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蓮細菌性軟腐病

馬蹄蓮細菌性軟腐病

馬蹄蓮細菌性軟腐病是一種叫軟腐歐文氏菌入侵馬蹄蓮而導致的病害。這種病會使馬蹄蓮全株各部位組織都能受害形成軟腐,田間採花、昆蟲和貯藏期造成的傷口是病菌的主要侵入位點,受害塊根的外表可能完整,但內部已經腐爛分解成不透明或奶油色的混濁粘稠狀液體。

症狀

馬蹄蓮全株各部位組織都能受害形成軟腐,最初在受害部位出現水浸狀的壞死,病部很快擴大,病組織開始軟化、變色、凹陷或起皮,病斑邊緣初有明顯界限,隨著病勢的發展界限逐漸模糊不清,然後軟腐。葉片被害時,出現水浸狀不規則病斑,並向四周擴大,導致葉片腐爛。地上部莖和葉片腐爛可造成植株倒伏;當地下塊根受害時,葉片出現系統性黃化,隨著病情的發展整株死亡。受害塊根的外表可能完整,但內部已經腐爛分解成不透明或奶油色的混濁粘稠狀液體。馬蹄蓮得軟腐病時,如果沒有另一種腐生細菌侵入,沒有惡臭味。

病原

馬蹄蓮細菌性軟腐病的病原主要為軟腐歐文氏菌軟腐亞種[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1901)Bergeyetal.1923],革蘭氏陰性菌,菌體棍棒狀,大小為1.5~3.0μm×0.6~0.9μm,單生或鏈生,具2~6根周生鞭毛,無莢膜,兼性厭氣菌,生長溫度為2~37℃,最適為25℃,超過50℃病菌無法存活。

發生規律

種球帶菌作遠距離傳播,病菌可依賴寄主植物或病殘體在土壤中存活很長時間。該病屬於高溫高濕病害,排水不良的土壤不但不利於植株生長而且有利於病害的發生,乾燥炎熱氣候抑制病程發展,但頻繁的乾濕變化也有利於病害的發展。5~37℃植株均可發病,最適宜的發病溫度為22℃。高溫和多雨季節,即使病菌濃度較低也可造成馬蹄蓮軟腐病嚴重發生。病菌經傷口和自然孔口(如皮孔)侵入植株。除了種球帶菌為最初侵染源外,田間採花、昆蟲和貯藏期造成的傷口是病菌的主要侵入位點。病菌可通過濺雨、灌溉水、昆蟲、真菌病害和工具等傳播造成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馬蹄蓮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12~18℃(日/夜),不可超過25℃,土溫則需低於23℃。

(2)種植耐病品種,Pink,Opal和Domingue為較抗病品種,據報導開紅色花的品種最具抗性。選種健康種球和種苗。

(3)用鏈黴素200倍液或苯雙靈、福美雙、氫氧化銅液浸泡種球30min,陰乾後種植。對已發生腐爛的植株,應將塊莖從士中翻出,用利刀將腐爛部分切除,晾乾後,在50℃水中浸1小時或在1%的過乙酸溶液中浸15分鐘,而後另行栽植。

(4)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無雜草、pH5.6~6.6的土壤作床土。種植前可用溴甲烷、氯化苦和福馬林等化學藥劑進行土壤消毒。

(5)拔除病株和病球集中銷毀,以消滅再侵染源。

(6)該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幾年,故應和豆科、禾本科作物進行4年輪作,以降低田間病菌數量。最理想的為與水稻輪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