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化街

鳳化街

鳳化街,河南洛陽街道名。老城是金興定元年(公元1217年)在宋河南府的基礎上興建的城市,街長253米,寬6米,老城內街道以東西、南北大街為主幹道,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

歷史記載

鳳化街,河南洛陽街道名。據《老城區志》記載,老城是金興定元年(公元1217年)在宋河南府的基礎上興建的城市,直到1948年整座城池都基本沒變。老城內街道以東西、南北大街為主幹道,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

洛陽是座“鳳凰城”。相傳遠古時期,洛陽上空飛來一隻巨大而神秘的鳳凰,其羽毛油亮鮮艷,兩隻眼睛清澈明亮。它在洛河北岸歇息飲水,從此再也不願起飛,於是將自己的身軀化作美麗的城市,鳳頭化作鳳化街,鳳脖化作南大街,左右鳳翅分別化作東大街和西大街,長長的鳳尾就成了熱熱鬧鬧的北大街。

據《老城區志》載,“鳳頭”鳳化街長253米,寬6米,南起菜市東、西街交匯處,北至馬市街和貼廓巷交叉口。解放初的鳳化街區相當繁華。那時,鳳化街連著洛陽的水旱碼頭,無論是從欒川、洛寧等地山區運來的木材和土特產品還是從鞏縣(今鞏義市)運來的煤以及等待出城的各種商品,都要在這一帶集散。因此,街道上藥鋪、酒店、錢莊、飯莊、旅店、煤場、糧行、貨棧鱗次櫛比,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後來,由於火車、公路等交通工具的普及,水旱碼頭被逐漸廢棄。自此,名噪一時的鳳化街也漸漸沉寂下來。

今日遺存

老鳳化街上有座“倒坐觀音堂”,後來不復存在。現存牌坊一座。該牌坊是洛陽朱熹文化研究會於2005年10月在那座廟原址立的,其正上方寫有“徽國傳芬”四字。

倒坐觀音堂”位於鳳化街和菜市東、西街交叉口,大門斜對鳳化街,而且對著街道的牆上還鑲著一塊“泰山石敢當”的石碑(因為古人認為大門直對丁字路口不吉利)。

“倒坐觀音堂”又叫“朱文公祠”,是朱熹後人為紀念朱熹所立的祠堂。明末,李自成攻進洛陽後,大肆屠殺朱氏後人。朱氏為了保護“朱文公祠”免遭破壞,便在祠堂的北麵塑了一尊觀音像。與眾多“坐北朝南”觀音像不同的是,該觀音像是“坐南朝北”,因此這座祠堂又叫“倒坐觀音堂”。據志書載,“朱文公祠”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坐北朝南,依南北中軸線依次為牌坊、東西廂房、前廳、大堂、後堂,整體布局嚴謹,風格獨特,為典型的古代紀念性祠堂建築。如今,“朱文公祠”已經不復存在,鳳化街也喧囂不再。只有那座牌坊默默地守在那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