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俗稱“死秧病”,發病初期,病株莖蔓上的葉片自基部向前逐漸萎蔫,似缺水狀,中午更明顯,最初1、2日,早晚尚能恢復正常,數日後,植株萎蔫不再恢復,慢慢枯死,多數情況全株發病,也有的病株僅部分莖蔓發病,其餘莖蔓正常。發病植株莖蔓基部稍縊縮,病部縱裂,有淡紅色(琥珀色)膠狀液溢出,根部腐爛變色,縱切根頸,其維管束部分變褐色。

基本信息

發病特點

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

病菌主要以菌絲、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機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

過種子、肥料、土壤、澆水傳播。以堆肥、漚肥傳播為主要途徑。病害發生與溫、濕度關係密切。病菌生長溫度為5~35℃,土溫24~30℃為病菌萌發和生長適宜溫度。該病為土傳病害,發病程度取決於土壤中可侵染菌量。一般連茬種植,地下害蟲多,管理粗放,或土壤粘重,潮濕等病害發生嚴重。

​基本簡介

西瓜枯萎病病株西瓜枯萎病病株

西瓜枯萎病俗稱“死秧病”,發病初期,病株莖蔓上的葉片自基部向前逐漸萎蔫,似缺水狀,中午更明顯,最初1、2日,早晚尚能恢復正常,數日後,植株萎蔫不再恢復,慢慢枯死,多數情況全株發病,也有的病株僅部分莖蔓發病,其餘莖蔓正常。發病植株莖蔓基部稍縊縮,病部縱裂,有淡紅色(琥珀色)膠狀液溢出,根部腐爛變色,縱切根頸,其維管束部分變褐色。

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真菌,西瓜尖鐮孢菌侵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和未腐熟的帶菌肥料中越冬,在離開寄主的情況下,能存活5-6年,部分病菌可存活10年以上。西瓜枯萎病菌主要通過根部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間隙侵入,先在寄主管壁細胞間和細胞內生長,然後進入維管束,在導管內發育,病菌分泌果膠酶和纖維素酶,分解破壞細胞,使導管內積累果膠類物質,堵塞導管,影響水分運輸,引起植株萎蔫。該病主要靠含菌土壤傳播,重茬種植,土壤中病菌多,病株率可達70%左右,病殘體及病糞,種子亦可傳病。

西瓜枯萎病各個時期均可發生,以結果期發病最重。其病菌適宜溫度在25-30℃,土溫低於23℃,高於34℃,發病則輕,土壤含水量高,濕度大時發病重。

發病規律

病菌從根頂端附近的細胞間隙侵入,邊增殖邊到達中心柱產生毒素,堵塞導管,破壞根組織,阻礙水分通過。連續降雨後,天氣晴朗,氣溫迅速上升時,發病迅速。

主要症狀

西瓜枯萎病自幼苗至成株均可發病,以座瓜期和瓜膨大後期發病最重。

幼苗期症狀

幼苗受害,出苗前可造成爛種;出土後發病,子葉、真葉呈失水狀萎蔫,莖基部變褐收縮呈猝倒狀,拔出苗子可見根部黃褐色腐爛。

成株期症狀

成株期受害,初期病株下部葉片呈失水狀萎蔫,似水燙狀,莖蔓基部向上褪綠。最初萎蔫中午尤為明顯,但早晚可恢復,3-6d後整株葉片枯萎下垂,不能復原,後期病部呈棕褐色,發軟,常縱裂,有松脂狀膠狀物溢出,俗稱吐“紅水”。在潮濕條件下病株基部布滿白色至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剖視莖基部至根部,可見維管束變黃褐色。病根根系變暗褐色腐爛,極易拔起。嚴重時瓜秧枯死,但葉片不脫落。

發病條件

溫度高、濕度大是發生病害的原因之一。病菌在24-32℃和高濕條件下侵染力強,發病快;連陰2d以上、降雨量大及土粘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連作地塊均有此病發生。肥料配比不合理是引起發病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底肥不足,氮肥過量,磷、鉀肥不足,使用未腐熟好的帶病菌的有機肥,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的都可以導致西瓜枯萎病的發生。

因此,在施肥上一定要進行土壤化驗,採取配方施肥有利於植株正常生長發育,減少一些病害發生,達到高產、穩產。西瓜枯萎病發病輕重與輪作年限直接相關,輪作年限越短,發病越重;輪作年限越長,發病越輕。連作重茬地死株率高,往往造成改種或毀種。

侵染途徑

西瓜葉子枯萎西瓜葉子枯萎

西瓜枯萎病是由尖鐮孢菌西瓜專化型侵染引起的維管束系統病害。迄今為止,己發現西瓜枯萎病有3個生理小種,即生理小種0、生理小種1、生理小種2;與其他2個生理小種相比,生理小種2更具侵染性。生理小種1的抗性受單主效基因控制的顯性遺傳,而生理小種2的抗性是由隱性多基因控制,符合“加性——顯性”模型,以加性效應為主,感病對抗病表現為顯性。中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以生理小種1占主導。

西瓜枯萎病菌通過土壤、種子傳播,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10a以上,離開寄主的情況下也能存活5-6a。尖孢鐮刀菌以菌絲、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菌核在土壤或未腐熟的帶菌肥料、病殘株、種子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分布在0-25cm土層內,是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該菌侵染寄主根系的溫度為15-35℃,最適溫度為23-28℃。病菌通過胚根侵染髮芽的種子,通過植株根部自然傷口或從根毛頂端細胞間直接侵入,或通過線蟲等侵染傷口及其他機械損傷侵入,最終進入維管束,引起萎蔫。也可以從病蔓經由果梗侵入果實而發病,或從果皮傷口處侵入,引起瓜腐爛,可使皮層腐爛,子葉和嫩葉褪綠,在胚軸上出現水浸狀軟腐環帶,使成株葉片萎蔫。任何生育階段都可發生枯萎病,花期和結果期最明顯。

農業防治

輪作倒茬。輪作倒茬是生產上最簡便、經濟、有效的辦法。與蔥屬植物輪作或混植,可以減少其後茬土壤中枯萎病菌的數量,減輕病害的發生。日本報導,瓜類與百合科的大蔥、大蒜、十字花科的甘藍等輪作或混植,對該病的發生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在瓜類連年種植的情況下,枯萎病亦不發生。另外,水旱輪作、土壤淹水能夠大大降低病原菌數量。但由於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可以長期存活,加之中國耕地面積有限,特別是在保護地栽培條件下,很難完全實行輪作倒茬。

土壤處理。在日本利用蟹殼堆肥、石灰等有機物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可減輕枯萎病的危害,在重病田效果尤佳。據報導,陽光曝曬可顯著減少上層10cm土壤病菌含量,曝曬30-60d可延緩枯萎病發生;希臘報導,連續曝曬土壤14d結合復膜高溫處理,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病原菌數量。2000年,Loannou等人報導,銨肥熏蒸可提高陽光曝曬的效果,陽光曝曬配施硫酸銨或者磷酸二氫銨防治效果最佳,獲得產量是單純採用陽光曝曬的2倍。土壤添加劑是一種有機、無機營養混合物,中國台灣中興大學研製的S-H混合物可抑制西瓜枯萎病菌厚垣孢子萌發,促進瓦解芽管,誘發土壤細菌分解菌絲。近年來,日本在夏季高溫利用太陽能進行土壤消毒,並結合增施有機物的綜合防治方法已很快推廣。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少。

嫁接換根嫁接換根

嫁接換根。嫁接技術是目前西瓜種植中防治該病的主要方法,由於方便、適合推廣而得到種植戶的認可。日本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研究西瓜嫁接防治枯萎病技術,50年代開始大面積推廣利用。最初日本對各種瓜類與西瓜的嫁接親和性進行研究,發現葫蘆親和性最好,冬瓜、瓠瓜、南瓜次之,其他瓜類則利用價值較低。後來日本針對葫蘆嫁接後易發生急性凋萎症的問題,培育出了抗病葫蘆“協力”“鈍K”等品種,使嫁接技術在日本得到廣泛的套用。目前在中國可利用的主要西瓜砧木良種是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培育的超豐F1西瓜砧木新品種。超豐F1不僅對枯萎病有免疫性,對為害根部的根瘤線蟲和黃守瓜幼蟲也有較好的抗性。嫁接技術也要配合其他管理技術才能發揮很好的效果,但由於中國一些地區栽培技術落後,大面積推廣嫁接技術還比較困難。

育苗移栽。在無病地或無病土上育苗,種子用藥劑處理(50%多菌靈浸種1h)。育苗最好採用營養缽法,待瓜苗長至4~5片真葉時實行大苗移栽。育苗移栽可減少病菌侵染幾率,推遲和減輕病害發生。如移栽前苗床用藥劑如多菌靈、托布津、農抗120等灌根帶藥移栽,防病效果會更好。

抗病育種

抗病育種是防治西瓜枯萎病中最有效的一種方法,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但由於病原菌的變異,抗病育種工作難度較大。中國西瓜種質資源中沒有對枯萎病具有高抗的品種。經過多年的努力,已育成鄭抗1號、鄭抗2號、西農8號、京抗2號、京抗3號、豐樂5號、抗病蘇蜜、抗病蘇紅寶等一系列中抗或輕抗品種,但還未選育出具突破性的高抗品種用於大面積生產。因此,在傳統的育種方法上,尋找抗病資源就成為首要任務。目前野生西瓜是最具有潛力的抗枯萎病育種材料,已有利用野生西瓜作為父本,經過7a抗性培養篩選出具有良好抗性抗病材料的報導。在分子育種方法上,則採用抗性DNA導入方法進行。其中瓠瓜對西瓜枯萎病有高抗甚至免疫的效果,導入瓠瓜抗病基因可以有效地獲得高抗的西瓜新品種。湖南省園藝研究所率先採用分子育種技術,首次成功地將瓠瓜的DNA導入西瓜並獲得了性狀變異,變異後代材料經多代抗性篩選,選育出了2份高抗枯萎病材料,並以這些抗性材料為親本,選育出了商品性狀優良的3個高抗、2箇中抗枯萎病的雜交組合新品系。同樣,南瓜對西瓜枯萎病也有很高的抗病性,王浩波等通過向西瓜導入南瓜總DNA的分子育種方法,經病圃田間篩選和6代自交純化已獲得5份穩定西瓜新材料。許勇等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對以後抗西瓜枯萎病分子育種起到了輔助作用。

生物防治

對西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主要是採用拮抗微生物降低病原菌的密度,從而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其防治機制主要包括產生抗菌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與病原菌之間的生態位點及營養的競爭、誘導寄主產生抗性等。浙江農業大學林福呈等人從西瓜根圍中分離3株枯草芽孢桿菌,其中HQS-004菌株抑菌效果最好,2倍稀釋液對西瓜枯萎病菌的大、小分生孢子萌發抑制率分別為89.1%和87.9%。河南農業大學于思勤、王守正等人用從西瓜維管囊中分離到的弱致病菌株F0-3和F5-1在幼苗期(二葉期)注射西瓜莖部,對西瓜枯萎病有明顯的互動保護作用,在F0-3接種後半月再接病菌,或F5-1接種後5d再接病菌,相對防效分別達96.8%和98.1%。最近河南農業大學李洪連等人從大量鐮刀菌中篩選出了T11和A2菌株,這2個菌株能在西瓜根部大量定殖且無致病力,利用它們的固體培養物(麥粒砂)按土重1%接種於西瓜育苗土壤中打缽育苗移栽,田間防效均在70%以上。河南農科院張桂芬等人試驗發現農抗120抗菌素對西瓜枯萎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以移栽前灌苗床+移栽時灌穴+團棵期灌根再結合葉面噴灑效果為佳,防效達90%以上,優於生產上的常規藥劑,並有明顯的增產作用。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因生防因子具有防治效果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抑菌範圍窄等缺點,而尚未成功地套用於大田,然而就其防治潛力而言,仍不失為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有效途徑。

化學防治

在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手段上,主要還是化學防治,這是因為化學防治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的特點。各地對西瓜枯萎病的藥劑防治工作都比較重視,篩選和研製出了一批有一定防效的藥劑。山東馬立新等試驗發現,利用5%菌毒清100~200mg/kg藥液在移栽後緩苗期灌根,防病效果達92.4%~100%;河南農業大學李洪連等也證實了菌毒清對西瓜枯萎病的防效(70%左右)。北京農業大學張元恩等篩選出了一種對西瓜枯萎病具有誘抗作用的KT乳劑,誘抗效果達66%~76%。吉林農校李恩虎等發現利用高錳酸鉀800~1 000倍液在定植後1周灌根,7d灌1次,連灌3次,對黃瓜枯萎病防效達100%,估計對西瓜枯萎病也會有較好的防效。此外,還有研究報告指出,75%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75%百菌清、50%雙效靈、50%DT殺菌劑、68.4%托福美,以及可殺得、抗枯靈等藥劑對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藥劑防治西瓜枯萎病多以移栽後發病前灌根效果較好,一般應灌2~3次。

中國發展

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

中國西瓜枯萎病防治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同時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由於傳統的農業防治,如輪作等簡單方法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而使得該病危害嚴重,從而增加了其他防治方法的壓力而且效果不是很好;化學農藥防治仍是目前防治枯萎病的主要措施,而且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仍屢見不鮮,嚴重危害著環境和人們的健康。育種方面,中國缺乏高抗枯萎病的西瓜種質資源,使得到目前還沒有培育出具有高抗病性的西瓜品種,而利用其他物種的分子育種方法在生物安全上還有很多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防治西瓜枯萎病採用單一的防治方法難以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只有通過各種防治措施才能對該病很好的進行防治。在抗病育種上,今後應考慮從西瓜栽培品種或生產品種中篩選出高抗品種;豐富抗病基因庫,包括收集、創造、鑑定及利用各種抗源材料,研究對特定小種的抗性遺傳規律;了解病原分離物的致病性強弱、分布範圍及群體水平。從微生物中篩選、分解能抑制枯萎病的物種,然後通過品種雜交或基因工程技術將抗病基因或抑菌基因轉移到農藝性狀良好的西瓜品種中得到新的抗病品種,充分利用植物資源,從植物中篩選出對病原菌有強烈抑制或殺傷作用的物質。同時,結合生物防治和新型生物型農藥防治進行抗病品種選育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藥劑防治

1、預防:

A、將奧力克——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釋,每平米3升在播種前或播種後及栽前苗床澆灌。

B、在定植時或定植後和預期病害常發期前,將本產品按600倍液稀釋,進行灌根,每7天用藥1次,用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2、治療:

A、稀釋倍數:按奧力克——青枯立克500倍液稀釋使用,病害嚴重時,可適當加大用藥量。

B、用藥方法:對病株及病株周圍2~3米內植株進行灌根或小面積漫灌;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地上部分同時進行噴霧,每5天用藥1次。

綜合防治

防治西瓜最有效的方法是嫁接換根,用葫蘆或新土佐等高抗枯萎病的葫蘆科作物做砧木嫁接西瓜品種,只要注意徹底斷掉西瓜根,苗子栽植時,不使嫁接口部位與土壤接觸,就會有效地防止西瓜枯萎病的發生。

對沒有嫁接的自根苗西瓜,要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認真抓好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1、選擇抗病品種。種植抗病西瓜品種是首選措施,如選用西農八號、豐抗八號等品種。

2、嫁接栽培。由於西瓜枯萎病病菌難以侵染葫蘆、瓠瓜、南瓜等,以這些作物為砧木進行嫁接換根,這種方法是解決西瓜枯萎病的較好途徑。我縣已有一部分瓜農選用葫蘆為砧木,進行靠接,減輕了枯萎病的發生。

3、水旱輪作。西瓜枯萎病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但在水中存活期限只有130多天。因此,水旱輪作是預防枯萎病的最佳方法。

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

4、種子處理。用漂白粉2-4%溶液浸泡30分鐘後撈出並清洗乾淨,可殺死種子表面的枯萎病病菌及炭疽病病菌。

5、慎用育苗土。育苗用的營養土應選用塘土、稻田土或牆土,禁用瓜田或菜園土,農家肥要充分腐熟,不用帶有病株殘體的農家肥。

生物防治

1、預防:在定植時或定植後和預期病害常發期前,將奧-力-克 )按300倍液稀釋,進行灌根,每7天用藥1次,用藥次數視病情而定。發病中前期: 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兌水30斤進行灌根,3天一次,連用2次。發病中後期:青枯立克75ml+大蒜油15ml+內吸性強的化學藥劑進行噴霧和灌根,3天一次,連用2到3次。灌根原則要灌透。

2、用2.5%適樂時懸浮劑200倍液,或30%甲霜惡霉靈600倍液,每株灌藥液0.4-0.5公斤。座果初期噴灑1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或高科30%甲霜惡霉靈600倍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或40%拌種雙粉劑,300倍懸浮液加黃腐酸4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用施保克加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按9:1混合後1000倍液,防效更好。每隔10天噴1次,連噴2-3次,畝噴60公斤,在晴天下午進行,以防日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