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位於樂東西南海濱。鶯歌海是鹽城,也是漁場,加之風景美麗的海灣、沙灘,遊人常年絡繹不絕,是海南島西南海濱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簡介

鶯歌海鹽場鶯歌海鹽場

位於樂東西南海濱,是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在華南地區也是首屈一指。來到鶯歌海鹽場,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一望無垠的銀海。這裡,渠道縱橫整然有序,井井鹽田銀交閃閃,高壓電線凌空飛架,水泵房池星羅棋布,製鹽機械轉動轟鳴,處處呈現一派生產繁忙的景象。

鹽場建在海山之間,尖峰嶺的連綿群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颱風雲雨,使這裡長年烈日當空,有充分的光熱進行鹽業生產。加之這裡的海水含鹽度高,這樣使造就了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參觀鹽場製鹽很有趣味,漲潮時,海水從納潮口閘流入儲水湖,通過揚水站,再流過初、中、高級蒸發池,海水濃度便逐級升高。成了人們平常講的滷水。滷水進入結晶區,就在那裡飽和結晶。每天下午一輛輛收鹽機忙著收鹽,機後鏟起一道道雪白的鹽花,機前的鏇轉刀片,迅速地把鹽搗碎,鹽粒通過自動傳送帶進到機倉里,運到池畔,堆成一座座連綿不絕的小銀山。這些優質鹽,通過場區十多股火車道源源不絕地運往海內外。

主要產品

鶯歌海鹽場鶯歌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建於1958年,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最高年產30萬噸。機械化程度達69%。主要產品有粗鹽、日曬細鹽、日曬優質鹽、粉洗精鹽等。其中日曬優質鹽1988年榮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粗鹽1992年榮敬愛省鹽系統一等獎。近兩年來,全方位轉換經營機制,綜合發展經濟,已投資興建年產300噸澳素廠,年產300噸氯化鎂車間,年產2000公斤螺鏇藻廠,聯營年產500公斤天然胡羅卜素廠。同時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已創立十幾家公司,集工、商、貿、旅、房地產為一體,開闢鹽、化工、多種經營三個同步發展的廣闊道路。鶯歌海除了盛產鹽外,也是海南島久負勝名的漁業生產基地。

設施狀況

鶯歌海鹽場鶯歌海鹽場

隨著鹽、漁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促使這裡變得更加美麗而富饒。在鹽業工人和當地漁民的生活區和文區,舉目可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的宿舍樓,居民住宅、中國小醫院、郵電局、銀行、商場、招待秘、影劇院、歌舞廳娛樂中心等互為因應,其多彩的建築風格,新穎的造型給鶯歌海增添了生機和姿色。海邊,沙灘平緩綿延十里,沙質白鬆軟。北邊的岩礁、山嶺猶如天生地設的屏障,擋住了吹來的風,衝來的浪,使這裡的新月形的海灣,水面如鏡,是海南島西南海濱旅遊勝地。鶯歌海是鹽城,也是漁場,加之風景美麗的海灣、沙灘,遊人常年絡繹不絕。

氣候條件

鶯歌海鹽場位於尖峰嶺的西面,連綿的尖峰嶺擋住了東來的颱風,使得這裡終年烈日炎炎,乾旱少雨,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2600毫米。終年的西風吹拂,再加上鶯歌海海域海水鹽度高,這些綜合因素都為曬鹽創造了優良的氣候條件。海南的曬鹽業最早開始於唐代,比台灣的曬鹽業早了四百多年。

曬制過程

在這裡,鹽的曬制過程也很特別,漲潮時,海水從納潮口閘流入儲水湖,通過揚水站,再流過初、中、高級蒸發池,海水濃度便逐級升高。形成滷水,滷水再進入結晶區,就在那裡飽和結晶。曬鹽池的底部很平整,為了防止滲漏,都用磚塊或上過釉的瓷片鋪成。收鹽的時候,把結晶的鹽從田裡鏟起,堆成鹽山,再由火車運出鹽場。鹽場裡,和個鹽田之間有水渠和小路相通,在大路邊上,我還看到供工人們休息避雨的木板房。

鹽場交通

鹽場內擁有自己的鐵路專用線.這條鐵路線,直通三亞市。十多股火車道在鹽田裡平行綿亘,您可坐蒸汽式老火車遊覽星羅棋布水泵房,滷水渠道縱橫整齊有序,井井鹽田銀光閃閃,結晶鹽塊霜一般的凝結折射著石英的光華,並在無限的亞洲最大“井”字形鹽田中看到。飛翔的海鳥;只有來到鶯歌海角,才能看到這動感動聽的鶯歌鳥;這個好聽的名字確實給我的聯想,在如此日落的群鶯環舞的大海邊……,一定會很美,太美

為配合好《南海開發戰略旅遊開發規劃》,要在樂東縣建鶯歌海碼頭,.“要在鶯歌海鹽場內建直升飛機場”,直通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鹽場景色

鶯歌海鹽場鶯歌海鹽場

你可以站在金雞嶺的“觀日台”上,觀看鶯歌海的落日、夢幻般的海上落日,等待觀看太陽沉入大海的動人一刻,晚霞“最美不過的夕陽紅。許多人都以為,觀賞鶯歌海的落日、晚霞,要到鶯歌海鎮的海邊,那你走錯了。現在我要告訴你,是在海南鶯歌海鹽場金雞嶺的“觀日台”上,真的是豁然開朗那種感覺,一片片方格狀的曬鹽場,看到無限的亞洲最大“井”字形鹽田。看到“最美不過的夕陽紅。日落時的群鶯環舞飛翔的海鳥;遠處是一堆堆小山狀的鹽山。成為一個個井字狀的鹽田。雪白的鹽山井井鹽田銀光閃爍,觀賞到號稱中國最美麗的鶯歌海晚霞、最壯觀的鶯歌海日落。

您可坐蒸汽式老火車,來到制鹵工區有露天中渡、高級滷水蒸發池,房間裡也有中渡、高級滷水蒸發池。高級滷水它起之於天然海水的精華,是人類最理想的沐浴水。制鹵工區還可觀賞到群鶯環舞的海鳥;動感動聽的鶯歌鳥;遊覽星羅棋布水泵房,滷水渠道縱橫整齊有序。

制鹵工區還有露天海鹽池,房間裡也有海鹽池,到海鹽池中把自己埋在鹽里,一定是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制鹵工區還有露天小魚滷水池,房間裡也有小魚滷水池,找個地方坐下來,讓周圍的水不在流動,魚兒很小,2-4厘米大,透明的淡褐色身體,和平時見到的魚一般,小魚們就開心的圍攏過來。一下,兩下,一下下,兩下下,啄食身體的頻率很快,享受到全身布滿小魚的感覺。

您可坐蒸汽式老火車來到製鹽做業區五單元,觀賞到廣袤的鹽田結晶鹽塊象霜一般的凝結在池中,或爬上堆滿了鹽的一座座巨大、雪白的鹽山;或進入鹽山的鹽洞裡消歇意會。或和製鹽工人一起製鹽做業,還可以觀看到高壓電線凌空飛架、彎彎的堤圍、嘩啦的抽水機、銀白的鹽堆,製鹽機械轉動轟鳴,處處呈現一派生產繁忙的景象。...鹽山,鹽景,鹽風霜,很美。

您可坐蒸汽式老火車來到小山角的大沙坑。大沙坑裡有世界上最鹹最苦的滷水,就象歐洲的死海水一樣.你腳所踩之處不是沙,而是一顆顆白白的在太陽下有點亮晶晶的鹽,如把其它海的海灘叫作沙灘,那么這兒只有把它叫作鹽灘。死海水就是過飽和的海鹽水.你可以躺在水裡水療,泡死海溫泉,對關節炎風濕病有非常好的療效.

你可以去泥池,塗鹵缸里的黑泥也是一項來大沙坑必不可少的項目。黑泥據說有許多療效,對冶療關節炎皮膚病療效非常好.

籌建歷史

鶯歌海鹽場鶯歌海鹽場

1956年,兩廣鹽務局工作人員吳焯友奉命從廣西調海南鶯歌海鹽場工作。他回憶,當時與母親、妻兒一家七口先到海口,與廣州來的一批學生、工程師、技術人員匯合,坐柴油車到崖城,住了一宿,然後再搭牛車抵達鶯歌海。

吳焯友說,他們來得不算最早。老人回憶,為發展新中國鹽業生產,滿足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54年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崖縣黃流區代表提出興建鶯歌海鹽場的要求。1955年2月,中共華南分局做出開發決定,由兩廣鹽務局著手籌備,並制定了“分期投資,逐步擴大”的建場方針。

1955年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海南,決定建設鹽場。任命的籌建處處長何世庸曾是中共地下黨員,1948年從事地下工作時任國民黨鶯歌海鹽場籌備專員。

同年9月,鶯歌海鹽場籌建處在廣州成立。同年11月海南自己組建的勘測隊分兩批進入鶯歌海。

開發情況

鶯歌海鹽場鶯歌海鹽場

翻開鶯歌海鹽場的場志,此前曾有過兩次鹽場開發的記載:

日本人侵華時,發現了鶯歌海優良的製鹽條件,曾大規模勘探並編制了鹽場開發計畫,要建“東亞第一大鹽場”,但留下的資料不全。國民黨統治時期也做過閉門造車的方案。但據那些國民黨“大員”們考察後的報告說,“此地尚在原始時代,為蠻荒之區,邊疆開發,備極艱辛,且冒危險,治安動盪,無法開發”,於是,最終只是在三亞成立了籌備處,開發計畫沒有實施,更沒有實現。

吳坤申說,“我們開發時只拿到零星的資料,發現圖紙上的標記也都找不到了,就只好重新來,自己勘測。”

軍艦送來5600多名軍工

開發是異常艱難的,也是轟轟烈烈的,那是一段輝煌壯烈的開發歷史。

1955年,吳坤申23歲。在被抽調參加勘測隊之前,他是瓊山人民檢察院的一名書記員。

“到鶯歌海沒有公路,從三亞來沒有,從八所來也沒有,只能從崖城花兩天時間走過來。我和另四位同志作為前鋒隊,從三亞坐漁船,走海上,第二天就到鶯歌海了。”吳坤申回憶,他們住下後,陸路來的大部隊一到,鄉政府立刻召集人開動員大會。

吳坤申還記得兩廣鹽務局領導在會上做誓言:“我們要在這裡建一個大鹽城!”會場一下子沸騰了,人人都很激動。當地老百姓非常高興:“房子都給你們住!”

由於人手不夠,1956年5月兩廣鹽務局又組織了100人的勘探隊。資料記載,1957年3月鶯歌海鹽場籌建處共有299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勘探隊歷經一年時間,完成了測定及試驗等任務。

1957年12月,紅沙試驗場調來了200多人組成的施工隊伍,就此拉開了鶯歌海鹽場建設的序幕。次年初,為解決人力不足,加快鶯歌海鹽場的建設,又從各部門抽調幹部和招募民工2000多人。何世庸突然接到廣東省省長陳郁從海口打來的電話,說已同軍區商量,可以調5000人,問要不要。何世庸脫口而出:“要!”

1958年,25歲的鐘瑞強剛從中國人民解放軍55軍219師656團退伍,即被派往鶯歌海鹽場。大家身上依然穿著軍裝、帶著軍帽,每人背著開水一壺、餅乾三斤從湛江登上軍艦。那一年2月22日,軍艦開到鶯歌海海上時,水早喝光了,大家帶的餅乾卻因暈船一口都吃不下去。

漁民們用漁船接駁搭橋將他們運上岸,老百姓沿路排著隊送來煮好的開水、各種食物,夾道歡迎。鍾瑞強和戰友們一掃海浪顛簸的疲憊,滿懷喜悅地踏上了這塊土地。

海南鶯歌海鹽場場志記錄:

施工隊伍以1958年3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0951、0952、0957、0965部隊轉業和退伍的5600多人為主,以當地民工為輔,組成5個施工工程隊,總人數9200多人,高峰期達1萬多人。

這支隊伍還肩負著樂東縣境內海岸線的防衛任務。

3年完成1156萬立方米土方

令人感嘆的是,1958年下半年大躍進運動期間,由於國家的鋼材、糧食、機械“三大元帥升帳”,鹽場的部分重型機械被外調,沒有挖土機,就用鋤頭挖,肩膀挑;沒有輥壓機,就用人挖和牛拖鐵石捆壓實;夜裡沒有電燈,就用汽燈、煤油燈、火把照明施工;扁擔、簸箕一時供應不上,就上山砍竹、伐木自己造。

“小病不下火線,大病不叫苦。若生病躺下了,就會被人抬去工地看大家勞動。看著看著,不爬起來幹活才怪!”吳坤申的記憶里,一開始肩膀就磨爛了,很快結痂;吃不飽,晚上去百姓家裡買地瓜,中午想辦法采野菜。

野菜吃得個個發胖,原來是水腫,腿上一按一個坑。可大家第二天還照常上班。小伙子們膀子不覺得痛,腿不覺得軟,扁擔挑斷了,用鋼條替代。

場辦的安司機是鶯歌海鹽場的第二代子弟。安司機記得父親曾跟他說,1958年,附近某農場要用一台挖土機換20個人過去,立刻遭到場裡的拒絕。

“現在來看,多不可思議!”安司機笑說。而當年的機械包括推土機、鏟運機、平地機、壓路機等總共才10餘台,且大多數是解放前的舊產品,故障頻繁,要經常大修方可正常工作,又費油又費事,哪有人工來得實在。

1959年,施工隊伍人數開始減少,外來工程隊轉移,大部分民工退場支援農業生產,但自1958年動工到1961年還是完成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工程浩大的1156萬立方米土方。

鶯歌海精神

鶯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換來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鹽,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更加寶貴的精神財富:鶯歌海精神。

當地老百姓說,鶯歌海的漁民,是樂東最早接觸現代文明的一群人,因為鹽場的建設者,帶來了漁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東西,比如他們最早地看到了電影,還見到總政歌舞團的演員和演出,見到過董必武、謝覺哉、郭沫若等不同時代一批又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

1962年2月,大詩人郭沫若訪鶯歌海時,不禁為鶯歌海數萬畝鹽田的壯美景觀而激動不已,他揮毫寫下了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詩篇:“鹽田萬頃鶯歌海,四季常春極樂園。驅遣陽光充炭火,燒乾海水變銀山”。

今天遼闊的鹽田在海風中保持著沉默,那些創業的艱難、守業的不易,過去的輝煌已成為一段激情往事珍藏在人們心中。

如今耄耋老嫗宋淑容,還能愉快地唱起那首獻給鶯歌海人的歌:

“我愛鶯歌海,鹽田如雪白,清清的流水飄著紅雲彩;草是我們除,路是我們開,汗珠結成滿地銀,槍不離手志不改……我愛鶯歌海,四季春常在,悠揚的鶯啼讚美新時代;場是我們建,花是我們栽,萬里東風入胸懷,軍裝褪色志不改……”

中國的鹽場

海鹽是重要的海洋化學資源。平坦的沿海地段,只要把海水引入鹽池,經過日曬蒸發,即可得到白色的氯化鈉結晶顆粒,這就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化學工業需要的鹽類。它是生產酸、鹼、氯氣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被稱為“化學工業之母”。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到海南島,幾乎都有鹽場分布和鹽業生產,其中尤以渤海、黃海沿岸海鹽產量最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