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驪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簡介

高句驪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為古朝鮮的國名。它是我國東北史上的一個重要民族,最早出現於我國東北地區,以後部分南遷朝鮮半島加入今朝鮮族中,部分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加入中國各民族中。高句驪政權存在705年。高句驪族在朱蒙建高句驪國前,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分布於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至吉林省集安縣一帶,高句驪國的建立,標誌著高句驪族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同時也是高句驪共同體興起的開端。以後,隨著高句驪自的強盛和破滅,高句驪共同體也隨之壯大發展和解體。

傳說

高句驪國建於西漢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其中還有一個傳說,傳說高句驪始祖朱蒙(鄒牟)本來出自夫余族,是夫余王金蛙在長白山南所得一個女子名叫柳花(河神的女兒),因感日照有孕卵生。金蛙見柳花生一卵,棄之豬、狗,皆不食;又棄之路,牛、馬避而走;再棄之野,鳥用翅膀蓋住。金蛙欲剖之,終不能破,只好歸還柳花;柳花以物裹之置暖處,不久一個男嬰破殼而出。此男嬰長到7歲時,自作弓矢,百發百中,所以叫他朱蒙(夫余語,“善射”的意思)。金蛙長子帶素要父親殺了他,金蛙沒有答應,讓朱蒙養馬。後來帶素與大臣們又要合夥殺朱蒙,柳花知道這個訊息後讓朱蒙逃走,他便與烏引、烏違等3人向東南逃去,途中遇大水擋道,而後面夫餘人緊追不捨,朱蒙對著水說:“我是皇天之子,河伯的外孫,今日遇難,追兵將至,怎么才能過河呢?”突然間水中魚龜一起浮起來,變成了一座橋,朱蒙等人這才脫險。朱蒙等人到了普述水,又遇到3個人,這三人其中一人穿著麻衣,一人穿著納衣、一人穿著藻衣。他們一同到了卒本川,並且在沸流谷忽本西城附近山上蓋草房生活,稱紇升骨城(在今遼寧省桓仁縣東北30里的五女山上)。隨後建國稱王,襲用高句驪族稱作國號,以高為姓。高句驪國的建立,是高句驪族社會發展的結果。通過這個傳說我們可以看到高句驪族與夫余族的源流關係及其受夏商周文化的影響。
朱蒙建立高句驪國後,為了發展壯大,對鄰近同族系各部兼併並且向外擴張。建國初期,朱蒙親自到沸流國(在今富爾江流域)以相射校藝顯示實力,迫使沸流國王松讓次年投降。公元前32年(朱蒙六年),朱蒙又發兵進攻大白山東南荇人國(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奪其地為“城邑”。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占了北沃沮(在今圖們江流域)。朱蒙死後,後繼者皆世代相承地把向境外擴展作為基本國策。瑠璃王(朱蒙的兒子,名類利,一作如栗或閻達)時,因先受夫余、鮮卑攻擊,將王城由紅升骨城遷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城東),後又受王莽欺凌,向外擴張暫時為之收斂。到後期,又開始發兵侵梁貊(約在今太子河上游)。莫來(即大武神王)為王以後,為了反抗夫余族的壓迫,於公元22年親率兵攻打夫余,並且將夫余王帶素殺死,將前來投降的萬餘名夫餘人安置在椽那部。接著,公元26年又吞併了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王,收其地為郡縣。鄰近的句茶國王聞蓋馬國王被殺“舉國來降”。
瑠璃王在位後期,曾一度攻取漢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市)而有之。公元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隔兩年伐東沃沮(亦稱南沃沮,在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後又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余稱臣納貢。
為了占有人煙稠密、物產富庶的遼東地區,宮整頓內部,加強集權;對被征服部落和民族,順者撫之,逆者討之。高句驪對遼東地區的擴張,先後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慕容氏等多方面的打擊,有幾次幾瀕臨滅亡。向南的擴張也不順利,369年發兵2萬進攻百濟失敗損失慘重。而百濟於37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北上,並且圍困了平壤城,故國原王(名斯由,亦曰別)中箭身亡。
自宮以後至此約200年間,高句驪在發展中多次受挫。為了重振基業,丘夫(小獸林王)繼位後,將其主要精力用於內政:創導佛法,統一思想;再建學校,提高人民素質;頒布律令,嚴整法紀。經過10多年的精心治理,經濟得到了發展,軍事實力也增強了。384年伊連(故國壤王)為王,第二年又開始向外擴張。特別是談德(一名安,稱廣開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後,憑藉國富民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接連對新羅、百濟、夫余等鄰近民族和地區進行掠奪和吞併。413年巨連(亦單稱璉,即長壽王)即位,經過一段時間經營,使句驪國先後占領的土地得以鞏固,人口三倍於公元3世紀(三國)時期。鑒於先世向西發展多次受挫的教訓,而且當時北魏又日益強大,統一朝鮮半島成為高句驪主要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427年遷王城至平壤城(今平壤市)。此後,朝鮮半島三國(新羅、高句驪、百濟)的角逐,迄無休止,直至高句驪滅亡。
未遷都前的高句驪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遼河,南達漢江以北,東北有柵城(今吉林省渾春市)地,西北約以今第二松花江左岸一線為界。高句驪國直到破滅時,只是在東南、西北、西南稍有拓展。高句驪人除從軍的駐防於各地之外,主要聚居在以今吉林省集安縣為中心的鴨綠江流域和松花江上游的輝發河一帶。當時的高句驪內分五部:涓(一作消)奴部、桂婁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涓奴部,亦稱椽那部、西部、右部,即原沸流國王松讓所在部落,在今富爾江流域,故史稱高句驪初以此部為王,夫余王帶素被殺後萬餘名投奔高句領的夫餘人被置於此部;桂婁部,也叫內部、黃部,在今以遼寧省桓仁縣為中心的渾江和鴨綠江中游,系朱蒙等人歸附地之部落,故史稱涓奴部稍微弱,後桂婁部代之為王;絕奴部,也叫提那部,為五部中的北部、後部,在今哈達嶺以東的輝發河流域,世與王族聯姻;順奴部,也叫東部、左部,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是由最先被征服的荇人國居民改組而成的;灌奴部,也叫貫那部、南部、前部,由蓋馬和句茶國居民改組而成。五部之外的沃沮等被征服部族,公元3世紀後也被同化於高句驪族,多數仍居故地,只是在被征服時有部分被俘掠的遷居他地。
高句驪族是夫余之後第二個建立王國政權的古代民族。王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只在嫡長子“不肖”的情況下才由次子繼立,或實行兄終弟及制。高句驪職官有左輔、右輔、大主簿、國相、九使者、中畏大夫。由於立國後高句驪實行對外擴張,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具體兵數不詳,但從612年(隋大業八年)隋場帝征高句驪調集100餘萬軍隊未能取勝,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率大軍攻下白崖城後,高句驪引兵15萬(包括部分靺鞨兵)來援看高句驪後期的總兵數,至少在30萬以上。軍官有大模達(比衛將軍)、末客(比中郎將)等。作戰中的功勳卓著者,國王常賜給食邑。食邑中的居民,須納租賦,承擔搖役。一般居民,早期由各部首領統之,後期由州縣管理。“大家”和“下戶”是高句驪社會中的兩大對立階級,還有兩種地位最低下的人戶:一是“煙戶”,在對外戰爭中被掠奪來的,國王死後為守墓戶;二是奴婢,來源於被殺罪犯的家屬等。租稅按戶徵收,稅每歲每戶納布5匹,谷5石;“遊人”則三年一稅,l0人共交細布1匹。租分上中下三等,耕戶每年交谷1石,或7斗,或5斗。對叛變和謀逆者用刑最嚴,均縛之於柱,燕而斬之,並籍沒其家。臨陣脫逃、殺人行劫者,亦處斬。盜他人財物,以10倍(後為12倍)罰之。由於用刑嚴峻,社會內部很少犯罪有的現象。
高句驪族有漁獵、畜牧、農業、手工業等社會生產方式。其中農業占主要地位,不過,早期由於分布在今渾江流域一帶的山區,地少而瘠,所以收穫極薄,故高句驪人有節食習慣。公元3世紀時,農業中已存在僱傭勞動。漁獵業在社會生產中,已退居輔助地位,但由於農業收穫有限,獰獵仍是補充衣食之需和習“騎射”的一種一舉兩得的生產,故一直為高句頤人重視。畜牧業以養“便登山”的3尺馬聞名中原。傳說朱蒙即乘此種屬“果下馬”種的馬。手工業行業很多,有紡織、建築、冶煉、制陶、釀造、工藝美術等。其中建築業獨具風格,以善作山城,好修宮室為當時鄰近各民族所不及。冶煉的金銀,除用作冠飾外,是用作向中原王朝的貢物之一;鐵除了自用,也用於對外交換,室韋人所用“金鐵”率賴其供給。

習俗

文化習俗方面高句驪族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深受漢族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使用漢文。衣著平時穿布帛,節日衣錦繡,以金銀飾冠帶,有等級之分。隨山谷築住屋,除王宮、官府、佛寺以瓦為屋面,平民居室皆以草蓋頂。外出走路多急行。婚姻以男女相悅為前提,實行男先就女家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談成後,女家於屋後築小屋,名“婿屋”,男屆時暮至女家戶外,跪拜乞求與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允之。待生子長大後,男攜妻子而歸。無財禮之聘,男家只在成婚時送女家一些豬酒;若有受財物者,以為賣婢,人共恥之。史稱“其俗淫”,反映了高句輛社會內部還有群婚制遺風。人死,擯三年擇日而葬。葬時,早期將死者生前金銀財物隨之入葬,後則置於墓側,由“會葬”者爭取而去。對死者,只在死時哭泣,葬時則鼓舞作樂以送之。俗以十月祭天,“國中大會”,名曰“東協”,人皆衣錦銹。俗敬鬼神,372年前秦遣使送其佛像經文後,遂流行崇佛。後來也信道教。高句驪族人性“凶急,喜寇鈔”;愛潔淨,好歌舞。當夜暮降臨,“邑落”男女不分貴賤,群聚歌戲。樂有五弦琴、箏、橫吹、蕭、鼓等。發掘的墓葬表明,壁畫藝術相當發達,並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歷史

高句驪人在建國前,已是漢王朝版圖內的居民。公元前l08年(西漢元封三年),漢武帝破衛氏朝鮮後.次年設玄菟郡,以其地置高句驪縣(縣治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老城附近)。高句領國建立後,與漢廷建立了“藩屬”關係,成為漢的侯國,負有從征義務。西漢末,王莽伐匈奴,調高句騎兵隨征,先是其人不欲行,後亡奔為寇,王莽為此斬高句驪侯騶 ,又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作為懲罰。王莽的倒行逆施,激起高句驪人反叛。東漢建立後,東北各族紛紛歸附,高句驪王於公元32年(建武八年)遣使朝貢,光武帝恢復其原有稱號。後來,高句驪對東漢時叛時服。由於高句驪歷世為王者奉行擴展領地、掠奪人口財物的方針,一旦有機可乘,即“寇鈔”遼東郡、樂浪郡,或出兵玄菟郡;當遭到漢軍的沉重打擊後,又一次次“乞屬玄菟郡”。漢末公孫度稱雄遼東,高句驪遣使通好,還曾派兵助度討“富山賊”。
三國時,高句驪轉臣曹魏,同時又暗通東吳。公元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驪和親,從此專臣於曹魏,並在236年斬東吳使臣胡衛,傳其首於曹魏幽州。238年曹魏討公孫淵,東川王遣主簿、大加將兵助討。公孫氏政權垮台後,東川王欲取代公孫氏稱霸遼東,幾次派兵襲取遼東郡西安平縣等地,招致曹魏於正始中(240一249)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征討,破其王城,東川王單將妻子東逃。
降至晉,鮮卑慕容氏順起,向東發展,而受毌丘儉打擊後的高句驪時已恢復元氣,於是雙方對遼東地區展開激烈爭奪。慕容皝建前燕後,向高句驪展開進攻,339年前燕兵至新城(今遼寧省撫順市北高爾山山城),故國原王被迫“乞盟”,次年派“世子”朝燕。總之,這一時期,高句驪勝則盡情掠取,敗則乞盟。鑒於此,慕容皝為解除向中原發展的後顧之憂,於342年遣1.5萬兵出北道,親統4萬大軍出南道,直攻其王城丸都(在今吉林省集安縣西通溝)。高句驪由於對慕容皝的軍事部署估計錯誤,丸都被攻破。慕容皝破丸都後,因北道兵“皆敗沒”,不敢追釗,便囚其母,發釗父美川王屍,掠其府庫累世所積財寶,虜男女5萬餘口,毀丸都城而還。釗被迫於次年遣弟入燕稱臣納貢,皝才還美川王屍,仍留其母為質。355年,釗接受燕封官爵,才迎還其母。前燕被前秦破後,高句驪南向與百濟爭奪,親善前秦,由是雙方來往密切,佛教即於是時由前秦傳入高句驪。
413年巨連即位後,當年遣長史入東晉奉表獻赭白馬,受封為樂浪郡公。425年,又遣使至後魏朝貢,遷都平壤後,直到公元7世紀前期,高句驪諸王均與中原王朝保持臣屬關係。由於高句驪遷都平壤後,對新羅、百濟的進攻越來越頻繁,新羅、百濟為了生存,總是在危急時請求中原王朝援助;而中原的形勢是,6世紀末、7世紀初,隋唐王朝先後統一了全國大部分疆土,對肆意擴張,不聽勸解,進而向遼西拓地的高句驪,曾多次傾全國之師進行征討,高句驪國終於在668年被唐與新羅聯軍所破滅。
高句驪國亡後,高句驪族隨之解體。關於高句驪民族的流向,傳統的看法都認為是今朝鮮族。但近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關於高句驪民族的去向,可分為四份:即入中原、入突厥、入靺鞨、入新羅。其中加入靺鞨者,指的是加入渤海。高句驪人在渤海民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渤海滅亡後,融入渤海的高句驪人,被遼、金西遷,先到了東蒙遼東,後到山東,最後大多都融入到漢族。而流入新羅的高句驪人和原來居住在大同江流域的高句驪人。以後大都融入到新羅族中,成為今天朝鮮族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