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陽腔目連戲

高淳陽腔目連戲

陽腔目連戲是高淳地區獨特的古老劇種。據考起源於元代,發展於明代,盛行於清代,高淳陽腔目連戲流傳至今已有700年之久,堪稱“百戲之祖”,在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在全國各類古劇種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高淳陽腔目連已列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高淳陽腔目連戲高淳陽腔目連戲
高淳戲曲藝術,起源於宋朝。開始只有南曲,即以南方語言用韻,音樂為五聲音階,用蕭笛伴奏,聲調柔和和婉轉。後來,隨著北方大批移民南渡避亂,又帶來了北曲。北曲和南曲相對應,聲調奠勁樸實,音樂為七聲音階。元朝是我國戲曲藝術的鼎盛期,著名的《竇娥冤》、《西廂記》就產生在那時。高淳一帶的戲曲,則相應地由南曲、北曲,演變為音樂、歌舞動作、念白溶於一爐的元雜劇。這是一 種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元朝時,廢除了科舉制,又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將人分為四等,高淳屬身份最底的“南人”。這樣一來,一些書香門第特別是南渡避亂的達官顯貴的後代,失去了求取功名的機會。於是,他們把精力轉移到吹拉彈唱、和歌奏樂方面,成為半職業藝人和戲劇愛好者:一些有文化的僧、道,也加入這一行列,進而使高淳的古代戲曲,一度出現高潮。那時,每到農閒或節日,特別是在豐年,搭太唱戲已逐步成為民間習俗。

高淳陽腔目連戲流傳至今已有700年之久,堪稱“百戲之祖”,在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2007年,高淳陽腔目連已列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戲劇特點

劇目

高淳陽腔目連戲又叫“太平戲”,由做法事發展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較濃。高淳還有木偶演出的目連戲,稱為“小目連”,其劇本聲腔與人演的相同。
高淳陽腔目連戲以目連救母為主線,其劇本源於明代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高淳藝人在流傳中進行了增刪,並融入高淳地方習俗、方言、風情。現存劇本有清末本地僧人超輪抄本《陽腔目連戲》。

行當

高淳陽腔目連戲的角色行當為:生、旦、淨、醜、末、外。此外,尚有武行,專演“武場”。武場吸收了民間武術雜技,難度很大。

唱腔

按唱腔劃分,目連戲有東路腔、西路腔之分。西路腔又名南陵腔,東路腔又名水陽腔,簡稱陽腔。高淳陽腔目連戲屬東路腔,它的最大特點是“一唱眾和,鑼鼓節音,不被管弦”。
高淳陽腔目連戲在演出過程中與地方習俗相結合,摻雜各種祭祀儀式。在唱腔上,結合高淳“高腔”,並吸收“道士腔”和宋元雜劇中的戲曲聲腔,形成自成體系的“陽腔”,曲牌達140多種。在音樂上,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說唱均採用高淳方言,並運用幫腔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藝術價值

演出劇照演出劇照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高淳陽腔目連戲是在宋元雜劇的基礎上,汲取道佛音樂和地方民歌而發展起來的獨特劇種,尤其是“武場”雜技,具有強烈的藝術性,既體現了南宋以後文人學者的創作結晶、成果,也包含了僧人、道士和民間藝人的心血和汗水。
高淳陽腔目連戲中的“高腔”和“高撥子”分別被徽劇、京劇所吸收。
高淳陽腔目連戲集中反映了元、明、清以來的高淳乃至江南地區的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因此,保存和傳承陽腔目連戲對研究我國民間風俗、文化藝術、傳統道德、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具有不可多得的科學研究價值。

劇目現狀

高淳陽腔目連戲高淳陽腔目連戲
由於高淳陽腔目連戲宣揚封建迷信和因果報應內容較多,後來就逐漸衰亡了。

但因其具有獨特的風格,至今被戲曲專家作為研究我國劇種起源的課題之一。

始於元朝的萬壽戲台,雖進行過重建和多次整修,但因年代久遠,許多雕刻、裝飾已嚴重受損,而戲樓的外型尚存,1984年被列為縣保護文物。

當登上這座古老的戲台,仍可想像出當年戲劇演出和廟會盛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