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

鬃人

鬃人始創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產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約9-16厘米,設計巧妙、製作精細。頭和底座採用膠泥脫胎,是用膠泥做頭和底座,用秫秸桿做身架,外繃彩紙(或色綢)外衣,並絮少許棉花,然後依據人物故事勾畫臉譜,描繪服飾,底座粘一圈約二三厘米長的豬鬃,便製作成一個生動的鬃人,數個鬃人組成一組戲劇人物,按京戲中的生、旦、淨、末、醜,放置於銅盤中,只要輕輕敲打銅盤的邊,靠豬鬃的彈力,盤中的人物便會舞動起來,再配上京劇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現了古典文學和戲曲藝術的魅力。所以老北京人也稱它為“銅盤人”或“盤中好戲”。或者乾脆叫它“銅茶盤子戲”。

鬃人

鬃人(圖)鬃人-舞獅(白廣成作)

鬃人-舞獅(白廣成作)

正文

北京民間玩具。它以泥、紙、布等材料製成高約9cm的圓錐形人物,其底座下面沿周粘有一圈長約2~3cm的豬鬃,因而得名。人們將鬃人置於銅盤,輕敲盤沿,鬃人就藉助豬鬃的彈性,隨著銅盤震動而自行鏇轉、行走,如同舞台上的戲劇表演,所以又稱銅盤人、盤中戲
清末,鬃人在北京民間廣為流傳,並深得文人士大夫的賞識。在琉璃廠,有多處店鋪銷售鬃人,其中以“都一齋”所制的鬃人最為精美。
鬃人的頭部和底座以膠泥製成,用秫秸作為軀體骨架,內絮棉花,外著以絹、綢、紙等精心製成的彩衣,然後再安裝手和兵器等。鬃人的題材多選自戲劇中的武生。由於底座下面豬鬃排列的角度不同,加上人們敲擊銅盤的力量大小不一,在銅盤中的鬃人可以左右鏇轉、行走、碰撞、對打,構成生動的舞台場面,可供觀賞和娛樂。

配圖

鬃人(圖)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連線

北京鬃人
北京鬃人始創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產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約9-16厘米,設計巧妙、製作精細。頭和底座採用膠泥脫胎,是用膠泥做頭和底座,用秫秸桿做身架,外繃彩紙(或色綢)外衣,並絮少許棉花,然後依據人物故事勾畫臉譜,描繪服飾,底座粘一圈約二三厘米長的豬鬃,便製作成一個生動的鬃人,數個鬃人組成一組戲劇人物,按京戲中的生、旦、淨、末、醜,放置於銅盤中,只要輕輕敲打銅盤的邊,靠豬鬃的彈力,盤中的人物便會舞動起來,再配上京劇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現了古典文學和戲曲藝術的魅力。所以老北京人也稱它為“銅盤人”或“盤中好戲”。或者乾脆叫它“銅茶盤子戲”。
這一獨特的絕活是結合了京劇文化、物理學和力學的概念,竅門就在它下面的底盤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有彈性,敲打的時候運用銅盤和鬃毛的振動作用,帶動鬃人有規律的轉動,鬃人是唯一動態表現的民間手工藝品。
北京鬃人適合於表演京劇《八大錘》《三岔口》《大鬧天宮》這類武生戲中手持棍、棒、刀、槍對打的場面,以及民間“花會”中的高蹺、旱船、舞獅、五虎棍之類的民間舞蹈節目。
北京鬃人已經獲得北京市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保護。第三代鬃人傳人-鬃人白-白大成、白廣成兄弟是唯一傳承製作人。
“登長城,吃烤鴨,看京劇,帶回盤中戲”。鬃人是北京獨有的特色傳統民間手工藝品,登錄www.bjzrw.com.cn網站可以詳細了解、查詢、預訂。
聯繫辦法:
網站域名:www.bjzrw.com.cn,www.vecchlo.cn
通信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橋西倉夾道5號樓-107
郵政編碼:10000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