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天福號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屢屢獲得殊榮:1993年至今被評為“中華老字號”;2004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先進企業”;1998、2001、2005三年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被評為“北京市著名商標”;2002、2004、2006年,天福號生產的中西式熟肉製品連續三屆被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北京市經濟委員會評為“北京名牌產品”,成為北京市熟食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2003、2004、2005連續三年北京市工商局評為“守信企業”;除此之外,天福號嚴格質量管理程式,2001年4月,公司順利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2005年再次順利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8年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沿革

醬肘子醬肘子
 天福號始創於1738年,即乾隆3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著孫子及第二代傳人劉抵明來京謀生,在西單牌樓東北角開了一家醬肉鋪。劉鳳翔看到一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大字,蒼勁有力,好像寓意“上天賜福",於是就把這塊匾買下來,掛在鋪子上,這就是天福號字號的起源。經過爺孫二人反覆研磨醬肘子的製作技藝,終於研究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醬制方法。日久天長,"天福號"的醬肘子越賣名氣越大,慈禧太后嘗過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規定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製作的醬肘子,就成為清王朝的貢品。清朝的達官貴人也都喜歡吃“天福號”的醬肘子,“天福號”也隨之名聲大振。
 天福號品牌在近三百年歷史變遷中,經久不衰,也經歷了無數的變遷:
 1、從“天福號”始創1738年到1954年,一直在西單地區。“天福號”始創地點在北京瞻雲坊牌樓(即西單牌樓)東北角,宣內大街144號即現今西單北大街南口。
 當時西單並不是最繁華的地段(東單、西四、鼓樓前都是當時最繁華的街市),但仍然是私人商戶比較聚集的地方,距離繁華地段很近。
 2、1954年11月,由於拓寬馬路,天福號門市遷址西單頭條甲24號,門面朝南。西單頭條甲24號原是天福號的一個加工車間,過去叫局子,擁有員工11人、四個高爐,每天生產150斤左右的各種熟肉製品。生產醬肘子、醬肉、醬雞、醬肚等,是當時的主要生產車間。還有一個車間叫東局子,是兩間半北房的一個小院。在西單頭條22號,與甲24號的車間隔兩個門。東局子主要是裝荷葉、煤、烤爐、凍雞、清醬肉等,再堆放一些盤子、鉤子等雜物。
 3、1956年公私合營。1957年西單頭條拆遷,天福號門市部搬到皮庫胡同把角,門朝東臨街,前面賣生肉,後面加工熟肉。在石虎胡同往北第二間門臉賣天福號熟肉,門臉朝西。
 4、1969年皮庫胡同拆遷,天福號門市部徹底沒有了。
 5、直到1979年恢復老字號,將西城肉食加工廠座落在西單西南角的門市部劃撥給天福號作為門市部,西單復興路22號,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00平方米。此時的“天福號”隸屬西城區副食品公司桂香村食品基層店,生產車間已經遷到了桂香村生產車間的後場,自建了幾間生產車間,有四個爐灶。
 6、1994年7月14日,天福號併入西城區肉食加工廠,生產車間仍在西單。將原有門市部門面重新進行了裝修,營業面積約150平方米,從業人員23人,每天生產200—300斤醬滷製品,自產自銷。生產車間在錦什坊街南面的順城街。
 7、1994年底,西單生產車間因城市改造被拆遷,廠里全部的生產都集中到西內馬相車間。車間場地狹小,擾民、污染嚴重,使企業難以生存和發展。
 8、1995年5月,西城區肉食加工廠正式更名為北京市天福號食品廠。北京市天福號食品廠(原西城區肉食加工廠)有兩個加工生產車間,一個座落在西單安福胡同,占地2600平方米,一個座落在西內馬相西巷6號,占地1600平方米。
 9、1998年西單十字路口進行改造。坐落在西單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天福號門市部又一次被拆遷,變成現在的綠地。
 10、1999年底在順義空港工業區購地19畝,建造了新廠。
 11、2000年12月將西內天福號分號的門市部改修成天福號門市部,西內門市部坐北朝南,面積有80多平方米。在西內大街路北。由於西內路口拆遷在即,2006年7月28日在西直門內大街132號創建了天福號的旗艦店,專營天福號的各種中西式熟肉製品。
 12、2006年9月,由於廠內生產設備老化,對生產需求造成了嚴重影響,生產車間開始進行全面的改建和修繕,2007年5月完工,投入生產。

歷史故事

前門店前門店
1、天福號創始於清乾隆三年(距今270餘年),明官宦後裔劉鳳翔,尊祖訓"世代不為官";身懷明庭醬肉絕技,攜孫子劉抵明來京,在西單牌樓拐角處,創立"劉記醬肉鋪"(天福號前身);
2、劉鳳翔經多方探尋得一牌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含"上天賜福"之意;
3、劉鳳翔將此匾懸於自家小店門楣之上,果然氣派非凡,頓使小店生輝。此後小店生意日漸興隆。"天福"果然降臨。
4、醬肉鋪是夜間秘制,早上出售,鮮香可口。一次,劉抵明夜間守灶,勤奮好學的他夜讀詩書,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因店小本少賠不起,只好將這鍋煮過的肘子勉強降價出售。恰巧一位宮中宦官來買醬肉,劉抵明生怕大禍臨頭,然而卻又一次福從天降。下午,這位宦官打發人來說今天的肘子特別好吃,讓以後天天做這樣的醬肘子。
5、劉抵明在原祖傳技藝的基礎上,苦心鑽研,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選料嚴格考究,醬肘子的質量也越來越好,清朝的達官貴人都喜歡吃"天福號"的醬肘子,"天福號"也隨之名振京城。
6、美食大家慈禧太后嘗過天福號醬肘子也很是喜愛,並賜給"天福號"一塊進宮腰牌,傳旨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製作的醬肘子,就成為清宮御膳的一道必備名吃。

傳承之道

西單店老照片西單店老照片
天福號自1738年創立以來,歷經了近三百年的坎坷春秋。三百年間,天福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一路走過來的風雨歷程值得我們學習並深思。思考天福號的醬制技藝能傳到今天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天福號人的對技藝的不斷探索追求,篤定執著、專誠一致精神態度、和開闊豁達的胸襟。
天福號技藝之始——福緣
一種技藝的傳承沒有一種精神的支撐,是不會傳承的太久的。在歷史的大河中,技藝就像一條船,而傳承的精神,傳承的文化就像漿和帆,沒有槳和帆的船遲早會被大浪打翻。
 公元1738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懷揣家傳醬制技藝,來京謀生。創號之初,本分經營,並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改進了醬肘子製作技藝,自此開闢了一個專注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醬制技藝的一個新篇章。
天福號的做事態度----人心自明,善如家人
 此後一百餘年,借著清王朝康乾盛世的餘溫,因天福號的精湛的醬制技藝,天福號的醬肘子成了京城百姓或深宅大院的餐桌美食。此時天福號的前輩憑藉著對技藝的執著追求,將天福號的醬肘子技藝在工藝上有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醬肘子技藝的主料、輔料的選擇,火候的把握控制、老湯的調配,醬汁的熬煮都有了一個系統的嚴格的規定。並且將天福號的子創號以來的做事風格延續下來,總結為“人心自明,善如家人”寓意著對醬肘子的製作工藝中,將一絲不苟的完成每到工序,將消費者和顧客視作自己的家人,在生產中,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對待產品的質量。因此天福號的醬肘子才有了“天福醬肘香九門”的說法。
天福號的技藝精神2——專研
 公元1894年,天福號的醬肘子因其味美,被當朝大臣獻入宮中,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翌年,慈禧太后60壽辰,因戰事將生日慶典取消,只在寧壽宮中草草度過,但席間卻因缺少了天福號的醬肘子而面有慍色。自此以後,天福號的醬肘子成為宮廷御膳的名吃。同時通過天福號人的不斷地專研,讓醬肘子不止在口味方面,也在營養方面有了新的提高,醬肘子已不再單單只是美味的熟肉製品,而是在天福號傳人的手裡憑著執著篤定的精神將醬肘子升華成為為一種醫食藥膳的補品。
天福號的醬肘子技藝不是一次就到達了現今高度。而是一輩輩傳承人憑藉著祖傳技藝的執著一點點不斷地完善結晶。在整個技藝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對製作師傅的技藝要求的規定,如醬肘子的“三到兩勤”的功夫,即:要眼到,口到,鼻到,手勤,腳勤。通過“三到”就是要得出醬肘子色澤,質地如何。火候大小,醬制的過程中醬汁,老湯成色。在整個工藝過程中,少不了,剔骨,添燙,加火的步驟,因此“兩勤”就是要保正這些工序
天福號技藝精之3---氣度
天福號天福號
 天福號自劉鳳翔始,醬肘子製作技藝的傳承方式就是父子家傳,劉家人即擔當了天福號的掌柜,又作為技藝的傳承人。但自1956年後公私合營後。面對體制和社會環境的大變革,天福號面臨著重新思考技藝傳承方向的問題。當時,北京城內的很多老字號企業都因為無法接受這種變化,就此消亡。因為實現公私合營,就意味著祖祖輩輩苦心經營的資產和技藝都將拱手讓人。如果沒有一定的胸襟和氣度是無法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社會變革的。而當時的天福號老掌柜兼技藝傳人劉發奎,憑著對天福號醬至技藝的執著,為了醬肘子技藝能夠發揚光大的夢想,憑著豁達寬廣的胸襟。將劉氏的醬肘子技藝全盤的傳給了第一個“外家人”盛素海老師傅,盛素海師傅也就成為了天福號的第六代傳人。
天福號的技藝精神之4---堅韌、孝道
 天福號的技藝傳承雖然最終易主,但天福號所擁有的精神卻保留了下來,包括對醬制技藝的執著。當天福號醬肘子技藝傳到第八代傳承人王守祥師傅手中的時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因為天福號所經營的產品為中式產品,在製作過程中難免需要嘗汁調味。所以王守祥師傅,和王守祥師傅的大師兄——盛灝春被冤枉成多吃多拿。二人同時遭到了罰款批鬥。過了不久,天福號也終於在破四舊的運動中被勒令停業。在這一段時期,王師傅和盛師傅為了能夠使自己的技藝不生疏。讓醬肘子技藝不失散,二人約定將兩人每月買到的肉票攢好,然後買回肉來做一頓肘子,每次做好的肘子二人一口未動,而是端到老師傅盛素海的家中。這樣做一是能夠讓給老恩師嘗鮮,同時也能讓希望老師傅對他們的技藝有所指點。此舉在當時被行內一時傳為佳話。
問:王師傅,你們當時
天福號的技藝精神5---細心、謹慎
天福號天福號
天福號在解放前,找夥計都是有一套嚴格的規矩。首先是要對夥計的情況知根知底。對夥計家裡的情況要一清二楚。對於前來應聘的夥計一般是------家庭和睦的要;為人忠厚的要;知根知底的要,身體健康的要;腦子靈活的要;在北京獨身的要。之所以這么苛刻規矩就是因為天福號前點後廠的經營模式和對醬肘子技藝保密的要求。天福號自從立號以來,調配老湯必然在一個無人的房間進行。醬制產品的車間一定要乾淨,整潔。每次醬制完一鍋的肘子後,一定要把打掃車間,工具沖洗乾淨歸於原處。老湯收鍋;輔料、作料一定要分類收齊,並由師傅親自檢點後送回庫房。解放後,因為公私合營的緣故,天福號開始對選徒第有了新的標準。首先是徒弟要從夥計中來,同時還要求傳承人要人品端正,忠厚老實,能夠吃苦耐勞,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的熱愛醬肘子技藝。這樣做同樣是要求能夠繼承技藝的人將天福號醬肘子技藝正宗,無私的傳承下去。所以一直到今天,天福號的醬肘子主要工藝還是以祖上傳下的技藝,所做的改進也是遵照前人的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與完善。真因此,才保證了天福號的醬肘子技藝的正宗與神秘。
天福號的技藝精神6---嚴師、孝徒
天福號的師傅在訓練徒弟的過程中,皆以嚴厲著稱。因為醬肘子製作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功夫,如果沒有一個好心性、沒有一個堅強的意志,沒有一個好身體,沒有一個好品質,都不能保證天福號的醬肘子技藝純正、有序,保密的傳下去。對於用心選好的徒弟,他們會通過嚴詞厲語的呵斥來鍛鍊他們的心性。通過瑣碎低微的勞動來磨練他們的意志。通過繁重雜亂的工作來增強他們的體魄。同時還會暗中觀察徒弟的一言一行,有沒有違背天福號的做人原則、做事原則。當徒弟能夠從“掃地”做到“添火”,在從”添火”做到”扶肉那”么,就證明徒弟通過了師傅的考驗了。對於師傅的苦心,每一代的徒弟也都非常的感激。當他們成為師傅後對待自己的恩師也都想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
270餘年的技藝傳承,270餘年的精神文化,天福號的技藝之樹正是在一代代的天福號人的手中變得枝繁葉茂,愈發茁壯。

大事件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山東人劉鳳翔,在北京西單瞻雲坊牌樓旁開設劉記醬肉鋪,即天福號前身。
1862~1908年有史料可考:清·慈禧太后曾賜天福號進宮腰牌一塊,使之成為譽滿京城的貢品。後曾有過“天香在味憶京華,最想天福醬肘花”
1908~1912清末,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西單有醬肘鋪名天福齋穴即天福號雪者,至精。其肉既爛而味醇,其他肉食類畢備,與其他諸肆不同,歷年蓋百餘年矣。”舊時京城,有在食品製作、經營各具絕活的“四大齋”,乃醬制牛羊肉的月盛齋;制售糕點的正明齋;自製糖葫蘆及酸梅湯的信遠齋;以醬肉、醬肘名滿京城的天福號醬肘店。

天福號天福號

(公元1831年~公元1912年)同治·《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西單有醬肘鋪名天福齋(即天福號)者,至精。其肉既爛而味醇,其他肉食類畢備,與其他諸肆不同,歷年蓋百餘年矣;
1947年生產車間遷到西單頭條24號;
1953年門市遷至西單頭條24號,生產車間遷於西單頭條22號。擁有員工11人,每天生產150斤左右的各種熟肉製品;
1956年公私合營;
1994年,天福號在西單復興路22號擁有一個150平米的門臉,員工23人,日生產200-300斤醬肉製品,7月,併入西城區肉食加工廠;
1995年,西城區肉食加工廠正式更名為北京市天福號食品廠。擁有兩個加工車間:分別位於西單安福胡同和西內馬相西巷6號,各占地2600平米和1600平米;
1999年,在順義空港工業區購地119畝,建造新廠;
2006年,生產車間進行全面改建和修繕;
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再次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
2008年6月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福號大事記
(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劉鳳祥經多方尋覓得一牌匾,上書“天福號”。自此,劉記醬肉鋪立號為“天福號”。
(公元1796~公元1850年)嘉慶道光年間·天福號的醬肘子已名盛京城,成為達官顯貴所鍾愛的一道名吃。
(公元1830年~公元1904年)光緒·清三朝重臣、兩代帝師翁同和曾對天福號的醬肘子讚賞有讚賞有嘉,並為天福號題寫牌匾;
(1831年~1912年)同治·《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西單有醬肘鋪名天福齋(即天福號)者,至精。其肉即爛而味醇,其它肉食類畢備,與其他諸肆不同,歷年蓋百餘年矣;
(1841年~1915年)光緒·同治十三年狀元陸潤庠甚好天福號醬肘子,曾贈書“四遠馳名”;
(1891年)光緒·慈禧太后特賜天福號進宮腰牌一塊,下旨每日按量供應,從此是天福號醬肘子成為宮廷御膳的一道名吃;
(1912年~1949年)中華民國·此間社會動盪,天福號慘澹經營,只能保持每天一鍋的產量。即便如此,天福號的產品依然是當時的名流大家的啖口之愛。如梅蘭芳、葉盛蘭、袁世海等均對天福號的產品情有獨鍾;
(公元1947年,天福號的生產車間
遷到西單頭條24號;
1950年,建國初期,天福號第七代傳人王守祥,受命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烹製醬肘子;
1953年,天福號門市遷至西單頭條24號,生產車間遷至西單頭條22號。擁有員工11人,每天生產150斤左右的各種熟肉製品;
1956年,公私合營;
公元1959年,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他在特赦後(1959年)的第二天就親自騎車到西單購買天福號的醬肘子;
公元1966年~1976年文革時期·天福號又一次陷入在社會動盪的漩渦,僅能保持最基本的生產。由翁同龢所提的牌匾及其他歷代珍貴文物被破壞殆盡;
公元1978年,天福號恢復正常生產;
公元1985年,北京天福號食品廠成立;
公元1993年,被原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公元1994年,天福號在西單復興路22號擁有一個150平米的門市,員工23人,日生產500斤醬肉製品。7月,與西城區肉食加工廠合併;
公元1995年,北京天福號食品廠成立。擁有兩個加工車間,分別位於西單安福胡同和西內馬相西巷6號,各占地2600米和1600平米;
公元1996年,公司按照天福號的特定標準將四川內江、廣元地區及北京順義區選定為原料供應地;
公元1999年,在順義空港工業區購地19畝,建造新廠;
公元2001年,天福號熟食製品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認定為中國名優食品;
公元2002年,天福號生產的中西式熟肉製品被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北京市經濟委員會評為“北京名牌產品”;
2004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先進企業”
公元2004年,被北京市工商管理局評為“北京市著名商標”
公元2004年~公元2008年,天福號生產的中西式熟肉製品連續三屆被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評為“北京名牌產品”,成為北京市熟食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的企業;
公元2003年~公元2005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評為“守信企業”
公元2003年~2005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評為“守信企業”;
公元2006年,生產車間進行全面改建和修繕,日產能達到20噸。
公元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再次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公元2007年,再次被北京市工商管理局評為“北京市著名商標”
公元2007年,醬肘子製作技藝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元2008年6月,醬肘子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公元2012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北京天福號前門旗艦店慰問一線員工時說:“你們店之所以270多年長盛不衰,就在於秉持了‘誠信為本,品質是天’八個字。希望你們珍惜老字號,弘揚好傳統,追求高品質,更好為廣大顧客服務,讓老店煥發出新的生機”。

經營理念

天福號天福號
“誠信協和,有德乃昌”--是天福號服務社會、服務客戶的真摯承諾。是天福號的經營理念。這八字方針表現了天福號人置身商業活動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它是企業精神的升華,體現了天福號人秉承傳統的同時與時代脈博共呼吸,凝聚了企業追求高品質的服務理念,是天福號雄厚實力的信心保證。以誠待人,恪守信義,優質服務,乃置身商業範圍道德之本。天福號的從無到有,從古到今的發展,都得以秉承了這一優秀的歷史傳統法則,這一法則成功造就天福號近二百七十年的篤實業績和信譽。天福號鮮明的形象個性,就是在誠信的基礎上忠誠合作,協和共榮,努力開拓創新進取的精神。天福號人深知:與其炫耀自己,不如敬重別人;與其急進求先,不如穩步向前。這種精神源於天福號自身中體現出的互敬互讓、和諧相處、任勞任怨的高貴品德,此成為天福號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的精神追求,成功源於創新,創新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真正的高品牌企業,在積累無形的財富之前,先要積累過人的勇氣。天福號在感受使命重大的同時,依然信守“誠信協和、有德乃昌”的經營格言,此正如攀山者對高度的嚮往和攀援,也成就了其自身的時代高度。
為了秉承這一優秀傳統,特制定員工服務承諾:1、員工在經營活動中,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遵守職業道德。設備購買,原料輔料採購、廣告宣傳等業務,要訂立書面契約。
2、堅持顧客至上,不斷改進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為顧客提供安全、營養、美味、方便的肉類食品,誠信待客,熱忱服務。
3、銷售服務要誠實守信,按契約辦事,恪守信義。切忌以買方優勢壓價、拿回扣、無故拖欠貨款。
4、保證產品質量符合國家及行業標準,在市場競爭中以質取勝,並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
5、在銷售過程中,準斤足兩,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6、在運輸過程中,堅持時間第一,文明送貨,科學物流。
7、對各種經營活動中出現的糾紛,要依法及時處理,把客戶利益、需求放在第一位,力求產品或服務達到客戶滿意。

企業榮譽

1993年-2008年獲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2001年、2004年連續三屆獲得“北京市著名商標”。
2003年-2005年連續三年獲得“北京市守信企業”。
2002年、2004年、2006年獲得由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北京名牌產品”這是北京市熟食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1999年、2004年獲得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頒發的“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先進企業”。
1997年獲得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頒發的“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推薦產品
2001年2月通過ISO9001質量保證體系認證
2005年通過ISO14001質量保證體系認證
2008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