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軸小膜蓋蕨

鱗軸小膜蓋蕨

鱗軸小膜蓋蕨,中型附生植物,植株高40—65cm。根狀莖粗壯,長而橫走,密被鱗片。葉疏生;葉柄長17—35cm,棕褐色,基部被鱗片,向上漸稀疏;葉片卵形。

基本信息

植物簡介

1

蕨類植物,植株高35—5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壯,有密的卵狀披針形鱗片及棕黃色長柔毛。葉薄草質。多數光滑,葉片卵形,下部五回羽狀細裂,羽片多少分開,基部一對小羽片對生,末回裂片短披針形或頂部分裂成長短不等的鉗形裂片,尖頭。孢子囊群半圓形,位於裂片的缺刻之下,全緣。葉旱季枯死,雨季出新葉。

形態特徵

植株高50-70厘米。根狀莖粗健,長而橫走,粗6-8毫米,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長約6毫米,先端漸尖,邊緣有不整齊的小齒,膜質,棕色而稍有光澤,覆瓦狀蓬鬆地覆蓋於根狀莖上。葉遠生,相距3-5厘米;柄長25-35厘米,粗3-4毫米,暗棕褐色或棕禾稈色,上面有深而狹的縱溝,基部密被鱗片,向上漸稀疏;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0-40厘米,寬20-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圓形,四回羽狀細裂;羽片10-15對,下部1-3對近對生,向上的互生,無柄,斜展,彼此疏離,基部一對幾與上方一對同形,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3.5-8厘米,三回細羽裂;一回小羽片14-16對,無柄,平展,彼此密接,基部一對對生,向上的互生,基部一對稍大,長1.5-5厘米,寬1-1.5厘米,橢圓形,鈍頭,基部兩側對稱或近對稱,上側截形並覆蓋羽軸,下側楔形,深羽裂達具狹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5-10對,無柄,互生,斜展,斜卵形,基部上側一片較大,長7-10毫米,寬4-8毫米,鈍頭,基部不對稱;三回小羽片4-5對,近無柄,互生,斜向上,基部上側一片較大,斜卵形,鈍頭,基部下側下延,下部2-3對為羽裂,向上的二裂為不等長的短裂片,或為單一;末回裂片短披針形,長1.5-3毫米,尖頭;向上羽片逐漸縮小為闊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斜闊楔形至近截形。葉脈不明顯,分叉,每裂片有小脈1條。葉薄草質,乾後黃綠色或棕綠色,各回羽軸的分叉點下面通常有幾個卵形大鱗片。孢子囊群小,多數,位於裂片的缺刻之下,著生於上側短小脈頂端或小脈分叉處,上方外側有線形的長角狀突起;囊群蓋半圓形,基部黑褐色,邊緣淺褐色,膜質,全緣,基部著生。

分布範圍

1

本種在我國西南部很常見,產於四川(石棉、日地)、貴州(畢節)及雲南(德欽、貢山、中甸、維西、麗江、洱沅、鄧川、景東、蒙自、文山、麻栗坡)。雲南分布於滇西、滇西北、滇中等地,生於海拔1900—3400米混交林中,附生樹幹或石上。四川、貴州、西藏(東南)部也有。

經濟價值

根狀莖富含澱粉,供釀酒或工業用。 也適合庭園下、澗邊山石上栽培觀賞,也可用淺盆栽植觀賞。

骨碎補科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狀莖橫走或少為直立,有網狀中柱,通常密被鱗片,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罕為基部著生。8屬,約100多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約30多種,大部分產於西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於東部,僅有1種到達華北及東北(大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