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koryǒ celadon)是高麗時期繼承新羅時代陶瓷器工藝傳統生產的瓷器。高麗青瓷高雅、美麗、清新,呈青翠的綠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技術高超的高麗瓷器工匠製造了春筍、石榴、葫蘆、甜瓜等形狀的水壺和其他器皿,還制出了鴿子形硯滴、跪坐的麒麟形香爐、龍頭形筆筒、荷花形香爐等。這些瓷器把幽雅而端莊的式樣、清新而柔和的色彩、纖細的花樣很好地配合起來,形成了綜合的造型美。

簡介

高麗青瓷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koryǒ celadon)是高麗時期繼承新羅時代陶瓷器工藝傳統生產的瓷器。

高麗青瓷高雅、美麗、清新,呈青翠的綠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技術高超的高麗瓷器工匠製造了春筍、石榴、葫蘆、甜瓜等形狀的水壺和其他器皿,還制出了鴿子形硯滴、跪坐的麒麟形香爐、龍頭形筆筒、荷花形香爐等。這些瓷器把幽雅而端莊的式樣、清新而柔和的色彩、纖細的花樣很好地配合起來,形成了綜合的造型美。

高麗的瓷器工匠從大自然中找素材,充分發揮陰刻、陽刻、透刻等雕刻技巧,創造出新穎的藝術品。他們不斷進行藝術探索,採用獨特的裝飾法即鑲嵌法,給瓷器鑲嵌各種奇特的花紋,更有效地突出了工藝美。鑲嵌法提高了瓷器的裝飾效果,開闢了高麗瓷器獨特的境界。

高麗青瓷色彩獨特,刻紋方法多樣,造型優雅,民族情趣濃厚,暢銷國內外,博得了世人讚賞。

特點

其一,色彩美麗、鮮明、優雅、柔和。尤其,翡翠色青瓷的色彩,不完全青,也不完全綠,是青綠色系統的顏色,有光澤、素雅、玲瓏、美妙。

高麗詩人李奎報賦詩讚賞高麗青瓷:“影影綽綽如青玉,玲瓏剔透如水晶”,“緻密的玉如嫩膚,觸手猶如撫玉膚”。

其二,裝飾花紋素雅,富有情趣。

花紋種類多,色調和配色法特出,花紋結構緻密纖細。

花紋有人物、動物、植物、自然景色、象徵性的、文字等。引人注目的是人在生活的大自然中選了題材,動植物花紋也反映了高麗人的願望和志向。

其三,裝飾技法獨特。

仙鶴和鴛鴦等各種鳥和植物花紋,富有運動感,使人大增興趣。

其四,形狀多樣而優美。

高麗青瓷品種居多,有盞、碗、瓶、大碗、碟、壺、罈子、花盆、花瓶等等。同一品種,其形狀也各異。以碟子為例,有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圓的、8角形的、10角形的等等。

尤其是“雲鶴紋青瓷瓶”、“童子葡萄藤紋鑲嵌青瓷壺”,描繪得生動逼真,聞名於世。

(一)朝鮮半島陶瓷史概況

朝鮮半島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制陶活動存在,那個時期被稱為“篦紋陶文化時代”。緊隨其後的“無紋陶文化時代”,以素麵無紋陶器為主流。到了三國時代,陶器的質量不斷提高。統一新羅時期出現了“新羅青瓷”。朝鮮半島的制陶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花紋多樣,裝飾樸素,工藝簡單。其主要陶器有罐、壺、瓶、碗、缽、豆、甑等日用器皿。花紋有篦紋、螺鏇紋、格子紋、繩紋、蓮花紋、忍冬紋等。種類有夾砂陶、灰陶、褐色陶、彩繪陶等。工藝有泥條盤築法、鑄造成型法、轆轤鏇轉成型法等(1)。

我國從漢代開始,就有與朝鮮交往的歷史記載。在朝鮮樂浪郡墓葬中出土了漢代陶器、銅器和漆器等;在百濟武寧王墓中出土了南朝青瓷燈碗、越窯青瓷壺等(2)。統一新羅時期(668-918),朝鮮半島與中國唐朝交往密切,大量越窯青瓷源源不斷地輸入朝鮮半島。在扶餘出土了越窯青瓷玉璧底碗15件;在益山彌勒寺遺址,發現了越窯青瓷殘片,同時出土了“大中十二年”(858)銘文陶器;在雁鴨池宮殿,出土了越窯青瓷玉璧底碗等器物,時代考證為公元907年前(3)。

統一新羅晚期,浙江地區的越窯工匠將制瓷工藝傳到朝鮮半島,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轉換,並開始了生產青瓷的歷史。在韓國西南海岸發現許多早期(9世紀至11世紀)青瓷窯址,最具代表性的有全羅南道康津郡大口面和七良面(4)。至高麗時代(918-1392),制瓷技藝更趨成熟,高麗翡色青瓷和鑲嵌青瓷是其主要產品。其窯址群主要分布在全羅南道的康津郡和全羅北道的扶安郡(5)。

(二)高麗青瓷的產生

統一新羅晚期,有位重要人物張保皋與青瓷的產生密切相關。他年輕時(807)來中國應徵入伍,中年(828)回到故鄉青海鎮(今韓國全羅南道的莞島),被任命為青海鎮大使。張保皋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將海上貿易延伸到了鄰近各個國家,越窯青瓷的輸入便是其海外貿易中的一項。考古發現,在張保皋的駐地出土了唐代越窯執壺、罐、玉璧底碗等一批青瓷。隨著需求量的增加,靠進口越窯青瓷已經不能滿足各方的需求。於是,張保皋從越州帶回陶工,利用當地豐富的水土資源,運用越窯青瓷的先進技藝,很快生產出了與越窯青瓷風格相近的“新羅青瓷”。

高麗時期,“越窯式”青瓷的風格在延續。它不僅直接繼承了越窯青瓷的製作工藝,而且還融和了中國其他瓷器的風格,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越窯青瓷從原始青瓷(商周)到青瓷的誕生(東漢)到青瓷的完美(唐代),歷經數千年的漫長歲月。而高麗青瓷,從一開始就以較高水準的越窯青瓷為基礎,大大縮短了研製過程。“接受-模仿-消化-創造”,歷時數百年即趨於成熟,充分體現了“後發優勢”。

探究其過程,似乎有許多奧秘待揭曉。青瓷的外在裝飾、紋樣、造型固然可以模仿,但內在的胎釉配方、窯爐形式、火候把握等科技含量很高的技藝又如何掌握呢?胎釉配方一直被瓷業視為最高機密,一般不會輕易傳授他人,高麗人又是如何迅速破解的呢?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高額獎勵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是給予陶瓷工匠及家屬優厚的待遇,條件是整體移民?或是雙方官府利益交流的結果?總之,事實是越窯工匠既傳授制瓷秘方,又參與窯爐的砌造。這一切的發生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無不密切相關。

二 高麗青瓷的發展

(一)高麗青瓷的發展概況

公元918年,高麗太祖王建立國,定都開城。公元1392年被李氏王朝取代。在這近500年間,高麗青瓷經歷了初期、鼎盛、衰落三個階段(6)。

初期青瓷(10世紀-11世紀)。其主要品種,是模仿越窯“玉璧底”式青瓷碗。胎質細密堅緻,釉呈綠色、綠褐色、黃褐色等。其他還有直筒罐、高足盤、盤口瓶、執壺等造型。代表作品青瓷銘文直筒罐(圖一),反映了高麗初期的青瓷風貌。銘文“淳化四年癸巳(993)太廟第一室享器匠崔吉會造”,文字內容說明其為祭祀所用的禮器,使用中國的紀年。

鼎盛期青瓷(12世紀-13世紀前半期)。其主要品種為翡色青瓷和鑲嵌青瓷。“翡色”之名來自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後簡稱《圖經》)的著錄(7),徐兢曾代表國家出使高麗,以其訪問的內容寫了這本專著。翡色青瓷最大特點是釉色青翠亮麗,工藝精美。代表作品高麗仁宗長陵出土青瓷瓜棱瓶(圖二),同時出土“皇統六年”(1146)銘詩冊。鑲嵌青瓷是先在瓷胎上刻劃出紋飾輪廓,以黑白兩色泥料填充花紋圖案,再經修整,施以青釉後一次燒成。由於它的工藝類似金屬鑲嵌,故日本學者稱之為“鑲嵌青瓷”。代表作品文公裕(卒於1159年)墓出土鑲嵌青瓷寶相唐草紋碗(圖三)。其釉色青翠,鑲嵌花紋惟妙惟肖。兩種青瓷的區別在於裝飾方法的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

衰退期青瓷(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公元1231年,蒙古征服高麗,高麗制瓷業受到重創。鑲嵌青瓷仍是主要品種,總體風格胎體厚重,造型笨拙,線條紊亂,工藝粗糙。

(二)高麗青瓷的特徵

1.胎體

高麗青瓷的胎質堅硬緻密,燒制溫度很高。胎呈灰色,與越窯青瓷的胎質相似,區別在於高麗青瓷的胎體結晶狀明顯,有些甚至像塗了層清漆,說明兩者的成份還是有細微差別的。翡色青瓷與鑲嵌青瓷的胎質、胎色一致,鑲嵌青瓷至晚期胎質粗松。

2.釉色

高麗青瓷的釉色主要以青灰和青翠色為主。翡色青瓷的釉色清澈,鑲嵌青瓷的釉色由於鑲嵌泥料工藝的緣故相對滋潤。青灰色似越窯,又似汝(官)窯,有些開片,有些不開片。青翠色(圖四)與龍泉窯青瓷的粉青色相似,但兩者的釉質不一。

3.造型

高麗青瓷的造型豐富多彩,除一般常見的盤、碗、瓶、罐、洗、壺、盒等用品外,有許多造型都頗具特色。舉例一,青瓷印花瓦。高麗史記載,毅宗十一年(1157),建養怡亭,“蓋以青瓦”(圖五)。在我國一般都使用陶質瓦,而沒有瓷質瓦。舉例二,青瓷執壺的形態與我國的風格迥異。龍首龜身執壺、龍首魚尾執壺寓意深刻,造型莊嚴。舉例三,香爐、香熏造型極富個性,麒麟形、獅形、鴨形、鴛鴦形、鏤空花球形等。其香爐一般都有蓋,蓋上雕塑一動物,與我國香爐一般都無蓋的特徵相反。舉例四,人物雕塑頗有特色。如端坐的孩童的漂亮外衣、企盼和莊重的表情。而我國宋代瓷器的平面嬰戲繪圖上,小孩的神情活潑調皮。

4.裝飾與花紋

高麗青瓷以素紋、刻花、劃花、印花、雕塑、鑲嵌為主要裝飾。素紋以釉色取勝,體現釉質美。刻花的特點是刀法較深、花紋立體感顯著。劃花線條流暢,印花圖案特點似定窯(圖六),雕塑裝飾寫實精美,鑲嵌細巧秀雅。花紋圖案各種各樣,有雲龍、如意、鳳凰、牡丹、蓮瓣、荷花、竹葉、菊花、仙鶴、蒲柳水禽(圖七)等,大都體現了祭祀神靈、吉祥如意、健康長壽等寄託。

5.工藝

早期高麗青瓷仿製越窯的工藝技法,特別是大量仿製“玉壁底”式茶碗。鼎盛時期的工藝特徵主要是裹足支燒,呈支釘狀,與汝(官)窯工藝相似。

(三)高麗青瓷與浙江青瓷的關係

1.高麗青瓷與越窯

高麗青瓷不僅模仿越窯的器形、釉色、裝飾、花紋等外觀特徵,更重要的是高麗窯工學到了越窯製作陶瓷的核心技術,掌握了胎釉配方,建造了先進的越窯式龍窯,運用越窯先進的窯具。高麗青瓷以優秀的越窯青瓷為基礎,很快產出質量上乘的青瓷產品。

胎土和釉是組成瓷器的主要元素,高麗青瓷產生的地理環境與浙江東南沿海地區有許多相同之處,具備了燒造青瓷所需的各種自然條件。經過比對檢測,早期高麗青瓷胎釉的主要成份SiO2(二氧化矽)、Al2O3(三氧化二鋁)、CaO(氧化鈣)、MgO(氧化鎂)等含量與五代、北宋時期的越窯青瓷非常接近(8)。SiO2被稱為陶瓷胎體中的“肉”。Al2O3被稱為陶瓷胎體中的“骨”。CaO是釉的主要成份,它和MgO都是釉中的稀釋劑(9)。

早期高麗青瓷的裝飾手法比較簡單,以光素無紋為主,之後刻劃花紋逐漸增多。越窯青瓷中常見的鸚鵡、蓮瓣、菊花、卷草、牡丹等也是高麗青瓷中常用的紋飾。北宋時期越窯青瓷中,有一種常見的頭尾相隨的鸚鵡紋樣,韓國康津郡窯址出土的器物上鸚鵡紋樣的線條就像出自同一窯工之手。造型主要仿製越窯青瓷碗,底部為“玉璧底”工藝,碗形有敞口淺腹式,敞口深腹式。

考古資料表明,高麗青瓷的窯爐形式與越窯的龍窯一樣,依山而建,用磚築窯,使用木材作燃料。窯具有M形、缽形、筒形匣缽和各種墊具,與唐宋時期越窯使用的窯具完全相同。在京畿道始興市芳山洞窯址出土了“奉化”銘文的M型匣缽(10)(圖八)。越窯匣缽始於唐代晚期,大量地使用在五代和北宋時期。在浙江慈谿上林湖230餘處越窯遺址中,頻繁地發現M型匣缽(11)。M型匣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窯具,它的優點是節約耐火材料,減少窯內占有空間。可以說高麗窯業採用的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瓷器燒造技術。

2.高麗青瓷與龍泉窯

高麗青瓷的釉色與龍泉窯青瓷釉色難分難辨。內蒙古集寧路窖藏出土的高麗青瓷龍首龜身水滴(圖九)(12)初定為龍泉窯青瓷。日本大坂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高麗青瓷龍首龜身水滴的器型、裝飾、花紋與前者相同(13)。只是日本的那件釉色偏綠,尺寸稍大(長11.8厘米)。而內蒙古的那件釉色偏藍,尺寸偏小(長10.5厘米),高麗青瓷的釉質(石灰釉)亮麗,釉層薄,燒制溫度較高。龍泉窯青瓷的釉質(石灰鹼釉)滋潤,釉層較厚,燒制溫度相對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對高麗青瓷與龍泉窯青瓷的關係有“古高麗器皿,色粉青與龍泉窯相類”的描述。

翡色青瓷中的蓮瓣紋碗(圖十)卻像是龍泉窯青瓷的翻版。兩者的造型、花紋初看確實很像,但仔細體味,它們雖然形似但神韻卻不似。蓮瓣為佛教文化題材,也是非常傳統的紋飾。高麗與中國一樣信仰佛教,因此有共同的追求。還有它們的胎體不同,翡色青瓷為灰胎,龍泉窯青瓷有白胎和黑胎。雙方的底部工藝是鑑定的關鍵,前者為裹足支燒,有支釘痕。後者為圈足,周圍呈火石紅。

(四)高麗青瓷與中國北方瓷器

高麗青瓷以越窯青瓷的窯業技術為基礎,其內在的特徵與浙江青瓷密切相關。但不否認它的某些外觀特徵與中國北方瓷器相關。北宋時期,宋麗兩國交往頻繁。北方的汝(官)窯、定窯、耀州窯等精品瓷也對高麗制瓷業產生影響,如汝(官)窯的裹足支燒工藝、耀州窯的刻花裝飾、定窯的器型等等。《圖經》記載的“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皆竊做定器制度”等語,道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在高麗青瓷中,見到了帶有汝(官)窯風格的支釘工藝,仿製定窯的“尚藥居”銘文蓋盒,還有與耀州窯刻花裝飾相類的牡丹花紋等。朝鮮半島的窯業技術主流是東南沿海式,其特徵以龍窯、分室龍窯為主體。在當地的窯址中,沒有發現一座中國北方的馬蹄窯,也沒有發現北方最流行的三叉支墊窯具,也沒有用煤作燃料的習慣(14)。這說明高麗時期與中國北方沒有窯爐技術方面的交流。

三 高麗青瓷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原因

(一)高麗青瓷產生的歷史背景

自漢代起,中國與朝鮮就有頻繁的交往歷史,由漢字、漢籍等所承載的漢文化在朝鮮半島上廣為傳播。至高麗時,從漢文化中引進了國家管理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以儒教經典為教科書,中國文化在此刻已深入人心。

首先,浙江地域文化與朝鮮半島有太多的相同之處。兩地都處在沿海地區,習水便舟是水文化的具體體現;兩地都有種植水稻的悠久歷史,由稻作文化衍生出對鳥紋圖騰的敬仰;兩地都建造同樣類型的乾欄式建築,飲食及生活習慣相似等。

其次,宋代先進的造船業及航海技術給雙方的交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元豐元年(1078)及宣和五年(1123),宋朝兩次在明州(寧波)建造載重萬斛的“神舟”四艘,作為派出高麗使者的座船,史書云:“(大船)自定海絕洋而東……(高麗)國人歡呼出迎……”(15)當年其宏大的場面躍然紙上,猶如身臨其境。

再次,宋代由於國內政治的原因,曾三次與高麗斷絕來往,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據不完全統計,公元962年至公元1164年的203年間,高麗遣使來宋達67次,宋朝遣使至高麗27次(16)。也是由於政治的原因,從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開始,雙方來往的船隻全部由明州登入。宋王朝為了加強對海外貿易的管理,在明州還專門設定了高麗司,接洽各種高麗事務,還建造了高麗使館,供高麗訪客食宿。宋政府試圖藉助完善的對外貿易管理制度,保證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的順暢進行。

(二)浙江青瓷對高麗青瓷產生深刻影響的原因

首先,浙江是青瓷的發源地,制瓷功底非常深厚。這裡不僅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更有能工巧匠和穩定的社會制度。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為東漢時期青瓷的誕生奠定了良好基礎。浙江東部沿海地區的越窯青瓷,從東漢開始,已具備了堅緻的胎骨、清澈的釉面、規整的工藝、豐富的造型與紋飾。三國兩晉時期,越窯青瓷大發展。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的品質達到了顛峰。特別是精美絕倫的“秘色瓷”品種,更是把青瓷的翠色發揮到了極致。秘色瓷因為其釉色漂亮,而成為皇室的貢品。越窯青瓷不僅是國內的經典,更是世界陶瓷的先鋒。龍泉窯青瓷是繼越窯之後興起的又一青瓷品種,它的產地在浙江省的南部地區。此處同樣具備了發達的水系、豐富的瓷土資源等各項自然條件。它繼承了越窯的一整套窯業技術,如龍窯形式、M形匣缽等,但又有自己的窯業特色。龍泉窯自北宋創燒以來,歷經南宋、元、明、清,制瓷歷史長達800餘年,早期龍泉窯青瓷繼承了越窯青瓷的風格,有些器物甚至與越窯青瓷不分彼此。南宋時期的龍泉窯仿官青瓷與南宋官窯青瓷風格一脈相承,以龍泉大窯為中心生產的粉青、梅子青品種是繼越窯之後的又一青瓷經典,帶有鮮明的個性,美色似玉,造型優雅。

其次,浙江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使浙江青瓷成為全國最大宗的海外貿易品。唐代,越窯青瓷大量輸出海外。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是出口世界各地的龍頭產品。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發現中國元代外銷貿易沉船,在近17000件的瓷器中,龍泉窯青瓷多達9600件,占總數的57%(18)。不僅如此,越窯、龍泉窯青瓷的足跡還遍布東亞、南亞、西亞及東非各國,在這些國家的沿海地區,發現了大量越窯及龍泉窯青瓷。浙江青瓷不僅對高麗,而且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浙江人的思想、靈魂、制瓷理念、燒窯技巧等通過海上陶瓷之路,不斷地傳輸到高麗。高麗人不滿足對浙江青瓷的接受,而燒制出有自已特色的青瓷,成為高麗藝術最完美的體現。

再次,浙江青瓷比較符合高麗人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越窯青瓷的翠色仿佛回歸到了大自然,而器形又沉靜而端莊符合高麗人的內心追求。茶碗是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當地窯址大量出土的“越窯式”青瓷碗就是最好的證明。高麗與中國一樣盛行喝茶,中國茶質量較好,在當時也是出口高麗的物品之一。浙江青瓷中常見的龍紋、鳳紋、龜紋、鸚鵡、牡丹、菊花、蓮花等也頻繁地出現在高麗青瓷上。對翠綠的迷戀成為浙江青瓷與高麗青瓷的共同追求。高麗青瓷的發展,從模仿到形成自己的風格,只要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就採納並化解成自己的藝術方法,因而有許多作品處於“似”而“不似”之間。

四 高麗青瓷的分析與研究

(一)高麗青瓷成功的秘訣

首先,它效仿中國官窯瓷器的生產方法,派駐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管理窯廠的官員稱“窯直”。按照宮廷和貴族的審美要求,追求完美,做到最精。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錦》將這類青瓷譽為“高麗秘色”,並列為“天下第一”,可見它的精美程度。

其次,高麗積累了豐富的制瓷技術,打造出精彩的青瓷品牌。從學習越窯的制窯方法入手,到後來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不斷改進和創新的同時,博學眾長,吸取精華,集多種風格於一身。從青瓷的輸入國一躍成為青瓷的輸出國,而且是返銷陶瓷之國——中國。

再次,對青瓷的完美塑造,展示了高麗制瓷工匠的聰明才智。從現存的實物看,器物的造型多姿多彩,所體現的藝術內涵豐富多變,反映出人們對藝術和精神生活的追求。這些都需要工匠們自身的素質、修養、審美等深厚的功底,還需要對每件作品進行精心地設計。

(二)高麗青瓷的來源性質

高麗青瓷能夠不遠萬里進入中國境內,受到國人的青睞並與中國瓷器共存,實屬不易。

1.作為貢品

高麗青瓷作為貴重的官方禮品贈與宋庭與權貴。在杭州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19)和南宋皇城區出土了許多翡色青瓷(20)。杭州出土的高麗青瓷殘片與當地康津郡窯(官窯)出土的標本一致。杭州出土的地點在南宋皇后居住的園林和南宋皇城區,官窯的性質更明確。

2.作為商品

至13世紀,高麗國一躍成為青瓷的輸出國。鑲嵌青瓷就是當時的主要出口商品,通過陸路和海路進入中國境內。在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存有大量的傳世品和出土物。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相鄰,通過陸路交通,從東北地區再轉往其他各地;還有通過海路到達明州、杭州等地。在近些年的杭州城市建設中,出土了不少鑲嵌青瓷(21)。在寧波東渡路元代文化層也出土了鑲嵌青瓷標本(22),這裡曾是宋代以來外貿進出港口之一。南宋時期《寶慶四明志》市舶條高麗國粗色貨之中有“青器”,這裡的“青器”就是指青瓷。元代《至正四明志》市舶條細色貨之中有高麗青瓷。

3.作為禮品

文獻記載,宋麗兩國頻繁交往的禮品是非常豐富的,而青瓷便是其中之一。宋朝使者來到高麗國都開城,為自己或親友搜購青瓷。而高麗權貴或商人為迎合宋人的口味,贈送高麗青瓷和其他禮品,有些宋使回收的禮品實在太多,大船也運載不了,就實地“禮貨貿銀”(拍賣換錢)。在現存的實物中,雖然難以區分禮品與商品,但它們的性質確實不一樣。

(三)高麗青瓷的研究回顧

高麗青瓷研究的歷史比較早。資料顯示,英國人約從1880年開始。之後美國也開始了專項研究。日本從19世紀初開始,在當時所謂“日韓合併”即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背景下,開始著力收集高麗青瓷精品,因而擁有了豐富的藏品。不僅如此,他們還對當地一些古窯址進行考古調查,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發表了不少論文和論著,影響比較深的是《世界陶瓷全集》(高麗卷)。韓國專家的專著《高麗青瓷》(文物出版社出版)一書對韓國高麗青瓷的窯址調查、實物考證、編年資料等內容,都有詳細的論述,對於佐證中國出土的高麗青瓷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國內高麗青瓷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耿寶昌先生的《閒話朝鮮高麗青瓷》一文發表在《博物館研究》(1985)雜誌上,其作用非同凡響。由於中國陶瓷文化積澱太深,容易造成對高麗青瓷的忽略,專門以此為課題的學者並非很多。馮先銘先生的《中國古陶瓷論文集》(1987)記錄了在中國出土的高麗青瓷的情況,雖然只有幾件東西,但意義非常重大。熊海堂先生的《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1995)對朝鮮半島的窯業技術與中國的窯業技術進行了對比分析,並闡述了浙江東南沿海式窯業技術對朝鮮半島窯業技術的影響。林士民先生的《青瓷與越窯》(1999)、《對韓半島高麗青瓷之研究》等專著,對高麗青瓷的產生、高麗青瓷與越窯青瓷的關係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筆者的《高麗青瓷與浙江青瓷淵源析》(2000)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上,就杭州出土的高麗青瓷與越窯、龍泉窯青瓷作了比較分析。隨著高麗青瓷在中國的不斷發現,有關文章日益增多,對於高麗青瓷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

高麗青瓷從最初的“越窯式”青瓷走來,逐漸演變成翡色青瓷,創造出鑲嵌青瓷。它從越窯青瓷中脫穎而出,與中國青瓷共同走過了輝煌繁榮的時代。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有效地豐富了青瓷的表現手段,提升了青瓷的審美境界,成為青瓷家族中的姣姣者。走近它,不僅能夠使我們形象地重溫一段歷史,而且還能使我們體悟到創造之美、典雅之美、柔和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