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舉[歷史學研究者]

目錄

1人物簡介
2主要作品
2.1基本信息
2.2內容簡介

高尚舉 - 人物簡介

高尚舉,男,山東成武人,1957年生,菏澤醫專社科部主任、教授。2003年入選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致力於清史研究,尤重清末“刺馬案”研究。多次承擔省科研項目。1992年馬新貽研究課題經山東省教委批准立項,馬新貽研究第一次進入史學研究領域,2001年第一個出版了刺馬案專著。為破解這一歷史疑案,查閱海峽兩岸有關歷史檔案,走訪當事人的後人,進行社會調研,拔涉數省市,行程近萬里,歷時十數年。其語言精練、治學嚴謹、觀點公正,收集資料系統齊全均得到史學界認可。出版著作18部,發表論文20餘篇,主要著作有《刺馬案探隱》、《刺馬案探秘》、《刺馬案傳奇》、《馬新貽文案集錄》、《論馬新貽撫浙》、《中國革命史》、《論光復之初台灣行省的建立》、《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等。

高尚舉 - 主要作品

《刺馬案探隱》

基本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刺馬案探隱/高尚舉著.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4

ISBN:7-5013-1767-4

條形碼:9787850131767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1)第05015號

包裝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32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1870年8月23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督署重地猝然被刺身亡,震驚朝野。
同治帝把它比作“武元衡盜起身旁”。
慈禧太后驚奇地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說:“此事甚奇。”
李鴻章對曾國藩若有所思地說:“谷山近事奇絕,亦向來所無。”
由於案犯張汶詳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其詞,此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結案,於是各種傳聞蜂起,不經之語飛短流長,使此案更加撲朔迷離,後人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或“晚清第一大奇案”。
近幾十年來,張汶詳刺馬案越炒越熱,越傳越奇。它迎合人們獵奇的心理,適應玩家的口味,許多文化人看中了這一賣點,於是,小說、電影、電視紛至沓來。台灣史學家王家儉說:“愈是情節離奇,也就愈與事實不符。”
那么,馬新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刺馬案的真正內幕又是什麼呢?高尚舉教授認真查閱海峽兩岸有關歷史檔案,走訪當事人的後人,進行社會調研,拔涉數省市,行程近萬里,歷時十數年。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解讀馬新貽的一生和刺馬案的全過程,探其幽深,索其隱微。

目錄:

引言
第一章少年科第
一從將軍府第到耕讀世家
二他日令眾人仰面觀
三苦志科學,留心有用之學
第二章坎坷仕途
一初涉仕途
二治理建平
三皖省第一循吏
四沉浮廬州府
第三章擢任巡撫
一吳楚風雲
二因革起廢
三治民先治吏
四兵事各專其責
第四章恢復經濟
一減賦稅,除陋規,以紓民困
二修築海塘,利國利民
三欲恢復元氣,首重農功
四體恤寒儒,振興文教
第五章總督兩江
一走進封疆大吏的最高殿堂
二為政求賢,調整人事
三安民養民為政要
四平反冤獄,表彰忠貞
五訓練精兵,密籌防務
第六章江寧被刺
一總督被刺
二魁玉擔綱初審
三張之萬馳赴江寧會審
四曾國藩難蒞兩江
五鄭敦謹星夜使江寧複審
六終覺疑案之未明
附錄
刺馬案密檔
馬新貽家族簡表
參考書目
後記

《馬新貽文案集錄》

基本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馬新貽文案集錄/高尚舉著.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4
ISBN:7-81056-537-0

條形碼:9787810565370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1)第24067號
包裝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精裝
開本:1/32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100多年來,對於馬新貽被刺疑案眾說蜚雲,莫衷一是。概說馬新貽霸占了他把兄弟的妻子,另一個把兄弟張汶詳看不過,用煨了藥的匕首把他刺死了。也有的說他的頭被張汶詳摘去了,棺材裡裝的是金頭。這傳說連日本人都信以為真,日本侵略中國時,日本兵真的掘了他的墓。當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隨者年齡和知識識的增長,我開始對這故事產生懷疑。找來有關資料一看,有些書甚至把馬新貽的諡號也搞錯了,如《清史稿》把“端敏”寫成“端愍”。這引起了我對此案的研究興趣。尋訪當事人的後人,查閱歷史檔案,收集資料,時歷十幾年。其實我編寫《馬新貽文案集錄》,只不過是拋磚引玉,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史學工作者研究刺馬案,從而揭開它的真正謎底。
本書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馬新貽奏議”九卷。
第二部分:“刺馬榮案密檔”,包括有關刺馬案的上諭、奏章和張汶詳等供詞。
第三部分:“馬端敏公年譜”,根據光緒三年家刊本校點。此譜系馬新貽胞弟馬新祐同冶十三年編寫,其嗣子馬毓楨光緒三年付梓,同年武林任有容齋刊刻。據李士濤編《中日曆代名人年譜目錄》、楊殿詢編《中國歷代年譜總錄》等稱,《馬端敏公年譜》系“馬新銘、馬新祐合編”。我考證數年,始終沒有找到馬新銘參加編寫的證據。據馬新殆五世孫馬鴻文先生說,印刷《馬瑞敏公年譜》的木版,一直保存到1956年左右方毀,其間並無再版。而且我案頭有
一本原版本,署名“弟新祐編次”,未見“馬新銘”三字,亦不知馬新銘是何許人也。
關於張汶詳名稱的寫法,張相文在《張文祥傳》中寫作“張文祥”,《曾國藩全集》中寫作“張汶祥”,張汶詳等《供招冊》中寫作“張汶詳”,為尊重原資料的客觀性,本書仍寫作“張汶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