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莉[國家一級演員]

馬莉莉[國家一級演員]

馬莉莉,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江蘇常州市人,1949年2月28日生。1960年 入楊浦區藝校滬劇班。1964年畢業後進愛華滬劇團 ;1973年轉上海滬劇團(今上海滬劇院)。1982年,她在《日出》中成功塑造了陳白露一角,這也是她表演和演唱藝術趨於成熟的一個標誌。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專家”稱號;還曾被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 現任上海滬劇院副院長,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 。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1960年馬莉莉了被愛華滬劇團的學館上海楊浦區戲曲學校錄取。 。

演出經歷

1961年學館進行匯報演出。馬莉莉表演了兩齣戲,一出文戲《阿必大回娘家》,一出武戲《白蛇傳·盜草》。她雖然年紀小,卻把雌老虎的蠻橫無理、欺軟怕硬演得頗有幾分意思,在《盜草》中居然能從二張半桌子上"倒扎虎"翻下,這在以往滬劇舞台上是很罕見的,因此得到了老師的好評。

1964年學館畢業,遂成為愛華滬劇團的隨團演員。開始是打字幕,打追光,參加合唱等。但一有機會,她就在台邊幕側認真觀摩演出,並默默地記在腦子裡。1964年國慶,劇團在大華戲院演出《南海長城》,一位扮演甜女的演員突然生病,不能上台,開場前十分鐘,馬莉莉被指派頂此角色,後來角色不僅頂了下來,而且頂得很好,後來甜女的角色就由她演了。

馬莉莉 馬莉莉

1969年又宣布各區級劇團一律解散,下放“五七”幹校。正當馬莉莉和劇團其他一同志準備出發時,通知:愛華滬劇團的同志留下。留下來的愛華滬劇團奉命搞“文藝革”。他們編演了一出反映知識青年生活的現代戲《金訓華》,由李靈珠飾演金訓華,馬莉莉飾妹妹。

1970年劇團又接到"移植樣板戲"的任務,馬莉莉等被派到北京學習"樣板戲"京劇《紅燈記》。馬莉莉扮演鐵梅一角。因此嶄露頭角,人們慢慢地認識了這位年輕演員 。

1971年新修改版《金訓華之歌》中飾金訓華妹妹

1973年,愛華滬劇團與上海人民滬劇團合併成上海滬劇團,馬莉莉隨團加入。這是馬莉莉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上海滬劇團薈萃了眾多滬劇名家。並團不久,她就出演了《沙家浜》中的主角阿慶嫂 。

1974年至1976年 《雪夜春風》中飾方曉紅;《追豬苗》中飾彩霞;《銀錠飛轉》中飾方彩虹;;《紅山窯》中飾宋文英。
1977年,粉碎"四人幫"不久,馬莉莉就參加了《洪湖赤衛隊》、《金繡娘》的排演,在這兩個戲中分別扮演韓英和金繡娘B角。1977年1月,馬莉莉與她的同學李靈珠結了婚。1978年5月她生下了女兒。但產假未滿,又投入了《艱難的歷程》的排演。她克服了種種困難,換得了演出的成功。

1978年 《艱難的歷程》中飾趙七嫂,《朋友》中飾梅華

1979年 《一封終於發出的信》中飾陶斯亮;《女兒的回憶》中飾陳芳萍;《少奶奶的扇子》中飾劉曼萍。

1980年 《張志新之死》中飾張志新;《浦江紅俠傳》中飾周秀蘭

1981年《白蓮花》中飾白蓮花;《一個明星的遭遇》中飾林月鶯

1982年 《借共糠》借貸中飾大囡;《梅龍春曉》中飾余春梅;《日出》中飾陳白露

1983年 《被控告的人》中飾林素雲;《尋娘記》中飾梅莘

1984年 《麗人行》中飾梁若英;12月參加“第四屆中國現代戲年會”,參演劇目《日出》《尋娘記》

1985年《啼笑姻緣》中一飾二角沈鳳喜、何麗娜

1986年《男性王國的女人》中飾熊欣慧

1987年 參加電視劇《嚴鳳英》拍攝飾小桃紅;參加滬劇電視劇《屋檐下的白玉蘭》飾梅莘;參加“王盤聲滬劇流派演唱會”《鐵漢嬌娃》中“樓台會”一柳。

1988年 《紅伶冤》中飾程月春

1989年 3月參加“滬劇界中年演員聲屏大賽”,參賽劇目《紅伶冤》中探監一折和《日出》中陳白露臨終曲,9月隨團赴香港參加“88年中國地方戲曲展”

12月參加喜劇電視《冒險家的樂園》拍攝,飾王玉

1989年 《霧中人》中飾白靈,馬莉莉緊緊抓住白靈性格中一個"韌"字。《霧中人》參加89上海文化藝術節,榮獲優秀成果獎,馬莉莉榮獲首屆上海戲劇表演白玉蘭獎主角獎。

1991年馬莉莉推出了個人演出專場。除了展現其各個代表作的片斷以外,她還趕排了《賽金花詠嘆調》,還反串京劇《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斷。她專門邀請年輕的話劇導演谷亦安擔任專場的導演,又選擇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作為演出場地。幾個月以後,這台演出又闖進了京華劇壇。在海淀劇場、中國兒童劇場連演五場,座無虛席。朱鎔基、曾慶紅、倪志福等領導同志也趕來觀看演出,朱基鎔同志對馬莉莉說:一個人演這么多戲,不容易。沒想到你還會唱京戲,這個演出可以看出你多方面的才能,真是多才多藝。北京的同行與專家們也稱讚說:“上海展示了一台有文化的演出。”

1991年 《明月幾時圓》中飾韓玉芬;12月舉辦《馬莉莉演出專場》

1992年3月赴北京舉辦《馬莉莉演出專場》

1993年馬莉莉出任上海滬劇院浦東分院院長,並推出了新戲《風雨同齡人》。馬莉莉扮演鍾佩文。《風雨同齡人》赴福州參加第三屆中國戲劇節榮獲創作獎、演出獎,馬莉莉榮獲優秀演員獎,並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4年1月帶團赴香港演出。演出劇目《風雨同齡人》;《雷雨》;《少奶奶的扇子》;《羅漢錢》;《楊乃武與小白菜》(折子戲)

1995年《人間熱土》中飾方靜8月參加滬劇電視劇《風雨同齡人》拍攝。

1996年5月參加“滬劇界六代名家新秀大匯演”劇目《申曲之戀》中飾後半場的蘇小蘭

1997年參加東方電視台《當家人》電視短劇《今天我生日》一集拍攝,飾護士長黎鈺

1998年2月參加越劇電視劇《兩代怨夢》拍攝,飾陸夫人,6月起參加東視《老娘舅》拍攝,飾董慧芳

1999年 《陸雅臣》中飾羅秀珍;宋慶齡在上海》中飾宋慶齡

2000年2月參加“新千年聯誼盛會”傳統經典京劇《龍鳳呈祥》演出,反串喬玄

2001年 《蘆盪火種》中飾阿慶嫂

2002年 《石榴裙下》中飾湘蘭夫人

2003年 《家》中飾錢夫人, 新版《宋慶齡在上海》中飾宋慶齡

2004年3月6日蘇州開明大戲院祝賀震芳滬劇團成立三周年《羅漢錢---夫妻相商》、《風雨同齡人》

2004年3月27、28日太倉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心劇場《蘆盪火種》

2004年5月2、3日藝海劇院〈蘆盪火種〉

2004年8月 赴香港演出《石榴裙下》、《羅漢錢》、《借黃糠》《庵堂相會》折子戲

2004年9月 《紅燈記》中飾李奶奶

演出現場 演出現場

主要作品

作品
飾演人物
紅燈記
鐵梅
沙家浜
阿慶嫂 
洪湖赤衛隊 /
一封終於發出的信陶斯亮
女兒的回憶陳芳萍
少奶奶的扇子少奶奶
張志新之死張志新
白蓮花白蓮花
一個明星的遭遇林月鶯
日出陳白露等
尋娘記梅莘
啼笑姻緣沈鳳喜、何麗娜等
霧中人白靈
風雨同齡人鍾佩文
宋慶齡在上海宋慶齡

社會活動

人到中年須保養

身為中國金唱片獎、梅花獎、白玉蘭獎與映山紅獎得主的中年滬劇演藝名家馬莉莉,雖然在幾年前跨過一次“大病”的坎,卻從病中汲取了“人到中年須保養”的養生良方,重又煥發了火熱的藝術青春,除院裡的演出外,還參加螢屏《老娘舅》《精彩老朋友》等節目的友情出鏡,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探其頤養之術。

馬莉莉 馬莉莉

保護上海方言

“現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會講、講不好上海話了,這讓我非常擔憂。”日前,在市政協召開的專題會議上,市政協委員、上海滬劇院演員馬莉莉將這個話題一拋出,就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不少委員認為,“規範和保護上海話已經被提上日程,而最重要的,是弘揚上海城市文化,留住城市之魂 。”

“保護方言,其實就是保護上海城市文化,因為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我很難想像,一個不會講上海話的人,他如何去唱、去聽滬劇,而如果失去演員和聽眾,這門藝術又如何才能傳承下去?”馬委員認為,滬劇、上海滑稽戲等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與方言的關聯度非常大 。

振興滬劇

馬莉莉不僅在藝術方面不懈地探索、創新,而且對滬劇如何振興和繁榮經常進行思考 ,她認為改革開放對文藝事業是一種推動。80年代末戲曲不太景氣,作為一個戲曲演員,有一種責任感,不能讓戲曲消沉下去,而戲曲要振興,必須對文藝體制、機制和藝術本體進行深刻的改革,這是唯一的出路。1993年她通過創辦上海滬劇院浦東分院,作過一些探索。1998年浙江著名越劇演員茅威濤工作室到上海演出《孔乙己》,馬莉莉受到觸動和啟發,也堅定了她闖一番事業的決心。經過深思熟慮,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她與上海滬劇院鑒訂了協定,於1999年7月創建了馬莉莉文化工作室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獲獎記錄

滬劇
  • ▪ 2008 第二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獲獎)
  • ▪ 1999 第五屆 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編導演一等獎 (獲獎)
  • ▪ 1995 第三屆 中國“唱片”獎 (獲獎)
  • ▪ 1994 第一屆 寶鋼高雅藝術獎 (獲獎)
  • ▪ 1994 第一屆 寶鋼高雅藝術獎 (獲獎)
  • ▪ 1993 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專家” (獲獎)
  • ▪ 1993 第三屆 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員獎 (獲獎)
  • ▪ 1991 三八紅旗手 (獲獎)
  • ▪ 1990 第一屆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 (獲獎)
  • ▪ 1988 滬劇界中年演員聲屏大賽“十佳” (獲獎)
  • ▪ 1982 三八紅旗手 (獲獎)

社會評價

馬莉莉扮相亮麗,雍容大方,戲路寬廣,尤其擅長飾演心理成熟的中青年女性形象。她的表演追求真實,自然、細膩。她“演啥像啥”。(丁是娥評)她既注意對角色的感情體驗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又能冷靜、理智地把握分寸,力求使真實、自然的形體動作與滬劇特殊的舞台節奏達到和諧統一,從而傳達出滬劇特有的魅力。她是一位唱做俱佳的演員,嗓音圓潤甜美,吸收、借鑑石筱英、丁是娥、韓玉敏諸派唱腔,融會貫通,為塑造具有特定性格的人物服務。唱腔流暢、舒展、華美,貼合人物感情,親切而又動人。成為滬劇界極有影響的一位中青年演員。(整理自新華網,丁是娥的點評)

滬劇明星

滬劇的前身是申曲。20世紀30年代,流行在上海的申曲在京劇、文明戲演出影響下,滬劇藝人筱文濱等採用了新穎的燈光布景、服裝舞美,注重演出的音樂效果,除胡琴、弦子、笛、鼓板外,添加了其它伴奏樂器,並在繼續演出傳統劇目同時,還把中外一些電影、話劇、文明戲劇目搬上舞台。
邵濱孫| 趙春| 華雯| 茅善玉| 王珊妹| 吳素秋| 俞麟童| 徐林祥| 萬智卿| 汪秀英| 馬莉莉| 王寶興| 袁濱忠| 顧曼君| 諸惠琴| 解洪元| 丁國斌| 周根生| 徐俊| 凌愛珍| 陸敬業| 筱愛琴| 施春軒| 小筱月珍| 方佩華| 沈仁偉| 羅月華| 孫徐春| 張杏聲| 陳甦萍| 筱文濱| 汪嬋娟| 向佩玲| 丁是娥| 許幗華| 石筱英| 楊飛飛| 沈惠中| 徐伯濤| 汪華忠| 王盤聲| 劉銀髮| 王明道| 筱蘭英| 趙春芳| 韓玉敏| 沈國雄| 王雅琴| 張劍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