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寺

鴻山寺

鴻山寺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中段,鴻山公園廣場處,即鴻山南麓,故名“鴻山寺”。寺建於明萬曆年間(另有一說建自南北朝),歷史悠久,據寺內碑文記載:“自南朝崇奉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剎古佛靈,護國佑民,禱雨祈晴,糜不立應。”寺原在鴻山與虎山夾峙之間的山坡上,殿堂畢具,雄偉莊嚴,是廈門本島第二座以寺見稱的寺院。

基本信息

簡介

廈門鴻山寺概述

鴻山寺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中段,鴻山公園廣場處,即鴻山南麓,故名“鴻山寺”。寺建於明萬曆年間(另有一說建自南北朝),歷史悠久,據寺內碑文記載:“自南朝崇奉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剎古佛靈,護國佑民,禱雨祈晴,糜不立應。”寺原在鴻山與虎山夾峙之間的山坡上,殿堂畢具,雄偉莊嚴,是廈門本島第二座以寺見稱的寺院。

鴻山寺效果呼鴻山寺效果圖

兩山夾峙之間,四面通風,每當雨季,橫風吹雨,雨絲交穿如織,故有“鴻山織雨”的奇觀,為廈門八大景之一。鴻山寺後山上有鄭成功駐軍故壘嘉興寨,還有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福建都督徐一鳴和趙頗攻剿“紅夷”(荷蘭殖民者)的石刻碑文,此歷史文物古蹟現列為廈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剎與名勝古蹟相得益彰,盛稱中外。

鴻山寺曾毀於清初“遷界”,乾隆間(1736-1795)復建。清季於兩山之間闢建“鎮南關”,降坡開闢通衡大道,“鴻山織雨”奇觀遂不可多見。

清光緒年十五年(1889),漳州南山寺喜參和尚應邀來寺住持,全面重修寺宇。兩年後,喜參和尚應南普陀之請住持南普陀寺。隨之,鴻山寺成為南普陀寺下院。民國初年,蔣以德居士獨捐巨資重修殿堂樓苑。

20世紀20年代中,廈門佛教界興起佛化運動,佛教青年居士蔡吉堂、葉青眼、虞愚等人,發起組織“閩南佛化新青年會”,因鴻山寺地占適中,即以此為會址,建立“佛教宏誓會”,舉辦定期念佛會和講演會。民國二十七年廈門淪陷,鴻山寺一度廢圮。抗戰勝利後,轉由菜姑住持。 

 建國後,菜姑修明住持寺院,恢復組織念佛會。1958年,寺院由房管部門收管,分租居民進住,1985年經地方政府批示,由佛教協會收回屋權,遷走居民,並撥土地3000多平方米(4.·82畝)擴建殿宇。19864,新加坡龍山寺監院上妙下華長老為弘揚佛法、光大道場,鞠躬盡瘁,不遺餘力,發心募集巨資,重興古剎。初期復建工程由妙華法子世澄法師負責,1989年寺院重建工程交由門徒弟子法雲法師主持。法雲法師住錫鴻山古寺二十年來,致力修行弘法,不辭勞苦,身體力行,不斷加強寺院管理建設,努力提高僧眾素質,熱心支持慈善事業,積極推動佛教文化藝術交流,成績斐然,倍受讚譽。

歷史滄桑,興廢無常。當前寺院上山台階陡峭、建築之間樓梯錯綜複雜、布局十分不合理,住持法雲法師暨兩序大眾共發悲願,重建殿宇。古寺建成後將廣弘觀音菩薩慈悲精神,禪、淨雙修,啟迪智慧,淨化人心。這次整體改造工程將結合鴻山公園景觀改造和思明南路鴻山路段道路拓寬工程進行整體修繕,工程包括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禪堂、法堂、鐘鼓樓、功德堂、齋堂、僧寮、圖書館及停車場等配套項目。古寺重建,將如法修學,流通經解,廣弘教法,啟迪智慧,淨化人心。

國昌佛昌,古剎重光,香火日盛,聲譽漸隆,海內外善信參禮者眾,共仰古剎,同沾法雨。

歷史

寺建於明萬曆年間(另有一說建自南北朝),歷史悠久,據寺內碑文記載:“自南朝崇奉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剎古佛靈,護國佑民,禱雨祈晴,糜不立應。”寺原在鴻山與虎山夾峙之間的山坡上,殿堂畢具,雄偉莊嚴,是廈門本島第二座以寺見稱的寺院。兩山夾峙之間,四面通風,每當雨季,橫風吹雨,雨絲交穿如織,故有“鴻山織雨”的奇觀,為廈門八大景之一。鴻山寺後山上有鄭成功駐軍故壘嘉興寨,還有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福建都督徐一鳴和趙頗攻剿“紅夷”(荷蘭殖民者)的石刻碑文,此歷史文物古蹟現列為廈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剎與名勝古蹟相得益彰,盛稱中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