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小膜蓋蕨

雲南小膜蓋蕨

為骨碎補科植物雲南小膜蓋蕨的全草。

基本信息

醫藥用途

【藥 名】:雲南小膜蓋蕨【來 源】:為骨碎補科植物雲南小膜蓋蕨的全草。
【功 效】:消腫止痛 清熱澀腸。
【主 治】:用於燒燙傷,跌打損傷,痢疾。
【性味歸經】:酸,涼。腎、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外敷。
【別 名】:小冷蕨葉(廣西凌樂)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命名來源

雲南小膜蓋蕨Araiostegiayunnanensis(Christ)Cop.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1)卷
5.雲南小膜蓋蕨(中國植物志)

形態特徵

雲南小膜蓋蕨雲南小膜蓋蕨

植株高50-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4毫米,密被鱗片;鱗片闊卵形,長4-5毫米,圓鈍頭,全緣,中部褐色,邊緣棕色,膜質,盾狀著生,覆瓦狀蓬鬆地覆蓋於根狀莖上,無褶皺。葉遠生,相距1.5-2厘米;柄長18-24厘米,粗約米,禾稈色或稍帶灰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密被鱗片,向上稀疏至光滑;葉片長卵形,長25-30厘米,寬10-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四回羽裂;羽片極斜向上,彼此接近,基部一對近對生並與其上一對同形而稍大,長約15厘米,寬5-6厘米,橢圓披針形,柄長1.5-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略偏斜;一回小羽片12-15對,互生,上先出,柄長3-4毫米並有極狹的翅,斜向上,疏離,三角披針形,基部下側一片較大,長4厘米,寬1.5-2厘米,漸尖頭或急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羽軸平行,下側楔形;二回小羽片6-8對,互生,近無柄,斜向上,橢圓形,長10-15毫米,寬6-8毫米,鈍頭,基部下側下延,羽狀深裂幾達有羽軸;裂片橢圓形,寬約1毫米,斜向上,尖頭或近鈍頭,全緣或裂為不等長的短裂片。葉脈兩面稍隆起,分枝,暗綠色,每裂片有小脈1條,不達葉邊。葉堅草質,乾後暗綠色,無毛;葉軸禾稈色,光滑。孢子囊群小,多數,背生於裂片下面,著生於上側短小脈頂端或葉脈分叉處,不接近葉邊;囊蓋杯形,灰褐色,薄膜質,全緣,上緣截形,底部圓形,以基部及兩側邊的下部著生。

產地分布

貴州(安龍、紫雲、荔波)、雲南(西疇、蒙自、麻栗坡、馬關、祿豐)、廣西西部(樂業、那坡)。生於稍低緩的山地混交林下岩石上,海拔1000-1500米。也分布於越南北部。模式標本產地:雲南。

骨碎補科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狀莖橫走或少為直立,有網狀中柱,通常密被鱗片,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罕為基部著生。8屬,約100多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約30多種,大部分產於西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於東部,僅有1種到達華北及東北(大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