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臨海集箋注

駱臨海集箋注

關注和禮遇,出現了明代胡應麟的《補唐書駱侍御傳》、吳之器的《駱丞列傳》等,尤以清代陳熙晉的《駱臨海集箋注》流布最廣、影響最大,但是相較於其他唐代詩人的研究性著作的數量和種類,《駱臨海集箋注》所受到的關注不多,相關研究很少。 論文試圖從訓沽學角度對《駱臨海集箋注》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討論,以歸納總結出陳熙晉注釋上的特色和不足,全篇分緒論、止文和總結三部分: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駱臨海集箋注》一書的研究意義、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作者陳熙晉的生平概況以及《駱臨海集箋注》一書的簡要說明。 正文部分著重於從訓詁學角度對《駱臨海集箋注》一書的注釋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 (唐)駱賓王 / (清)陳熙晉箋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1985年

頁數:438

定價:23

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統一書號:10186-535

作者介紹

駱臨海集箋注 駱臨海集箋注

駱賓王(約627—約684)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摘要

駱臨海集箋注 駱臨海集箋注

駱賓王是歷史上曾受貶抑和輕視的一個人物,其詩文在明清兩代開始頗受

陳熙晉注釋資料豐富,內容全面,主要包括文字校勘、詞義解釋(包括注音、用字情況說明)、詩句解說、語法修辭現象說明、詩歌藝術品評以及注釋思想等方面:

一、文字校勘:《箋注》一書在校勘方面輯錄完備、修補疏漏、校訂訛誤、大量存錄異文,使明清以來流傳的各本駱賓王集有了一個完善的定本,最大程度上呈現了駱詩的原貌。

二、詞義解釋:充分借鑑前人的注釋成果及工具書,結合具體語境,靈活解釋詞義。此外,利用直音法及聲調定音法給一些詞語注音,尤其注重給多音多義詞、地名等注音。

三、詩句解說:主要採用提供背景、結合生平來解句的方法,兼有翻譯法;往往引用與詩句意境相符、意思相近的詩文來解說詩句,往往達到神似的效果。

四、語法修辭現象說明:分析說明駱詩中各類語法類修辭現象,以便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五、藝術品評:指點讀者駱賓王詩句的寫法,引導讀者欣賞詩句,同時側重於對駱賓王歷史評價的翻案,對其人格大加頌揚。

六、注釋思想:注釋中貫串著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兩種思想,站在時代生平和作者心理兩個角度,解釋多恰切中肯。

總結部分從整體上歸納總結了陳熙晉在注釋上所取的成就,同時,站在今人的角度,客觀地指出了他注釋上存在的問題。

最後,論文指出《箋注》對今人注釋並研究駱賓王詩歌及其它詩文的巨大參考價值。

本書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之一,(清)陳熙晉箋注,1985年新1版第1次印刷。

目錄

摘要3-4

Abstract4-8

第1章緒論8-12

1.1 選題意義和研究狀況8-9

1.1.1 選題意義8-9

1.1.2 研究現狀9

1.2 陳熙晉及其《箋注》9-12

第2章《箋注》注釋內容(上)12-48

2.1 校勘12-22

2.1.1 校勘內容12-19

2.1.2 《箋注》校勘的成就19-21

2.1.3 《箋注》校勘的不足21-22

2.2 注音22-26

2.2.1 注音類型22-26

2.3 說明用字情況26-29

2.3.1 分析原詩中的用字26-27

2.3.2 說明出處中用字與原詩用字的關係27-29

2.4 釋詞29-44

2.4.1 釋詞方式30-38

2.4.2 釋詞內容38-42

2.4.3 釋詞特色42-44

2.5 解句44-48

2.5.1 解句的方式44-46

2.5.2 解句的內容46-48第3章《箋注》注釋內容(下)48-64

3.1 解釋語法現象48-49

3.1.1 說明詞類活用48

3.1.2 說明構詞法和句法48-49

3.2 說明修辭手法49-563.2.1 指出用典49-53

3.2.2 指出代語53-54

3.2.4 指明借代54

3.2.5 指出雙關54-55

3.2.6 指出比喻55-56

3.3 藝術賞析56-59

3.3.1 指明謀篇布局的章法56-57

3.3.2 指出寫作手法57-58

3.3.3 指導讀者欣賞58

3.3.4 對詩人人格的品評58-59

3.4 注釋思想59-64

3.4.1 知人論世60-61

3.4.2 以意逆志61-64

第4章《箋注》注釋上的成就與不足64-76

4.1 《箋注》注釋上的成就64-68

4.1.1 搜羅各家之注,兼容並包64

4.1.2 索引意識64-65

4.1.3 精簡意識——對所徵引原文適度縮寫和省略65-66

4.1.4 排比歸納意識66

4.1.5 訂疑糾謬66-68

4.2 《箋注》注釋上存在的不足68-76

4.2.1 引文方面68-69

4.2.2 失注69-70

4.2.3 只引出處,不加註解70

4.2.4 僅指出所出篇章名稱而已70

4.2.5 只注基本義,未揭示出使用義和特殊義70-71

4.2.6 注釋失誤或不當71-72

4.2.7 考據過多,節外生枝72-74

4.2.8 體例不統一74

4.2.9 徵引繁瑣74-75

4.2.10 過於推崇《文選》李善注,而輕視五臣注75-76

結語76-78

參考文獻78-82

致謝82-84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84-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