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舉[歷史學教授]

目錄

1人物簡介
2主要作品
2.1基本信息
2.2內容簡介

3附圖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部分史料

高尚舉 - 人物簡介

高尚舉,山東成武人,1957年生,菏澤醫專社科部主任、教授。2003年入選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致力於清史研究,尤重清末“刺馬案”研究。多次承擔省科研項目。1992年馬新貽研究課題經山東省教委批准立項,2001年出版了刺馬案專著。為破解這一歷史疑案,查閱海峽兩岸有關歷史檔案,走訪當事人的後人,進行社會調研,拔涉數省市,行程近萬里,歷時十數年。其治學嚴謹、觀點公正、收集資料系統齊全均得到史學界認可。出版著作18部,發表論文20餘篇,主要著作有《刺馬案探隱》、《刺馬案探秘》、《刺馬案傳奇》、《馬新貽文案集錄》、《論馬新貽撫浙》、《中國革命史》、《論光復之初台灣行省的建立》、《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等。【1】

高尚舉 - 主要作品

《刺馬案探隱》

刺馬案探隱刺馬案探隱

基本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刺馬案探隱/高尚舉著.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4

ISBN:7-5013-1767-4

條形碼:9787850131767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1)第05015號

包裝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32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歷任建平、合肥等縣知縣、廬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督署重地被刺,第二日不治身亡,一時震驚朝野。
同治帝把它比作“武元衡盜起身旁”。慈禧太后驚奇地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說:“此事甚奇。”
由於案犯張汶詳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其詞,此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結案,於是各種傳聞蜂起,不經之語飛短流長,使此案更加撲朔迷離,後人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或“晚清第一大奇案”。
近幾十年來,張汶詳刺馬案越炒越熱,越傳越奇。它迎合人們獵奇的心理,適應玩家的口味,許多文化人看中了這一賣點,於是,小說、電影、電視紛至沓來。台灣史學家王家儉說:“愈是情節離奇,也就愈與事實不符。”
那么,馬新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刺馬案的真正內幕又是什麼呢?高尚舉教授認真查閱海峽兩岸有關歷史檔案,走訪當事人的後人,進行社會調研,拔涉數省市,行程近萬里,歷時十數年。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解讀馬新貽的一生和刺馬案的全過程,探其幽深,索其隱微,試圖給世人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2】

《馬新貽文案集錄》

馬新貽文案集錄馬新貽文案集錄

基本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馬新貽文案集錄/高尚舉著.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4
ISBN:7-81056-537-0

條形碼:9787810565370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1)第24067號
包裝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精裝
開本:1/32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歷任建平、合肥等縣知縣、廬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1870年8月22日在督署重地被刺,第二日不治身亡。
100多年來,對於馬新貽被刺疑案眾說蜚雲,莫衷一是,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馬新貽通“回匪”,張汶詳為之不平,決意刺殺馬新貽。
(2)馬新貽因審理江蘇巡撫之子丁惠衡致死人命一案,造成“督撫不和”,招致殺身之禍。
(3)馬新貽力剿海盜,張汶詳為友出頭,刺殺馬新貽。
(4)由於政治原因,馬新貽被湘軍集團設謀而殺。
(5)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汶詳為友復仇,刺殺馬新貽。此說構織了一個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情殺故事,塑造了一個義薄雲天,俠義肝膽,為友復仇的張汶詳。它迎含人們獵奇的心理,適合玩家的口味,詐多文藝人正是看中了這一賣點。1973年,台灣邵氏影視公司把它搬上銀幕,到了八九十年代,馬新貽“漁色負友”之說越炒越熱,小說、電影、電視紛至沓未,儘管有人反對,但已是欲禁不能,“幾於鐵案不可移矣”。
高尚舉教授是個嚴謹的史學工作者,對疑竇叢生的刺馬案,不是霧裡看花,而是求真釋疑;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刨裉問底。十數年來,他走訪有關當事人的後人,查閱歷史檔案,收集、整理、研究資料,並把這些資料如實地奉獻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評判馬新貽。
本書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馬新貽奏議”九卷,其中“馬新貽遺折”和後幾卷的一些奏摺是第一次發表。
第二部分:“刺馬案密檔”,包括有關刺馬案的上諭、奏章和張汶詳等供詞。這一部分史料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發表,而且許多史料亦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第三部分:“馬端敏公年譜”,根據光緒三年原本家刊本校點。此譜系馬新貽胞弟馬新祐同冶十三年編寫,其嗣子馬毓楨光緒三年付梓,同年武林任有容齋刊刻。
關於張汶詳名字的寫法,張相文在《張文祥傳》中寫作“張文祥”,《曾國藩全集》中寫作“張汶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軍機檔中張汶詳等的供詞落款寫作“張汶詳”,為尊重原資料,本書仍寫作“張汶詳”。【3】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史料【4】

魁玉等奏摺魁玉等奏摺
咨呈咨呈
張汶詳供詞張汶詳供詞
馬新貽遺折馬新貽遺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