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兒童

高智商兒童

高智商兒童,指的是智商在130以上的兒童。智商IQ=(智齡/實齡)×100。通常人們把智商100作為正常兒童智商的標準線,智商在90-129的兒童都為正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也有人認為140以上)為超常兒童,智商89以下為智力偏低兒童,智商70以下為智力低下。受智力測驗自身科學性、施測人員的素質、施測的規範程度、兒童的年齡等因素影響,僅憑一個智力測驗結果顯然不足以準確、全面地評價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

概述

對於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來說,誰不希望自己有個聰明的寶寶呢?然而面對林林總總的智力測驗和五花八門的解釋,您做好準備了嗎?究竟什麼是智力,什麼是智商,何時應該讓孩子進行智力測驗,如何看待測驗結果,智商高是不是意味是天才?

什麼是智力

心理學界一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智力是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人認為智力是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有人認為智力是對概念的理解力和利用語詞、數目等抽象符號的能力。智力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表達能力。智力是人的大腦對對象的綜合性的、潛在的認識能力,同時,它也是可以在某些具體領域、具體問題、具體對象上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等。

智力測試

那么,如何知道一個人的智力是高是低呢?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進行智力測驗,得到一個用以表示他的智力水平的分數,即智商(IQ)。智商是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值,一般用公式表示為:IQ=(智齡/實齡)×100。通常人們把智商100作為正常兒童智商的標準線,智商在90-129的兒童都為正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也有人認為140以上)為超常兒童,智商89以下為智力偏低兒童,智商70以下為智力低下。

受智力測驗自身科學性、施測人員的素質、施測的規範程度、兒童的年齡、個性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僅憑一個智力測驗結果顯然不足以準確、全面地評價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因而我們可以將智商作為兒童智力發展的一個參考指標,但不應盲目迷信測驗結果,相互攀比、因智商的高低而自高自大或自暴自棄更是不可取的。

大因素

普通的小孩子生來雖有種種不同之點,然大抵是相仿佛的。餓則哭,喜則笑;見好吃好看的東西就伸手拿來,見好玩好弄的東西就伸手去玩。然何以到後來有的會怕狗怕貓,有的敢騎牛騎馬;有的身體強健,有的身體孱弱;有的意志堅決,有的意志柔弱;有的知識豐富,有的知識缺乏;有的專顧自己,有的體恤別人;有的多愁病,有的多喜樂;有的成為優秀公民,有的變為社會敗類?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稟賦之優劣與後天環境及教育之好壞而己。若從小受了良好的親職教育,雖生來怕狗貓,到大來也敢騎牛馬的;雖生來不甚強壯,到大來也會健康的。若親職教育不好,小孩子本來不怕動物,大來會怕的,本來身體強健的,大來會瘦弱的。至於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親職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然親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兒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資施行親職教育者之參考。

一、小孩子好遊戲的

小孩子可以說是生來好動的。二三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腳,獨自玩耍。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看見東西就要來抓,抓住了就要放進嘴裡去。到了再大一點,他就要這裡推推,那裡拉拉,不停的運動了,一等到會爬會走,那他的動作更加複雜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這樣,忽而那樣;忽而爬到那裡,忽而走到這裡。假使我們成人象他那樣活動兩個鐘頭,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遊戲動作比前還要繁多而他的遊戲方法也與從前不同了。從前他只能把椅子推來推去,現在他要把椅子抬來抬去,當花轎了;從前他只能把棒頭敲敲作聲以取樂,現在他要拿著棒當槍放了。到了八九歲的時候,他的身體比從前更加強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識也漸漸豐富了,因此他的遊戲動作也就與前不同了。此時他喜歡玩各種競爭遊戲了;什麼放風箏,踢毽子;什麼鬥蟋蟀,拍皮球;什麼打棒頭,捉迷藏他都能夠玩了。

總起來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要知多運動,多強健;多遊戲,多快樂;多經驗,多學識,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遊戲。第一,做父母的應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運動;第二,做父母的應尋找適宜的伴侶使小孩子得到優美的影響。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體就容易強健,心境就常常快樂,知識就容易增進,思想就容易啟發。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了。他一聽見雞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見別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了。倘若他看見他母親掃地洗衣,他也掃掃洗洗看;倘若他看見他父親吐痰吃煙,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大了。什麼娶親,什麼出殯,他都要模仿了。總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三、小孩子好奇

小孩子生來好動的,生來好模仿的,也是生來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馬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的鑼聲鼓聲響了,他總要跑出去看看。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親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見他小朋友的家裡有許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頭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來刺他了。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天天把園裡所種的紅蘿蔔掘起來,看他怎樣生長的。又有一個小孩子把一隻鍾拆得粉粉碎,要看看這個鐘究竟為什麼會響的。小孩子不但有這樣的動作,也發種種問句。他常要問你“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那個東西怎樣做的;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的”。他看見不懂的東西,就要來問你。這些問句也是一種好奇的表現。

現在我們要問這種好奇的動作究竟有什麼用處呢?柏拉圖說:“好奇者,知識之門。”這句話是很對的。若小孩子不好奇,那就不去與事物相接觸了;不與事物相接觸,那他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況了。倘使他看見了冰,不好奇,不去玩弄,那他恐不會知道冰是冷的。倘使他聽見了外面路上的汽車聲,不跑出去看看,那他恐不會曉得汽車是什麼東西。所以好奇動作是小孩子得著知識一個最緊要的門徑。

四、小孩子喜歡成功的

小孩子固然喜歡動作,但更是喜歡動作有成就的。比如一個二歲光景的小孩子在沙箱裡玩沙。他儘管把沙一把一把地撈進罐頭裡去,撈滿了把沙倒出來;又再一把一把地撈進去,撈滿了又倒出來;這種動作從表面一看沒有什麼成就,仔細考察起來,一把一把的撈進罐里去固是一種動作,但罐頭裝滿了,就是動作的成功。小孩子雖喜歡撈沙的動作,也喜歡撈沙成功呢。

一鳴有一天將大小木塊,搬到天井裡去,用了許多力氣,費了許多時間,方才搭成一座小小房子的樣子。他搭好之後,很高興地跑過來對我說:“爸爸你來看我搭的一座房子。”我見了這座似是而非的房子,也非常歡喜,就極力的稱讚他,而且叫他再去搭。他玩了木塊以後,又跑到書房裡去,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隻動物。他畫了以後,又對我說:“象。這是尾巴,頭,耳朵,眼睛,嘴巴,鼻頭。”我回頭一看,果然不錯,就連說“好,好”。從以上兩個例子看來,小孩子很喜歡做事情的,而且很喜歡其成功的,因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還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師的讚許。這種心理是很好的,我們做父母或教師的應當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他做各種事情。

不過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難;若太難,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沒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難,小孩子能夠勝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興,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因此自信力與成功就互相為用的了。做父母的對於這一點也應特別注意的。

五、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

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在家裡就不十分高興,有許多小孩子哭的原因雖則不一,但是不能到外邊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說他去罵他,那真正冤枉極了。一鳴有一天,坐在搖籃哭個不了,他母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給他東西玩,他也不玩。後來我就抱他到門外去玩玩,他一到門外就不哭了。他仰起來看看天的顏色,低下頭去看看草木的樣子,看看飛禽走獸的形狀,歇了一歇,他就笑逐顏開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不肯回家,不但一鳴是如此喜歡到外邊去的,普通兒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現在我家裡辦了一個幼稚園。凡天氣睛和的時候,我們就帶幼稚生到外邊去遊玩。他們在曠野里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水以取樂。這種郊遊對於小孩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影響的。

不過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須以小孩子的年齡為斷。如年齡較小的兒童,我們叫他采採花呀,種種樹呀,舉行短距離的遠足會呀。年齡較大的兒童,我們叫他們採集標本,舉行旅行等等遊戲以增長他們的知識,以強健他們的身體,以愉快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無形中得著許多好處。但是由於有許多做父母的總不放心他們的小孩子到外面去,一則恐怕身體疲乏,二則恐怕衣服弄髒,三則恐怕感冒風寒,所以一天到晚,將他們關在屋裡,好象囚犯一樣。所以這種兒童長大起來,往往身體孱弱、知識缺乏,當年做父母的愛護子女,到了今天適足見其貽害子女了。做教師的不願多事,且以帶領學生到野外遊玩為麻煩,所以學生就失去與天然界相接觸的一種良好機會。要知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中求得,也應在自然界獲得,什麼“動物學”,什麼“植物學”,什麼“地理”,什麼“常識”,大概可以從自然界中學得的。我們在書本中看死的標本,死的山水,不如到野外去看活的動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總起來說,小孩子不論年紀大的小的,不論男女的,大都喜歡野外生活,我們做父母或做教師的,雖不能十分注意到此,多少總須領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才好。

六、小孩子喜歡合群的

凡人都喜歡群居的,幼小嬰兒,離群獨居,就要哭喊,二歲時就要與同伴遊玩,到了五六歲,這個樂群心更加強了。假設此時沒有伴侶遊玩,他一定要覺得孤苦不堪了。有時候還要發生想像的伴侶。他同這個想像的伴侶一同遊玩,一同起居,一同飲食,那就不致孤苦。但是他的伴侶到底是想像的,他一定要覺得寂寞不堪的。到了十餘歲,兒童就歡喜結隊成群的遊玩了,倘使兒童在這個時候,在家中得不到伴侶,他一定要往外尋求了。我現在舉個例以證樂群心的發軔與重要。

(一)我的小孩子一鳴在47天的時候就發生樂群的心理了。在這一天,我撫撫他的下頷,他就對我說“a-ke”。這“a-ke”究作何解,我雖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推想他的意思,總是一種快樂的表示,也是一種對於我撫他下頷的反應,也是一種承認他人存在的符號。

(二)到了3個月的時候,一鳴喜歡別人同他玩講。若你接近他,他就笑逐顏開呀呀學語了。

(三)鄰人的小孩子,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一定要別人站在他的旁邊,倘使別人離開他,他就哭,一看見有人來就不哭了。

(四)我的友人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因為孤獨的緣故,就常常有一個想像的伴侶同他遊玩。後來進了幼稚園之後,這個想像的伴侶就慢慢的消沒了。小孩子的好群已如上述。做父母的正可以利用這種好群的心理以教育小孩子。第一,我們要使他得著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們應給他馴良的動物如貓、狗、兔子等作他的伴侶;第三,我們再給小娃娃之類以聊解他的寂寞。

七、小孩子喜歡稱讚的

二三歲的小孩子就喜歡“聽好話”的,喜歡旁人稱讚他的。比如今天他穿一件新衣服,就要給他父親看;著了一雙新鞋子,就要給他同伴看。到了四五歲的時候,這種喜歡嘉許的心理還要來得濃厚。假使他不願意刷牙齒,你可指著一個牙齒潔白而肯刷牙齒的小孩子說:“他的牙齒多好看,多清潔,你若天天刷牙齒,你的牙齒也會象他這樣整齊好看呢!”小孩子聽了你的話,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後,你可就稱讚他說:“呀!你的牙齒是白一點了,好看得多了。”他聽了必然覺得非常的高興,下次洗臉時就喜歡刷牙了。

一鳴畫圖,若畫得好,我就稱讚他幾句,鼓勵他幾句,並且替他在圖畫上寫“很好”的字樣,他就顯出很快樂的樣子。所以以後他常常喜歡畫圖畫的,畫了之後,常把圖畫紙拿了來給我看,並且叫我這種讚許心,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時應當利用的,然而不可用得太濫,一濫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為妙。

總結:總起來說,小孩子(一)好遊戲的。(二)好奇的。(三)好群的。(四)好模仿的。(五)喜歡野外生活的。(六)喜歡成功的。(七)喜歡別人讚許他的。這幾點兒童的心理,不過是犖犖大者而已

六大特徵

1.比同齡的孩子起步早

你家寶寶是否比別人更早學會對著人微笑或自己坐起來?當大多數9個月大的寶寶還只會滿地亂爬的時候,你的寶寶是否已經開始扶著家具站起來甚至顫巍巍地想邁動胖嘟嘟的小腿了?他是否比別人更早開始咿呀學語或揀了東西就往嘴裡塞?儘管也有一些人小時候“開竅”得較晚,日後卻成了知名的科學家或語言學家。但是不可否認,孩子早期的這些表現預示著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很特別、很不尋常,具備某方面的天賦和潛質。

2.懂事而敏感

天賦特別聰明的孩子通常比較敏感,例如,媽媽現在不高興了,爸爸在發怒呢等,他都能敏感地感覺到並會想法安慰。一家人一起爬樓梯的時候,如果是媽媽抱著,走著走著,他就會對爸爸說:“爸爸抱寶寶,媽媽累了。”

3.幽默感和開心果

爸爸今天戴了副太陽眼鏡扮酷,或媽媽早上起床時匆忙間給寶寶穿了兩隻不同的襪子,都會令他笑得手舞足蹈,這跡象表明孩子有很好的幽默感,他會注意到身邊一些不太協調的東西並感到好玩、好笑。

4.驚人的記憶力和觀察力

在許多同齡的寶寶還“混沌未開”,沒有任何記憶的表現的時候,你是否驚訝地發現你的寶貝居然記得他見過的一些人和事物?例如,媽媽今天的穿著和平時的不太一樣或換了新的髮型,平時鬍子拉碴的爸爸今天下巴看起來光溜溜的等,都被他捕捉到了並且有或驚訝或歡喜的表現。

5.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儘管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但大多數寶寶的注意力是極容易分散的,只要大人一打岔,他們馬上就會把剛才自己堅持想要得到的東西拋在腦後。但是,一個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則不然。當他們想要弄清楚那東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他會傾注全力的。例如,當他看到爸爸媽媽玩電腦的時候,他會堅持要玩,大人只是哄一下讓他象徵性地玩玩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抱著鍵盤敲打,還會一個勁地問:“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這樣?”爸爸媽媽想要取回電腦,沒門,寶寶還沒盡興呢!

6.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你也許會問:一兩歲的孩子也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是的,儘管大多數一歲左右的孩子並不具備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有超常天賦的孩子卻常會有些讓父母大跌眼鏡的驚人表現。

六大特點

1.遠血緣婚配生育的孩子。有資料顯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為102.45,父母是省內異地者平均智商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則高達109.35。提示異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2.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一份抽樣結果表明,母親在23歲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為103,而24~28歲這段時間生育者則高達109,但太晚生育(29歲以後)的子女又低於105。故專家推薦24~29歲為育齡女子的最佳生育期。至於男士,30歲左右當爸爸為優。

3.吃母乳長大的孩子。英國劍橋大學營養學家對300名7~8歲的兒童做了智商測驗,並與嬰兒的食譜相對照,發現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智商普遍較高,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同齡兒平均高出10分之多。

4.體重適中的孩子。有關專家將超過正常體重20%的肥胖兒與同齡正常兒相比較。發現其視覺、聽覺、接受知識的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狀態。

5.堅持吃好早餐的孩子。美國斯旺西大學心理學博士戴維?本頓特彆強調早餐的重要意義。他的調查資料顯示,吃早餐後參加高難度考試的學生,其得分明顯優於那些空腹參考者。

6.勤於活動的孩子。美國貝魯奇學院紐索拉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凡堅持每次持續20分鐘跑步、健美操的學生,其學習成績明顯優於那些懶於活動者。他強調,鍛鍊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活動或放鬆狀態,想像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機敏,更富於創造力。

提高孩子智商

拉加扁醫生說,美國的科學人員曾對紐約803所國小的1萬名資質普通的學生進行了試驗,探討飲食習慣與智商之間的聯繫。這種自然行為對許多父母而言是“乖寶寶”的表現,但是對美國的專家而言,卻是不明智的做法,因為這會白白錯失了提升智商的良機。以往,腦科專家們總認為智力商數(IntelligentQuotient,簡稱IQ)是與生俱來的,根本不可能提升。但是這種說法過時了。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人類的智商是可以在兩歲之前獲得提升的。即使在兩歲之後,也可以通過富有啟發性的環境,以及――吃,來增強智商。當然,這裡說的,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不是亂吃一通。來自加拿大的腦外科手術醫生阿里拉加扁(AliRajabian)說,人類的智商可分為遺傳性智商(fluidIQ)和後天結晶智商(crystallisedIQ)兩種。這兩種智商都可通過“四管齊下”的做法來增強。 這4種做法是:

一、改變兒童的飲食習慣;

二、為兒童營造一個具啟發性和刺激感官的環境;

三、增強孩子的情緒智商(EmotionalQuotient);

四、引導孩子制定一個目標、啟發他們進行創意思考。

拉加扁醫生說,美國的科學人員曾對紐約803所國小的1萬名資質普通的學生進行了試驗,探討飲食習慣與智商之間的聯繫。他們發現,學校在規定食堂不準售賣含附加糖分的食物,並規定學生不準帶含有附加糖分的便當到學校後,學生的課業成績和考試成績都顯著進步了。 後來,科學家們又禁止這群學生吃含有色素和高脂肪(超過30%)的食物。幾個月後,學生們的學業成績又再次出現驕人的表現。這份調查報告當時還被刊登在極具權威性的《Lancet》醫學刊物上,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最近,美國、英國和以色列等國的科學家們也進行了類似的試驗。這次他們發現,兒童在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含添加糖分、含色素和高脂肪的食物)後的6個月,智商可增加0至25點。換句話說,要是該名兒童在改變飲食習慣前的智商是100點(普通智商),後來卻增加了25點,那他的智商就提升至天才兒童的智商。

“乖寶寶”錯失良機

除了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之外,提供有益腦細胞發育的環境,也可以提升他們的智商。拉加扁醫生說,嬰兒出世後一天到晚都在睡覺,而且睡飽就喝奶,喝飽後又繼續睡。 這種自然行為對許多父母而言是“乖寶寶”的表現,但是對美國的專家而言,卻是不明智的做法,因為這會白白錯失了提升智商的良機。

他說,腦科專家們以往總認為,一個人的頭腦要是越多皺摺,就顯示他比別人聰明。然而,他們最近卻一改上述說法,因為他們發現智商高達130點的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腦部皺摺和智商100點的普通人的並沒兩樣。前者的腦部並沒有出現更多或者更深的皺摺。醫學人員發現,智商的高低其實取決於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所建立的銜接橋樑的多寡。當一個人的腦細胞出現高量交流活動時,那個人的智商就會比一個腦細胞與細胞之間缺乏溝通的人來得高。 拉加扁醫生說:“嬰孩最關鍵性的時刻就是在出生後的頭兩年。很多家長在這兩年內總是讓孩子儘量睡覺,甚至每天讓他們睡上17-19個小時,而且還自豪地到處誇獎自己的孩子很聽話、不會吵鬧。“這根本就是錯誤的認知。一味地讓孩子睡覺簡直就是把孩子當成一盆盆花草植物來養育,對孩子腦細胞的發育並沒有多大用處。做父母的應該好好利用時間陪嬰兒玩耍、對他們說話,讓他們學習辨認各種聲音。“研究顯示,要是父母經常和孩子溝通,孩子長大後將會比較懂得利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當然也比較聰明。”

兩音樂大師幫上忙

有趣的是,拉加扁醫生說,美國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政府在半年前開始立法規定每一名新生嬰兒都必須獲贈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雷射唱片,因為研究顯示聆聽這兩名大師的音樂能夠提高兒童的智商。除此,他們也同樣立法規定這兩個州內的每一間託兒所都必須播放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讓孩子們聽,以便進一步為兒童營造一個能提升智商的環境。不過拉加扁醫生指出,提高智商固然重要,父母也應該留意發展孩子的情緒智商及社會智商。否則縱使孩子再聰明,若無法與其他人相處,這是很可悲的。

相關書籍

封面封面

《高智商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內容簡介:在孩子的知識感官中,我們需要激發他們的興趣點,用靈活的方式給他們良好的全面引導,而且要注意早期培養。一般來講,應對幼童進行聽、說、讀、記四種智力的全面培養,如果這個時期讓孩子在這幾方面有所突破,就會為他的成長打下最好的基礎。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在別人孩子身上能成功並不意味著在你的孩子身上也能成功,因此你要及時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要做一個“強扭瓜秧”的人,要知道,強扭的瓜並不甜。很顯然,符合個性的成功總是最好的成功,否則就不可能讓成功的台階通向頂點。找準孩子的個性,並激發他們的“天才心”,這是最精彩的成功最佳化方案。

孩子,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常因被溺愛而變得越來越嬌氣和脆弱。現在的年輕的父母親,往往不忍心讓孩子受一點小挫折,不願意改變他們身上的不良習性,總之,不善於及時解決孩子身上存在的大小問題,這就是教育誤區。要做成功的家長,必須注意:對孩子的發展。切忌偏頗,就是說。不能只注重一點而不及其餘。要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教育,讓他從小就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高智商孩子的故事》

封面封面

簡介:《高智商孩子的故事》主要內容包括:在日本獲獎、漢字全息碼、怪孩子、國際領獎台上、最小的專利申請人、天才小畫家、從小愛科學、問不倒的兒童、5歲上“武大、超級“活電腦、飛車走壁、世界級天才、“神童”棋手等。

文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決心教育好孩子。愛人懷孕後,他就讀了許多兒童教育和心理學的書。劉廷美是國小教師,他的愛人在一所中學教書。他們對曉斌的培養從胎教開始,主要是增加母體的活動量,多看書,多解題。這樣,母體內嬰兒的發育自然會得到較好的影響。曉斌出世3個月後,儘管醫生反對,劉老師還有限制他的睡眠時間,讓他的感覺器官經常處於活動之中,不斷接受新的信息。劉廷美在搖籃上面掛起了一排自畫的彩色圖片,打開窗戶,讓風吹動圖片,吸引曉斌看。圖片經常換。除了顏色的刺激外,還不斷地給他不同聲音,不同味覺的刺激。暑假裡,劉廷關抱著半歲的兒子來到屋前的山芋地里,“這是山芋,這是葉子”,不停地給他嘮叨,還專門燒了山芋讓曉斌嘗。好長一段時間裡,劉老師就這樣“對牛彈琴”。這種做法,使曉斌產生了條件反射,當他10個月時,見到山芋就脫口說出了“山芋”。這自然不是因為沒有喝過迷魂湯,而是“對牛彈琴”產生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