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軒

馮永軒

自幼半耕半讀,就墊8年。後在河南省立第三師範學習。1923年入武昌師範大學,得名師黃侃指導,為馮永軒奠定了古文字學的紮實根基。1924年,入國立清華研究院第一期,與王力,高亨,劉盼遂、方壯猷等同期同學,專攻歷史考據學。梁啓超的史論,政論,王國維“文獻與地下發掘互證”的精密考據學,陳寅恪的中古文化及其民族史研究方法論對他的影響頗深。在名師的指點下完成的畢業論文《匈奴史},是本世紀較早的匈奴史研究專論,獲得佳譽。

基本信息

【姓名】:馮永軒
【性別】:男
【民族】:漢
【籍貫】:湖北紅安
【出生年】:1897――1979
【來源】:《湖北省社會科學界名人》
【簡介】:1926年~_1927年國共合作時期,馮永軒在武漢中學和國共合作的黨義研究所任教。與同鄉,好友董必武共事,常一起暢論中國與世界前途,交誼甚厚。常以教師身份啟迪和資助當時黨義研究所的進步青年參加革命,與進步人士結下不解之緣。大革命失敗後,離開武漢,以教書為業,輾轉各地。
1935年,馮永軒來到當時還實行聯俄、聯共政策的軍閥盛世才所統治的新疆,決意實地考察西北,研究西北史地,以繼晚清進步學人留下的未竟事業。自鴉片戰爭以來,因民族危機深重,邊疆史地研究慰然成風,姚瑩、張穆,何秋濤等人向國人和學術界奉獻了一批成果。清人對邊疆史地的研究熱忱和方法,影響著民國以來的愛國知識分子,馮永軒便是其中之一。在迪化(今烏校校長。他的正直和無:弘品格以及進步思想,影響了大批學生。這些學生中的一部分,在建國後成為湖北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並與之始終保持親密的師生關係。而那些散在海外的學生,如今還常懷念起他們的導師和校長。此間,馮永軒對鄂東古民族史產生濃厚興趣。
1943年,馮永軒任安徽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1916年至¨…13年,受聘於西北大學,任歷史學教授。在西北大學期間,因發表進步言論,抨擊國民黨的腐敗,資助進步學生,遭受特務監視迫害。因無法立足,他返回南方,任湖南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前夕回武漢,執教於武昌實驗中學。後調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任教授。
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1 979年春因病逝世。但他的“學無倦,教不誨”的精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馮永軒生性耿直,治學嚴謹,博聞強記,・教學時每能對經傳及其諸家注釋背誦無遺,且有獨到見解,鞭辟入裡,深得學生敬佩。他專於古文字學,西北史地和楚史,精心收藏考證古文物。
由於他在典籍與實地考古兩方面均有深厚造詣,成為湖北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經常諮詢的專家。60年代初,他曾對江陵出土文物作出重要闡釋。晚年在病榻還為北京大學赴鄂考古隊釋疑解難。所著《楚世家會注補正》,糾正了日本學者龍川的《史記楚世家會注》的若干錯誤,並旁徵博引,補充大量材料。《說楚都》一文對楚都地望進行了嚴密而科學的考釋,其楚史研究成果引人校校長。他的正直和無私品格以及進步思想,影響了大批學生。這些學生中的一部分,在建國後成為湖北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並與之始終保持親密的師生關係。而那些散在海外的學生,如今還常懷念起他們的導師和校長。此間,馮永軒對鄂東古民族史產生濃厚興趣。
1943年,馮永軒任安徽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1916年至¨…13年,受聘於西北大學,任歷史學教授。在西北大學期間,因發表進步言論,抨擊國民黨的腐敗,資助進步學生,遭受特務監視迫害。因無法立足,他返回南方,任湖南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前夕回武漢,執教於武昌實驗中學。後調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任教授。
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1 979年春因病逝世。但他的“學無倦,教不誨”的精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馮永軒生性耿直,治學嚴謹,博聞強記,・教學時每能對經傳及其諸家注釋背誦無遺,且有獨到見解,鞭辟入裡,深得學生敬佩。他專於古文字學,西北史地和楚史,精心收藏考證古文物。
由於他在典籍與實地考古兩方面均有深厚造詣,成為湖北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經常諮詢的專家。60年代初,他曾對江陵出土文物作出重要闡釋。晚年在病榻還為北京大學赴鄂考古隊釋疑解難。所著《楚世家會注補正》,糾正了日本學者龍川的《史記楚世家會注》的若干錯誤,並旁徵博引,補充大量材料。《說楚都》一文對楚都地望進行了嚴密而科學的考釋,其楚史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是楚文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其論著多為今人借重。他苦‘心經營多年的《楚史》文稿數十萬言,十年動亂中散失,甚為可惜。・
馮永軒對鄂東古民族史有獨到而深入的研究,其經實地考查而寫成的《論五水蠻》長文,論析縝密周詳,是湖北古民族史研究的較早專論。所著《西北史地論叢》,運用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研究甘肅、新疆史地和民族史,創見頗多。此外,還有《特勒非誤辨》等多篇論文遺世。
馮永軒家教頗嚴,以正直、勤奮、愛國、氣節為教子之圭旨,其五子均在各自的學術和工作領域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