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街道辦事處

鳳翔街道辦事處

鳳翔街道辦事處地處臨翔區中部,以鳳翔街道辦事處南郊之斑鳳山如鳳凰飛翔而得名,有子孫廟、大石房等景點,有水稻、玉米、核桃、板栗等特產。

基本信息

(圖)鳳翔街道辦事處鳳翔街道辦事處

地處臨翔區中部的鳳翔街道辦事處,以鳳翔街道辦事處南郊之斑鳳山如鳳凰飛翔而得名,南汀河、西河繞城而過,四面山巒疊翠,是臨滄市、臨翔區黨政機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也是經商辦廠、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

概況

(圖)五號路夜景五號路夜景

鳳翔街道辦事處,東接馬台鄉、那招鄉,西南與博尚鎮接壤,北連忙畔街道辦事處。東西最大橫距1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0公里,國土面積186平方公里。海拔 1440米,年平均氣溫17.2℃,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下轄10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81個自然村、230個村(居)民小組,居住著漢、傣、彝、拉祜等20多種民族。2007年末,全街道總戶數22740戶,總人口83909人,其中,農業戶8394戶,34038人;有耕地面積20669畝,人均耕地0.6畝,其中水田12651畝、旱地8018畝;糧食總產量752.6萬公斤,人均占有糧258公斤;森林覆蓋率43%。林地66809畝。2007年全街道經濟總收入23516.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1元。10個村委會以種植、養殖為主;7個社區以二、

(圖)五號路五號路

三產業為主。
“十•五”以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發揮中心城鎮的區位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市政建設、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積極開拓進取,打牢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科技教育三大基礎;實施特色經濟、結構調整、科技興街道、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主攻經濟林果、商貿旅遊、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畜牧五大產業,取得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大成就,成為產業結構合理、個私經濟興旺、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現代小城鎮。
“十一•五”期間,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分類指導,構建和諧,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突出又快又好發展主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抓住新農村建設、市政建設兩大機遇,打牢三大基礎(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科技教育),實施四大戰略(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富民,勞動力轉移),主攻以核桃、茶葉為主的經濟林果業,加大以無公害蔬菜、育肥為重點的“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服務業,通過努力,把街道建設成為產業結構合理,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美,社會穩定的和諧街道。

基礎設施

(圖)圈掌農貿市場 圈掌農貿市場

截止2007年底,鳳翔街道辦事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鳳翔街道辦事處有農戶8394戶。有8129戶通自來水,有265戶飲用井水,有46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5%)。有8393戶通電,有58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31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8%、99.99%和69.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45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194戶(分別占總數的65%和50%)。

鳳翔街道辦事處的路面為水泥路面。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全街道辦事處共擁有汽車341輛,拖拉機346輛,機車2219輛。全街道辦事處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273.00畝,有效灌溉率為43.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66.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8 畝。

到2007年底,全街道辦事處建有沼氣池農戶97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68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4戶。全街道辦事處多數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7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街道辦事處的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218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2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7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圖)參加茶博會 參加茶博會

鳳翔街道辦事處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528萬元(其中:鳳翔街道辦事處下屬8個企業收入705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83.91萬元,占總收入的9%;畜牧業收入1854.5萬元,占總收入的8.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4150頭,肉牛189頭,肉羊502頭);漁業收入261.69萬元,占總收入的1.2%;林業收入84.10萬元,占總收入的0.4%;第二、三產業收入13971.50萬元,占總收入的65%;工資性收入1328.84萬元,占總收入的6.2%。農民人均純收入2654.00元,農民收入10個村委會以種植、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28.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10人(占勞動力的13.3%),在省內務工2170 人,到省外務工340人。

人口衛生

(圖)街道衛生院街道衛生院

街道現有農戶8394戶,鄉村人口42124 人,其中男性21575人,女性20549人。其中農業人口33929人,勞動力18895人。鳳翔街道辦事處以漢族為主,漢族37146人,少數民族4978人。其中傣族3374人,彝族906人,其它民族698人。到2006年底,鳳翔街道辦事處共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48人,占人口總數的1.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839人,參合率93.8%;享受低保148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街道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1569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3人。鳳翔街道辦事處建有公廁1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8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街道有文體服務中心1個,村級文化室10個,社區文體指導站7個,圖書室14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有中學2所,國小19所,其中有學前、幼兒教學班18個。有教職工 249 人,在校學生285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

政務公開

鳳翔街道辦事處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6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362.6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9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215000元(人均6.4元),“一事一議”籌勞3788元(勞均0.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56.7萬元,有固定資產3992.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01.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行政村實行自行管理,自然村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會議公開為主,以貼上公告、黑板報的方式公開為輔,公開項目有各種村務情況,各項財務收支情況,“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情況,退耕還林補貼,糧食補貼,農村合作醫療情況等。

基層組織

(圖)村委會黨員電教室村委會黨員電教室

街道黨工委下設6個黨總支,4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849名,少數民族黨員249名,其中男黨員1326名、女黨員523人;黨員文化結構:本科42人、專科166人、中專140人、高中156人、國中以下1345人;年齡結構:60歲及以上611人、55歲-59歲199人、46歲-54歲310人、36歲-45歲368人、35歲及以下361人。
街道近年來受獎勵情況:
2005年4月被臨滄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5年7月被中共臨滄市委授予“雲嶺先鋒流動紅旗”;
2005年7月被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評為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單位;
2005年9月被中共雲南省委組織部授予雲嶺先鋒三級聯創五好鄉鎮黨委;
2005年12月被中共臨滄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2006年2月被中共臨滄市臨翔區委、區人民政府評為先進單位;2006年4月被中共臨滄市臨翔區委、區人民政府評為服務非公經濟先進單位;
2006年7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雲南省軍區評為“雲南省第四批軍隊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移交安置工作”先進單位;
2007年7月被臨滄市委評為“五好”街道黨工委。

人文地理

(圖)子孫廟 子孫廟

子孫廟:廟址在鳳翔鎮章嘎村。清雍正九年(1719年)土官建。光緒三年(1877)坤道阮一誠重建籌修,並建觀音閣,楊陽悟繼修,並建上、中院廂房。民國19年(1930年)坤道阮來慶募化集資,仿昆明大觀樓式樣修建觀稼樓。民國36年(1947年),復修下院,寺內花木繁盛,1958年神像及道教場設施均被拆毀,改為縣農具廠廠址,1983年落實宗教政策,子孫廟歸還道教協會,並重塑了佛像。
東文筆:在南信橋村東五公里處,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通判肖澤春籌銀無五百兩建成。為方錐形塔,塔高20米,9層,周圍松林茂密,風景秀麗,每到春季,遊人常到此春遊,是臨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石洞寺:在圈掌南三公里處飛龍峰下,因有十四個石洞而得名。洞內有石床石洞,相傳是土司避暑之地。

(圖)靈山寺 靈山寺

大石房:在石房村東0.5公里處,214國道公路邊,是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直徑約二十米,石頭下面可以避雨、乘涼。在大石房西北一百米處,有一巨石,常年風化開裂,裂縫裡有一小石塊,形如一尊小佛像,每年潑水節,博尚、勐托和鳳翔鎮的部分傣族民眾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拜佛活動。
西門公園:位於西門村。1983年動工修建,占地60畝,1986年開放供遊人觀賞。園內綠樹成蔭,鮮花怒放,墨蘭爭艷,亭閣和大門雕樑畫棟,古樸風雅。園內還建人工湖、動物園、花圃園,還備有兒童小火車、遊船等,是鳳翔鎮遊覽觀光的勝地之一。
靈山勝境:座落在南信橋村東北的靈應山。光緒三十年

(圖)石房石房

(1908年),士紳丁尚德,楊時茂等修建。1937年,又有"子孫廟"坤道阮來慶、何本科和地方人士羅恆清、張正奎、楊如芝等發起募捐,添建玉皇殿、觀音閣,內塑南海觀音一尊。靈山寺地僻林幽,怪石林立,四季流水潺潺。一直為鳳翔人民遊覽的主要場所之一。1958年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建築設施全被拆毀,改為田地,僅存巨石一塊,上鐫刻有"此可說石"四個大字。1988年元月,民主人士楊光明倡導修復“靈山寺”,更名為"靈山勝境",組建了籌委會,募捐籌資。單位和個人捐資近兩百多萬元,先後修建了交通亭、靈露閣、水池、曲橋、武警橋廳、白塔、忠武亭、觀音閣等,並修建了進境道,種植大量花木,現已成為臨滄民眾主要遊覽場所之一。
溫泉:又名熱水塘,在鳳翔鎮西南4.5公里處,水溫64℃,屬硫磺泉,沐浴對風濕、皮膚病等有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露天浴池2個,一個男池為方形,一個女池為圓形,浴池用條石鑲砌,各有圍牆,設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擴建,1993年由建設銀行購買使用權,並重新進行修建,建有高檔浴池數十間,並建有餐廳、歌舞廳、高級住房以及兒童露天游泳池等設施,現已成為遊玩的好去處。
蓮花塘。在鳳翔鎮新村、大石房、老五村三村交界處,距縣城13公里,原為鳳翔鎮的一個鎮辦企業,有魚池、果木。2000年,轉讓給個體戶楊翔祥順修建旅遊、休閒度假村。投資近2000萬元,修建了荷花池、亭閣、道路、賓館、綜合養殖場等,並種植大量果木、花卉,已成為臨滄一個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新農村建設

鳳翔街道辦事處2007年12月30日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情況:新農村建設:全年完成石房村4個、文華村6個、竹篷村4個、新村2個30戶以上自然村 “一方案三規劃”的編制工作。協會累計成立15個,其中,蔬菜協會2個、養殖協會4個、養豬協會3個、經濟林果協會2個、核桃種植協會1個、鹹菜加工協會1個、綠色園藝協會1個、老年協會1個。理事會累計成立41個,制定了《理事會章程》、《理事會職責》。茶葉種植完成5213畝,烤菸種植完成170.5畝;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完成2100畝,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完成649畝,遍及214國道的6個村委會,產值達809.4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3.8%。實施農村民居房抗震設防改造工程,分拆除重建、加固改造、簡易處置三類進行。全年我街道完成石房村楊家寨、文華村中寨、新村大沙壩省級扶貧整村推進項目和新村小竹箐、文華上文東市級扶貧整村推進項目。

特色產業

(圖)昔本鹹菜昔本鹹菜

鳳翔街道辦事處享有盛譽的主要名優產品有:米線、曉光山茶、章嘎土風爐、油雞樅、昔本鹹菜等。
鳳翔米線:鳳翔米線在民國時期就已開始製作,當時所用機械為木製,手工操作,極為笨重,成本高,產量低。七十年代以後逐步改為電動榨機。鳳翔米線的製作有其特殊方式,原料為上品大米,輔以特殊配料製成,其特點是粗細均勻、筋骨好、爽口。主要吃法有:涼拌米線滷汁米線、稀豆粉米線、小鍋米線等。歷來都是紅白喜事筵席上的佳肴,又是家庭早餐所必備。
小光山茶:南屏曉光山茶在民國期間就小有名氣。因產於小光山得名。這裡土質好,陽光充足,適於種茶,所產茶葉獨具特色;耐泡、色香味俱佳,在全縣茶葉中為上乘。

(圖)板栗板栗

章嘎土風爐:章嘎土鍋寨的土風爐,製作年代悠久。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主要產品有:土鍋、土火盆、土火鍋、土花盆等。1950年土鍋寨有30餘戶半工半農,戶戶都從事土陶生產。隨著金屬炊具的廣泛使用,土鍋被淘汰。以後當地農戶以生產土風爐為主,時至今日,土風爐由於具有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節約燃料,可燒煤柴等特點而經久不衰,產品遠銷全區八個縣。土風爐的生產工藝並不複雜,先取原料潑水攪拌均勻,然後用手攝製火盤和風口,再組在一起成形,再用火烘乾或晾乾,最後下墊木柴,上蓋稻草,燒硬即成。
中山竹籮:盛產於中山村肖家寨。這裡竹林資源豐富,是臨滄有名的竹器村。全村戶戶都能用竹子編織筲箕、糞箕、篾巴、提籮等竹器,而以提籮銷路最廣,其造型美觀、大方且耐用,是上街買菜的"好幫手"。
油雞樅:鳳翔山區盛產野生雞樅,鮮雞樅除煮吃和炒吃外,還可用清油煎炸,輔以辣子、花椒等佐料,味道鮮美可口,歷來是當地人民贈送親友的佳品。八十年代以後,延生罐頭廠將鮮雞樅加工成雞樅罐頭,包裝精美,產品遠銷往省內外,乃至北京市場。
昔本鹹菜:鹹菜是昔本民間的傳統產業,以其味道鮮美、色澤誘人而享譽臨滄。過去,這裡的農家每年都要醃製三、五壇,以醃蘿蔔、醃豆腐更具特色,但很少上市,出售。八十年代以後,昔本鹹菜在市場競爭中獨樹一幟,農戶把它作為一種產業來開發,開辦了鹹菜廠。昔本780多戶農戶,有500多戶以製作鹹菜為產業,縣城集市的昔本鹹菜隨處可見,並遠銷思茅、版納、昆明等地。

招商引資

(圖)步森街步森街

積極做好招商引資企業的服務工作,是黨工委、辦事處2007年度確定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街道辦事處會同圈掌社區與西雙版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達成投資改造圈掌農貿市場建設項目,該建設項目總投資1066.8萬元,招商引資工作順利推進。

資源環境

(圖)生態林生態林

鳳翔街道辦事處有耕地總面積21282畝(其中:水田13370畝,旱地7912畝),人均耕地0.6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96250.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302.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4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878畝,其中養殖面積945畝;草地1360畝;荒山荒地16897.1畝,其它面積136832.9畝。
氣溫,鳳翔街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不甚分明,溫差不大,乾濕度分明。街道年平均氣溫為17.2℃,年積溫6352.9℃,月平均溫較高的有6、7、8三個月,一般為20.5℃至22.5℃。氣溫較低的月份是1、2、12三個月,平均氣溫10.8至11.2℃,有時低於10℃,但很少到達0℃.氣溫較高一般出現在雨季開始前的5月份,氣溫可達30.5℃至32.5℃之間.
日照
鳳翔街道年日照時數在1916-2262小時之間,平均為2115小時,年總輻射量平均為132.35千卡/平方厘米,且短波輻射強,光質好。
降水量
一般乾雨區海拔1500米以下的壩區,年降水量約為1100至1200毫米,其中乾季(當年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為約120至14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10%至12%;雨季(5至10月)降雨量約為980至106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88%至90%,按四季來分,則春季(3至5)降雨量約為140至150毫米,夏季(6至8月)降雨量約為670至700毫米,秋季(9至11月)降雨量約為280至320毫米,冬季(12至次年2月)降雨量約為38至45毫米,占全年總量的百分率分別為12.5%、58.2%、25.8%、3.6%。
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區為多雨區。全年降雨量約為1300至1500毫米,其中乾季約為180至22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13%至15%,雨季約為1120至128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85%至87%。按四季分,春雨約150至170毫米,夏雨約750至840毫米,秋雨約350至430毫米,冬雨約50至60毫米,分別中全年降雨量的11%、57%、28%、4%。街道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2℃,年降水量為1150毫米,霜期74天左右。
海拔。鳳翔街道地形南高北低,最高為叫雨山,海拔2566米,最低為南汀河與西河的交匯處,海拔為1440米。

鄉村新貌

(圖)臨景村全貌 臨景村全貌

建設新農村 舊寨換新顏 舊寨是臨翔區鳳翔街道新村村委會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距城區10公里,214國道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總戶數11戶,44人。有耕地面積57畝,人均占有耕地1.29畝。2006年人均純收入1200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食600公斤。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其中種植業以水稻、經濟林果為主;養殖業以生豬、雞為主,目前有核桃20畝、茶葉18畝、板栗、桃子等60畝。有線電視、電話與城區聯網,560米長的硬板路已進村入戶。

自開展以“三村”工程建設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村“兩委”班子緊緊圍繞20字新農村建設方針,在認真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村容村貌整治規劃、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三村”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調查摸底、廣泛宣傳發動,全力抓好舊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半年多來,我們主要抓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打基礎,著力發展優勢產業

我們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產。結合臨翔區“三大特色經濟帶”產業布局,加快建設茶葉、核桃種植基地。在充分聽取農戶意見的基礎上,依靠有關部門把理事會研定的產業發展規劃形成規範的文字、圖片等資料,現舊寨產業規劃已經完成並逐級上報審批。根據規劃,今明兩年,舊寨將建設高優茶園18畝,發展以泡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面積30畝。今年7月已種植高優茶園17.5畝,泡核桃坑塘開挖工作正在展開,目前已挖核桃坑168個。

(二)美家園,著力整治村容村貌

舊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依山傍水,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小村寨,村民積極性非常高,因此把它作為一個新農村建設民居房示範點先行規劃建設。但是,舊寨幾百年的歷史自然形成的民居雜亂無章,沒有規劃,而且使用功能不齊全,無衛生廁所及沐浴設施,全是土木結構,年久失修,陳舊破爛;原有村寨道路狹窄,路面坑窪不平;排水溝基本是靠原始土溝流入村外的214國道溝邊;村寨中無公共活動場所和規範的垃圾堆放點。為此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針對實際情況編制了舊寨村容村貌整治規劃,並於4月19日經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現場審批啟動建設。

一是民居房建設上,我們反覆向舊寨的村民宣傳民居房新建的優惠政策,同時為他們提供了《臨滄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民居通用圖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戶型。建設過程中,對村民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幫助協調解決,如協調貸款、調解宅基地拆讓,根據他們的意願請市建設局的總工程師對戶型結構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新民居房依山就勢,布局合理,錯落有序,功能齊備,寬敞明亮,人畜分離,整潔衛生。主房除王堯章家外其他6戶全部完工,廚房、衛生間、豬圈、沼氣池等附屬工程有3戶全部建成,其他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以道路、排水、電力、飲水、綠化為重點,改善居住環境,本著自力更生,先易後難的原則,先行改造電路線網,移栽影響車輛通行的電線桿2根,理順了入戶電線;為滿足全村的生活用水問題,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由農戶自己修建20立方米蓄水池1個,5立方米過濾池1個,鋪設輸水管道2.5公里,徹底解決了生活用水問題;在強力公司的支持下,根據實際地形,採用原有的道路為依託,將原有的老路環通,由農戶出工平整路基,強力公司投資建設,新建的道路長250米,主道路寬4米,入戶道路寬3米;為避免垃圾亂堆亂放,影響整個村寨的環境衛生,在村內修建了一個3立方米的垃圾坑;在村寨綠化上,一方面是道路綠化,主道路兩側將種植喬木和三角梅。另一方面是家庭美化,由農戶根據自家的情況對庭院進行美化,要求綠地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為了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要,明年初,將在村寨入口處建設一個集停車、文體娛樂為一體的中心廣場,廣場占地1.04畝,中心修成水泥地坪,四周進行特色綠化。

如今的舊寨,一幢幢嶄新的農家民居,一條寬敞的進村入戶的硬板路,村民團結和諧,生活蒸蒸日上,一派富裕、安樂的景象。

農村科技

近些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一些高效集約型的產業,如蔬菜就成了首選作物之一。所以目前蔬菜產業發展很快,成了鳳翔街道一些村的主導產業,許多農戶也因種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也有個別農戶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本。其原因:一是盲目性,沒有按市場要求有計畫發展,而是靠一時當地的價格誤導,出現大起大落;二是缺乏技術,蔬菜是勞力、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部分長期習慣於種植糧食作物的農戶把蔬菜當作“懶莊稼“粗放管理,結果產量低產值不高,總結各地經驗教訓,結合實際,展望未來,提出以下建議供菜農們參考。
一、積極發展保護地栽培,保護地栽培是在保護設施下進行生產,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科學管理的新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之一。保護地栽培可以抵禦自然災害,提早或延後上市,增加產量和產值,還可以推廣使用噴灌等技術。
二、可以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蔬菜,當前絕大部分蔬菜消費者已由數量向質量型轉化,有越來越多的人更多的是關心食品的營養、衛生、安全,如果能生產出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的蔬菜在市場上不愁銷售的。
三、合理間作套種,充分利用空間、時間提高複種指數,增加單產,在玉米、烤菸地套種菜豌豆,玉米桿及菸葉桿作豌豆支架,又還可以進行高矮間套,兩行玉米,四行馬鈴薯和大豆等。
四、發展當地野生蔬菜。野生蔬菜僅靠採集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若能將野生菜按一定比例家種,如魚腥菜(折耳根)、香菜、樹頭菜、火鐮菜等。
五、防止某些蔬菜出現價格反彈現象。一般規律是市場菜多價低,菜少價高,於是很多菜農就跟隨著價格走,去年的葉菜類如:青菜、白菜價格高,今年面積擴大,產量高、數量多,供過於求,價格下跌,這種惡性循環,導致菜農收入不穩,市場供求不平衡,有的菜農不按常規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歪打正著。
六、因地制宜適當發展特色蔬菜,保健蔬菜,為了滿足人們求新、求奇、求洋的心理,適時新如一些與特色的保健,觀賞、食用蔬菜是明智的,但也不能盲目無度。:作到“人無我有,物以稀為貴”如彩色番茄,過去番茄只有粉紅、黃橙色等顏色,現有外觀美麗,紅、黃、綠、紫等五色並存在果小、皮厚、甜度高的多彩小番茄,這些異彩的顏色獨特的形狀已在市場上走銷。彩色黃瓜。傳統的黃瓜都是“嫩著綠衣,老來黃衣”而新品種的彩色保健黃瓜則“鮮瓜嫩滴呈異彩,黃似金碧如玉,白如雪,蒼如松老著紅瓜條多形,營養豐富,觀賞奇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作為庭院、街道、林園的觀賞植物,而備受廣大消費者的喜采。彩色茄子,近年來,出現了綠色茄子和果實表皮呈黑綠條狀,紅綠相間,美觀、漂亮的花茄子等彩色茄子新品種都很有發展潛力,總之,發展蔬菜必須以市場導向,依靠科技、增加投入,走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道路,就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集市貿易

(圖)昔本集貿市場景象_ 昔本集貿市場景象_

民國時期,鳳翔街道城內集市貿易點有6個,即:南塘、圈掌、頭塘、武廟、橫街、肖祠、以丙辛日為集;山街有小鋪子街(昔本文華村),交易商品有日用百貨、布匹、成衣、金銀首飾、米糧鹽糖、煙茶果酒、雞鴨蛋禽、牛馬豬羊、水果蔬菜、熟食品、五金木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至70年代貿易點仍保持原樣,而集市日期經歷了四次大的變動。50年代為5日集。60年代為十日集70年代為7日集。80年代又恢復為5日集。1986年,臨滄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集市貿易點全部集中到太平街,小洪橋和人民路,同時新增複合村集貿點,1989年6月,由菜園辦事處三隊主辦的臨滄中心農貿商場竣工開市,同時又撤消小洪橋及人民路市場,集中在中心農貿商場進行交易,畜牧市場是我縣唯一的專門市場,市場沒有建立以前在運輸公司路口(賣豬塘)交易,每逢街天,車、馬、牛、豬、羊混為一塊,塵土飛揚,糞便滿街。既影響環境衛生,又妨礙交通。1984年,由國家徵用塘平牛圈,占地5畝作為畜牧交易的專門市場,解決了畜牧交易髒亂差的現象。目前全街道共有農貿市場交易帶南個,上市交易的商品有:豬肉、牛肉、水產品、禽蛋、蔬菜、水果、百貨服裝、糧油、土陶、農具、茶葉等400多種。

農業產業化

(圖)養殖協會養殖技術培訓會養殖協會養殖技術培訓會

2006年,全街道共完成10000畝核桃種植,成立核桃種植協會3個。茶葉種植在新村完成443.9畝,育苗330萬株,為2007年度發展茶葉種植打下良好基礎。烤菸種植完成212畝,產量1000擔。大棚蔬菜種植完成186.08畝,全街道累計面積達到467畝,平均產值達7000元。畜牧養殖:抓好畜禽品種改良工作,生豬改良覆蓋率達90%,生豬存欄26532頭,出欄26379頭;大牲畜存欄3500頭,出欄250頭;家禽存欄82736隻,出欄94827隻;羊存欄2884隻,出欄1236隻;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免疫率達95%。大春糧豆種植面積19571畝,總產6224噸;完成夏收作物播種面積12254畝。抓好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實施樣板玉米“雲優21”地膜覆蓋426.8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