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緬采夫

魯緬采夫

魯緬采夫(1725.1.15~1796.12.19),俄國著名將領,陸軍元帥。將門出身。

人物介紹

家世背景

魯緬采夫(1725~1796),俄國著名將領,陸軍元帥。1725出生於莫斯科,將門出身。6歲登記為禁衛軍列兵,15歲起擔任軍官。曾參加1741~1743年俄瑞戰爭。18歲任步兵團長。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末年)參加萊茵河遠征。

軍旅

七年戰爭期間任旅長、師長。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初期一度失寵,調任小俄羅斯(烏克蘭)總督。1768~1774年俄土戰爭期間任集團軍司令。1770年晉元帥。同年夏率部沿普魯特河左岸南下,以少勝多,連戰皆捷,至1771年底控制多瑙河下游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公國。隨後渡過多瑙河,於1774年6月攻占土軍舒姆拉、魯什楚克和錫利斯特拉要塞,並向巴爾幹山脈推進,迫使土耳其簽訂《小凱納爾賈和約》。次年任小俄羅斯總督兼重騎兵司令。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復任集團軍司令,因與總司令Г.А.波將金意見相左,1789年從前線被召回。1794年第三次瓜分波蘭期間,與А.В.蘇沃洛夫共同擬定作戰計畫,任侵波俄軍總司令,但因年邁未到職。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進攻作戰思想,不拘泥於傳統的線式戰術,重視建立和使用預備隊,強調正面突擊和側翼突擊相結合以及諸兵種密切協同(見魯緬采夫的軍事思想)。著有《指南》、《軍規》等。

戰績貢獻

堅守境地

1769年,俄國傑出的軍事家魯緬采夫任前線總司令,帶領俄軍與土耳其人作戰。1770年7月,魯緬采夫取得了拉爾加河口大捷,以自己1倍的傷亡換取敵人10倍的損失。接著,他繼續發動攻勢。
但是情況突然發生了重大逆轉。土耳其統帥哈利利親自率領援軍趕來,在卡古耳與原駐這裡的土軍主力會合,土耳其軍隊人數一下增至15萬人,火炮達到150門。哈利利氣勢洶洶,準備以優勢兵力一舉全殲魯緬采夫,以雪拉爾加河口戰役之恨。同時,土耳其盟國克里木的8萬大軍正在魯緬采夫軍隊的後面,威脅著他的後方交通線。而此時,魯緬采夫部隊的兵力只有3.7萬人,是土軍總數的五分之一,處於絕對劣勢。更可怕的是,俄軍所攜的糧食已消耗殆盡,無法補充,而後援部隊遠在天邊,無依無靠。魯緬采夫進退維谷,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條,沒有任何生的希望。

臨危不懼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魯緬采夫仍然十分鎮定。他將1萬兵力調守自己後方的交通線,準備一旦失利,不致沒有後撤的退路。這樣俄軍能用於對敵進攻的兵力只剩下2.7萬人。魯緬采夫堅持認為,在自己目前這種處境下,只有抓住時機,主動、突然地發起進攻,才有可能絕處逢生;如果坐守或退逃,則無異於自殺。
土耳其軍隊仗其絕對優勢,並不把魯緬采夫放在眼裡。統帥哈利利對駐紮的營地選擇毫不在意。他選的營地,背靠特拉場壁障,這是一處古羅馬帝國工事遺址;營地西邊是卡古耳河,東邊是一個谷地。卡古耳河與谷地之間最寬處約8公里,南面最窄段為1公里。15萬大軍雜亂無章地擁擠在如此狹窄不便機動的地域內紮營,實在是兵家的大忌。然而哈利利則認為反正俄軍已臨絕境,自己如何紮寨都無關大局。
一直時刻注視著土軍情況的魯緬采夫看到這一狀況,知道死裡求生的機會來到了。他非常明白,這是惟一的一個機會,如果錯過那就再無希望了。就在這時他又得知了哈利利預定8月1日進攻俄軍的情報。他1秒鐘沒有遲疑,當機立斷:立即主動突襲、搶先下手。俄軍在7月31日夜間秘密出動,8月1日凌晨5時開始翻越壁障,然後突如其來地殺入土耳其陣地。土耳其軍隊莫名其妙,絲毫沒有料到奄奄待斃的俄軍會搶先殺來,只好倉促應戰。糟糕的地形使土軍完全陷於被動,俄軍以炮火盡情轟擊,殺傷密密地擠在一起的土軍部隊。上午10時,土軍隊丟棄陣地狼狽潰逃,這一仗,土耳其軍隊死傷2萬人,扔下138門火炮和大批輜重。而俄軍卻僅僅損失1000人。

尼古拉·魯緬采夫

尼古拉·彼得羅維奇·魯緬采夫(1754年4月3日~1826年1月13日),俄羅斯帝國政治家,外交家,曾在座議會中擔任第一主席,又曾任一等文官,他也是一個藏書和探索史學和航行的贊助人,建立了魯緬采夫圖書館,收藏他的書籍,珍貴手稿,地圖,成為現在列寧圖書館的前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