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石

馮友石

馮友石,字幼石,後改為友石。陝西長安人。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政協西安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求學與革命的青年時代

馮友石作品 馮友石作品

1905年考入陝西第一師範學堂(優級班),各科成績優異,尤喜美術繪畫,得日籍美術教習松呂正登、足立喜六等器重,特為指導素描、油畫和水彩畫,得西洋畫之法理。

1910年畢業,即與友人馬開臣參加反清活動。

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

1912年共和告成,在陝西省都督府機要室任秘書。

1914年袁世凱調張鳳翽入京,派其親信陸建章督陝,馮離開軍政府傾畢生精力從事教育。

馮博學多能,長於隸書、詩文,亦精金石篆刻,尤擅繪山水、人物、花草蟲鳥,但他並不專事創作,長期在西北大學、西安師範、西安女師、西安一中、西安三中等校任教。他的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由簡到繁,注意繪畫和其他學科結合。他教色彩學和化學結合,教透視學和幾何結合,善於把美術和社會生活結合,使學生感到樂趣。

1919年與友人康伯佛、李友鶴、景志伊等發起創刊《歷史畫報》,雖然出版時間不到兩年,但其宗旨是以繪畫形式宣傳歷代英雄人物、弘揚愛國主義,因而受到人們的歡迎。

相得益彰的人格與才華

他在繪畫方面中西皆能。1928年5月,陝西舉辦中西畫大賽,他榮獲西畫第一名,又和宋伯魯並列為國畫第一名。20世紀30年代,他與人物名畫家李友鶴、山水名畫家董輔臣被譽為“長安三絕”。

他對美術史有較深研究,認為中國畫唐代為創造時期,宋代為黃金時期,明清為摹仿時期,應取法於唐。

曹冷泉在《陝西近代人物小志》一書中,說他“遠師大小李將軍,筆探自然奇妙文,邀我苦吟詩百首,紛紛揮灑作煙雲”。

他提倡學生學習民族繪畫,但反對泥古,反對陳陳相因,鼓勵學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新的創造。

他善於把西洋畫法融匯於中國畫中,認為西洋畫只能為我所用,不能全盤照搬。他畫國畫時吸收西畫的一些科學方法,畫油畫、水彩畫和素描時,又把中國畫的用筆用線,以及樹石點染等運用其中,從而以標格殊形之狀,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美學思想。

從1941年起,馮在長安縣省立興國中學任教。

為了鼓勵同仁和學生以畫筆作刀槍,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他創辦了興中美術研究會,組織師生創作,在校內外舉辦畫展。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中國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面對國事日非,他每題畫時都署明“作於西陽晚坡”。

當時,馮的學生、著名共產黨人李敷仁境況十分危險。他得知此情,即為李畫了一幅山水畫,題曰“山雨欲來”,以滿紙風雨瀟瀟迷茫之景,送給李,暗示自己的門生要時時提防注意。

他還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望,保護了一批進步學生。

馮在教書繪畫之餘還研習醫術,曾對張仲景的《傷寒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深研精讀。通過學習這些中醫典籍,他把四季氣候變化、花卉草木生長和人生感受貫通於繪畫之中,提出許多理論和見解;而且把教書育人和為人治病結合起來,從精神到肉體解除人們的痛苦。

他執教興國中學和西安美術學院時,常為村人治病卻不受饋贈。

他品格高潔,對於權貴者惜墨如金,不為之作畫;對農民、學生求畫者,則當即予之。

他主張“繪畫來自於人民,應還之於人民”,痛恨把藝術品當做達官貴人的玩物。

1939年,西京金石書畫會成立,因會長是陝西省民政廳的一個官僚,他拒不加入,說:“吾不以低眉事權貴。”

發揮餘熱堅持創作的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任教於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西北人民藝術學院、西北藝專。

他參與了西安美院的籌建,在創建該院國畫系的過程中,更傾注了大量心血。美院建成後,他擔任教授,院教育工會主席,國畫系和師範系主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美術專業人才。

他從事教育工作半個世紀,授課之外,創作了大量優秀繪畫作品。

1955年他66歲壽辰時,西安美術學院為他舉辦了個人美展。他的畫曾贈送給蘇聯美術展覽館,還代表美院給來華訪問的日本、捷克、波蘭、民主德國等國家藝術代表團贈送過中國畫。

1965年8月26日於西安逝世。

成就及榮譽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政協西安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

學術成果及簡歷被列入《中國現代美術名家鑒》(日本出版)、《中國美術家年鑑》《中國當代畫家大全辭典》《中國現代美術家大辭典》等。

個人作品

馮友石作品 馮友石作品

解放前就有油畫《灞橋》《大雁塔》及大量中國畫問世,還編著了《論畫》一書。

新中國成立後,他編著有《水墨畫》《透視學》《用器畫》 等講義和教材;參加了集體創作反映反霸斗 爭的《秦頌丞》連環畫;1954年國慶創作了《松柏永茂,壽比南山》;還創作了《智取華山》《祖國萬年》《獻給蘇聯十月革命七十周年》《樊川圖》《寶成路》等。

社會評價

20世紀30年代,他與人物名畫家李友鶴、山水名畫家董輔臣被譽為“長安三絕”。

他從事教育工作半個世紀,授課之外,創作了大量優秀繪畫作品。

他品格高潔,對於權貴者惜墨如金,不為之作畫;對農民、學生求畫者,則當即予之。他主張“繪畫來自於人民,應還之於人民”,痛恨把藝術品當做達官貴人的玩物。

他的作品清新明快,意象雄偉,常留不盡之意於畫(言)外,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西北美展,很受好評。

學術成果及簡歷被列入《中國現代美術名家鑒》(日本出版)、《中國美術家年鑑》《中國當代畫家大全辭典》《中國現代美術家大辭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