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地理區域]

銀海[地理區域]
銀海[地理區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銀海”是一個多義詞,而其中引人入勝的是一種很不尋常的自然現象,已在世界各地的水手們中流傳了數百年,但是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所謂“銀海”,指的是寬闊的洋面上突然間從地平線的這一端到另一端,變幻出持續的清一色的銀白色光輝,持續時間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電影界同影壇

銀海弄潮兒

一般的境域

沒為銀海。——《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月光下照雲海,光明耀日。陸游《月夕》詩:“天如玻璃鍾,倒覆濕銀海。素璧行其間,草木盡光彩。”素璧,指月

一種大酒器

溫庭筠《乾(月巽)子·裴宏泰》:“有銀海,受一斗以上,以手捧而飲。”《琵琶記·強就鸞凰》:“金猊寶鼎香馥郁,銀海瓊丹泛醽醁。”指的就是這種銀制大酒器。

道家指眼睛

如中醫著作《銀海精微》。宋·蘇軾《雪後書北台壁》詩:“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一個電影網站

綜合性電影資料資料庫網站,含電影專題、電影人介紹、中外經典影片、電影評論等影視資料

一種奇異現象

2008-5-14 “合肥論壇”網頁報導:蒙特裏海軍研究實驗室最近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出示了一個1995年的衛星觀測結果,以“美麗的發現”證實了17世紀以來許多航海家日誌中記錄的神秘“銀海”(Milky Sea)現象確實存在。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中就有過對銀海的描述。一般是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船上的人突然發現行使到了一個白得泛藍的發光水域,那感覺仿佛在雪地上穿行,或者飄蕩於漫天雲霧中,可以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拍攝到銀海的國防氣象衛星是一顆極地軌道衛星,在它的線性掃描系統中裝有一種可見光感測器。1995年1月25日晚,一艘英國商船S.S. Lima號穿過西北印度洋,途中遭遇到了銀海,他們用無線電波傳出了這一訊息,隨後衛星對該區域進行了長時間的監測。圖片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發光區,面積約為15000平方公里,距離索馬里海岸280公里,亮度比月光要暗。那一次銀海持續了至少3個晚上。這種發光和船的尾波或破浪產生的短暫生物發光並不是一回事,它們是由低等單細胞藻類的甲藻(Dinoflagellates)產生的,大面積銀海現象可能來自於螢光生物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其生長和微藻大量繁殖有關。1915年以來共有235個關於“銀海”的記錄,主要發生在西北印度洋和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附近。

海銀現象

1995年1月25日晚,一艘名叫“S.S. Lima號”的英國商船正航行在西北印度洋的一片海域。這天夜裡沒有月亮,海面上除了船發出的聲響和海浪掀起的陣陣波濤聲外,一切靜默如常。突然,船上的水手發現不遠處有一大片銀色的東西離船越來越近⋯⋯得到報告的船長立刻來到甲板上,只見漆黑靜謐的大海散發著磷磷白光,但亮度比月光暗淡。經驗豐富的船長意識到,這可能就是傳說已久的“銀海”,他立即下令船員用無線電波將這一訊息傳送出去。很快,美國國防氣象衛星的地面接收站接到了報告,30分鐘後,該衛星開始對這一海域進行監測。

研究人員很快從經過處理的衛星圖片上清晰地分辨出一片位於西北印度洋上的發光區,面積約為15000平方千米,大小與美國的康乃狄克州相仿,距離索馬里海岸280千米,亮度比月光要暗。

6小時後,“S.S. Lima號”有驚無險地駛出了“銀海”區。令人振奮的是,這艘英國商船的船長在隨後的報告中描述的 “銀海”的方位與大小與衛星所拍到的照片顯示的方位驚人地吻合,而且這次“銀海”奇觀於1995年1月26日和1月27日的夜晚又連續兩天被衛星捕捉到。也就是說,這片神奇的光亮最終持續了3個晚上。難道這真是傳說已久的“銀海”嗎?

自17世紀以來,“銀海”現象更多地是存在於海洋時代的民間傳說之中,而在此前的數百年間,在一些船隻的航海日誌上時有關於“銀海”的記載。水手們描述在“銀海”航行的情景時,有說如穿行在廣大的雪原上,有說如滑行在雪白的雲團之上。儘管水手們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一切都發生在沒有月光的暗夜。1854年6月,在印尼爪哇島南面遭遇“銀海”的美國“流星號”快帆船的船長金曼對他所見到的“銀海”有過這樣的描述:“整個大海就像是一片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平原,天宇幾乎見不到一絲雲彩。然而,那天空看上去黑沉沉的,就像頭頂有一場風暴正在肆虐。整個情景籠罩著一種令人敬畏的莊嚴氣氛:大海磷光閃閃,星星隱退,天空倒懸在無邊的黑暗之中。眼前的景象仿佛預示整個自然界正醞釀著一場即將毀滅這個物質世界的末日大災。”

儘管“銀海”現象流傳已久,但被真正記錄下影像的只有1995年1月25日的那次,而且造成這一海洋奇觀的真正原因始終沒有得到科學界的認真探究。目前最流行的解釋是:這一非同尋常的自然景觀是由海洋中的發光細菌集體散發的生物光導致的。我們知道,導致海洋赤潮的腰鞭毛蟲(一種海生單細胞生物)、波濤的反光及船隻駛過時船體閃光的尾跡,均需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才能發出短暫的明亮閃光,顯然這些短暫閃光與水手們所見的持續的“銀海”奇觀並非一碼事。另一方面,海洋中的細菌群也只有在適當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持續發光。

上述解釋最重要的部分,是這句話的定語,也就是在“適當的條件下”。科學家認為細菌群只有在密度達到非常高的特殊情況下,才能將某一特定化合物富集到能持續發光的激發態。然而,許多專家認為,在自然的條件下,細菌根本不可能達到這么高的密集度。有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導致“銀海”現象的發光生物是哈維氏弧菌。曾經有過報導說有人在印度洋的一片發光的海水中監測到了這種細菌,並且細菌達到了相當高的密集程度。因此,在能直接從產生“銀海”現象的海域提取水樣進行定量分析之前,科學家只能根據推測或估計做出這樣一個結論: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在非常有限的特定地理區域內,特殊的環境因素有可能導致成片的細菌群密集地發光,從而產生“銀海”奇觀。

海洋中還有一種人們所熟悉的現象——海洋“赤潮”,這是在特殊條件下因海洋浮游生物或細菌等爆發性繁殖造成的,此時海水中這些海洋生物的密集度超過了正常狀態的1000倍以上。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海水中的營養物、水溫及含氧量等幾方面因素巧合併形成特別有利的條件時,就有可能出現由發光細菌引發的大海“藍潮”現象——“銀海”發出的光輝有時被描述成白色的,但實際上它應當是藍色的,只是因為人們總是在夜間看到“銀海”,而人眼中的桿狀感光器在夜間觀察事物時是難以辨認色差的,所以認為“銀海”是白色的,因此有人稱“銀海”現象為“藍潮”。

1995年1月25日,第一次通過衛星拍攝到的第一張“銀海”照片得以公諸於世,要感謝美國海軍實驗室的史蒂文·米勒先生和他的夥伴。他們將由同一地點的白天與夜晚兩張不同的真實雲圖及衛星捕捉到的有明顯層次感的生物發光區的地球照片拼合起來,複合成了我們看到的照片。圖中的“銀海”已經過色彩增強處理,其色彩接近發光細菌所發出的自然光譜,因為衛星上的微光感測器通常只能感知並形成灰度圖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