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陽關

魯陽關

《淮南子》魯陽公與韓戰酣,日暮揮戈,日返三舍。 明清時期,南陽府通往洛陽的三鴉路,仍然通行繁盛。 《南陽古代史話》稱三鴉路為古“夏路”。

魯陽關的釋義

古關名。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南。當洛陽與南陽盆地間交通衝要。自古為軍事必爭之地。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符堅攻襄陽,使石越率精騎出魯陽關,即此。又稱三鴉路、古鴉路。

魯陽關的由來

魯山是應國被滅後,在楚平王時,以楚之縣公魯陽的名字命名的。高誘註:“魯陽,楚之縣公,楚平王之孫,司馬子期之子。《國語》所稱魯陽文子也”。高士奇《左傳姓名同異考》云:“公孫寬曰魯陽文子,亦曰魯陽公”。守護魯山最重要的隘口大門被稱為魯陽關,南起南召雲陽鎮,北至魯山讓河鄉,谷底最高海拔190米,比魯山縣城僅高出60米,東面和西面山嶺海拔在700米以上,是“最重要的楚關通道,古代即可通車馬”。《魯陽縣誌》多有記載。
魯陽關還有烏鴉為劉秀三次引路的民間傳說,因此,民間又稱它為“三鴉路”、“古鴉路”

魯陽關的防禦重要性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公元前678年,楚國為"控霸南土,爭強中國",約在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伐申滅鄧之後,自魯山縣(時稱魯陽)屬楚國,在公元前678年至公元前656年間修築了魯陽關魯山分水嶺段的楚長城---被稱為長城之父、中國最早的長城。到了戰國晚期楚頃襄王時(公元前298-前263年),為了備秦,乃從魯陽關西向,沿伏牛山脈至翼望山。“北面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這是所說的楚長城北段。隨後有不斷擴展修築,楚國最終修築了長達數千公里的長城即楚長城。


現有的楚長城遺址,西起湖北的竹山縣,在河南境內呈一個巨大的“N”字形向東延伸,橫跨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的魯山縣、葉縣、舞鋼市和南陽市方城南召等縣,總長度約800公里。
在魯山縣南面江淮分水嶺一線上,除魯陽關外還有一處小魯陽關,在今南召縣城北側,與魯山縣四棵樹鄉相通,過風樓也是大門朝北開,由南召管理,坡陡彎多路險,大概附屬於魯陽關的‘陳倉道’。大小魯陽關都是守南攻北,東西相距25公里,是楚長城守南攻北的功用。
魯陽關塞十分艱險,歷代詩篇都有反映。晉代張協有詩:“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流澗萬餘丈,圍木數千尋。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
唐代李白有詩記載:“胡風依代馬,雪擁魯陽關。”
水經注》雲“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乾雲”;
《明嘉靖南陽府志》雲魯陽關“兩山壁立,中有流水,蓋魯山南去之關”,又稱三鴉路之第三鴉口;《南召縣誌》雲,魯陽關前名武城,又名武延城、平高城,魯僖公引蔡穆公會楚成王於此。
淮南子》魯陽公與韓戰酣,日暮揮戈,日返三舍。即此地也。晉太和二年,荊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燕將趙盤退保魯陽,豁追擒之。太元三年,苻堅遣兵分道寇襄陽,使其將石越等率精騎出魯陽關。關控據要險,自昔為必爭之地矣。
清代御史蔣機《魯陽道中》也寫到:“歷涉迷津七十渡,馬蹄頻濯障泥空”,均說明了此處的險要難行。
而唐朝李白“胡風依代馬,雪涌魯陽關”,只一句,不僅描繪了此地壯觀的景色,也彰顯其浪漫主義情懷。

魯陽關別稱三鴉路

魯陽關在魯山與南召之間的一個南北走向的斷裂大峽谷中,號稱長城百關之首,自古是車馬古道,此古道即稱“三鴉路”,此關隘南起分水嶺南麓南召雲陽鎮,北到分水嶺北麓,是古代重要的車馬通道。當地稱,“南召到魯山,七十二道腳不乾”。


三鴉路史稱“川陝古道”、“川陝驛道”,古代從四川及湖廣通往洛陽、陝西一帶。現存的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魯陽關樓石刻門匾上刻有“古鴉路”三個大字,題注有“北通晉秦,南連楚蜀”,正說明了三鴉路的重要作用。
秦漢時,三鴉路是宛、洛間最近捷的通道,它即為軍事要道;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群蠻斷塞三鴉路,孝明帝立即分道發兵進討。三鴉路既為交通、軍事要道,故北周時於魯山縣西南十九里三鴉道上置三鴉鎮,作為控扼要道的據點。
明清時期,南陽府通往洛陽的三鴉路,仍然通行繁盛。乾隆《續修河南通志》載:“自南陽石橋以北至陝州雙觀音堂,凡數百里,皆鴉路也。”其時三鴉路的交通,大抵由洛陽至汝州、魯山,取道陸路,再自石橋鎮乘船循白河南下至南陽,反之,從南陽溯白河而上,至石橋鎮,舍舟登入,取三鴉陸路道經魯山、汝州抵洛陽。由於三鴉路水陸聯運,通行繁盛,故南陽縣北的石橋鎮成為白河南北水陸交通的重鎮。“蓋縣北諸鎮莫大於石橋,宋南陽六鎮之一也。北道三鴉通汝、洛,南循洱、氵育,乘漲之郡,瞬息可至,綰轂水陸,號為繁富。”
由於三鴉路交通的便利,促進了石橋鎮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這一要道附近聚邑的興起。“南通宛邑,北通魯陽”的南召店,因“生齒漸繁”,經濟繁榮,明清時於此設縣建城“以便控馭”。由此可見明清時期三鴉路的交通盛況。
嘉慶《魯山縣誌》:“今三鴉路自南陽府北六十里之故向城,又北有石山路,即三鴉之第一;府北七十里分水嶺而北,即三鴉之第二;由故向城而北,又八十里,有魯陽關,入魯山縣界,即三鴉之第三。”
《南陽古代史話》稱三鴉路為古“夏路”。三鴉路段均在南召境內,中流魯陽關水(簡稱關水,今名鴨河)。 《清一統志》雲:“三鴉路以百重山為第一鴉,分水嶺為第二鴉,魯陽關為第三鴉。
《南陽地區交通志》記載:“三鴉路又稱古鴉路,是宛路通道中的一段,其走向由沿白河北上,渡鴨河,經魯山、臨汝至洛陽。

雜詩·《朝登魯陽關》

西晉 張協 《雜詩·朝登魯陽關

雜詩

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
流澗萬餘丈,圍木數千尋。
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
淒風為我嘯,百籟坐①自吟。
感物多思情,在險易常心。
朅來戒不虞②,挺轡越飛岑
王陽驅九折③,周文岑崟④。
經阻貴勿遲,此理著來今。

詩文解釋

這是一首行旅詩。前八句描寫魯陽關一帶險峻恐怖的形勢。 值得指出的是,“經阻貴勿遲”雖是詩人行旅中的經驗,但若聯繫作者身世,讀者可以發現這並非偶然的感發,其實也可以視為他處世哲學的具體寫照。西晉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異常激烈、傾軋屠殺司空見慣,張華、潘岳、陸機等著名文人也都因踟躅官場而死於非命。而張協卻採取“經阻勿遲”的明哲保身態度,及時隱退,幸免於難。《晉書·張協傳》:“於時天下已亂,所在寇盜,協遂棄絕人世,屏居草澤。”所以,把這首詩的主旨歸結為作者人生態度的表白,也不過分。這首行旅詩,敘事、寫景、情理渾融一片,讀來毫無割裂之感,比之同期許多動輒添加玄理尾巴的詩作來,應算是一首好詩。

作者介紹

張協(?-307?)西晉文學家。字景陽。安平(今屬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公元301年(永寧元年),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290-306年在位)末年,天下紛亂,張協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永嘉(307-313)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於家。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錄張協有集4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張孟陽·景陽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