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珠石

魚珠石

魚珠石指古時廣州城東珠江中的一塊巨型礁石。由白堊紀紅色砂岩和礫岩構成,因長期受水流沖刷呈圓珠狀,與北岸上長形的崗地魚山相對,如鰲魚吐珠而得名。今在黃埔大道東段南側。

簡介

清代羊城八景中“東海魚珠”(珠江的黃埔段古稱東海)便是該石。清代羊城八景中“東海魚珠”(珠江的黃埔段古稱東海)便是該石。

“魚珠”是指黃埔境內的珠江中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由白堊紀紅色砂岩和礫岩構成,與海印石海珠石是同一性質。清代,這塊石塊處於珠江中,四面環水,隨著水漲水落而時隱時現,因為日夜被波濤沖刷,以致圓淨如珠,俗稱“魚珠石”,簡稱是魚珠。 由於當中流,故建炮台其上。今則已和北岸聯合,成為黃埔港陸地。石亦埋於地中。魚珠石已成陳跡。

解釋

古代,這裡原是海洋的一部分,《羊城古鈔》中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東海魚珠”。所謂“魚珠”,即是指這“海珠石”;“東海”是指海珠石附近這一片水面。

現在位置

廣州賓館前面海珠橋、海珠廣場附近。

背景資料

這座海珠石在古代遠離珠江岸邊,獨自兀立在波濤洶湧的水中央,但它並不寂寞。根據資料顯示,這裡曾建有“慈度寺”,其內建有亭台樓閣以及廣植樹木,所以不少廣州市民,每逢假日,便扶老攜幼乘船前來登岸遊覽觀賞,並有不少小販售賣鮮花、水果、香燭等等,情況十分熱鬧。

清代時魚珠石所在地清代時魚珠石所在地

清末,為了防禦外國戰船入侵,便把這裡改建為“海珠炮台”,後來又改建為“海珠公園”。但因為上游的泥沙淤積日甚,海珠石與陸地已逐漸連成一片,及至1931年修築“長堤”時,便把這著名的“海珠石”吞併,而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美景

“魚珠”是指該處江中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清代時,此石位於珠江中,四面環水,隨著水漲水落而時隱時現,因日夜被波濤沖刷,致圓淨如珠,俗稱“魚珠石”。
清代時魚珠石所在的那段珠江要比今天闊得多,時人稱之為“海”,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返照之時,遼闊的珠水映著空中彩霞,金麟萬點,瑞氣崢嶸;江中魚珠石浮沉波際,閃爍其間,一派煙波浩渺的璀璨氣象,便構成此“東海魚珠”之景。

魚珠田蚊魚

珠江里生長著一種田蚊魚,傳說,田蚊魚見了這顆又大又白又圓的魚珠石,以為也是一種水產同類,頓生愛慕之心,日日夜夜圍著魚珠石轉,希望能博得魚珠的芳心。就這樣,

魚珠田蚊魚魚珠田蚊魚
這一帶的田蚊魚總是圍著魚珠石不停的遊動,所以其肉質也就特別細膩鮮美。有一回,一個外地人到黃埔來,吃過魚珠的田蚊魚之後,大為驚奇,讚不絕口,回去之後更是把它大大地宣揚了一番,於是,魚珠田蚊魚也就聲名鵲起,成為黃埔的一道名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