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胃蠅病

馬胃蠅幼蟲(蛆)除寄生於馬、騾、驢等單蹄獸外,偶爾也寄生於兔、犬、豬和人胃內。 獸胃蠅幼蟲在離開馬體前,也要在直腸內停留一段時間。 如果只有少數幼蟲寄生在賁門部,馬的體質好,則不出現症狀。

患畜由於幼蟲寄生,使胃的消化、吸收機能破壞,加之幼蟲分泌的毒素作用,使宿主高度貧血、消瘦、中毒,使役能力降低,嚴重感染時可使馬匹衰竭死亡。此病在我國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東北、西北、內蒙等地草原馬感染率高達100%,常給養馬業帶來很大的損失。馬胃蠅幼蟲(蛆)除寄生於馬、騾、驢等單蹄獸外,偶爾也寄生於兔、犬、豬和人胃內。我國常見的馬胃蠅有四種:
① 腸胃蠅(G.intestinalis)(馬胃蠅、普通胃蠅、大胃蠅)
② 紅尾胃蠅(G. haemorrhoidalis)(赤尾胃蠅、痔胃蠅、頰胃蠅、鼻胃蠅)
③ 獸胃蠅(G.pecorum)(穿孔胃蠅、東方胃蠅、牛胃蠅、黑腹胃蠅)
④ 鼻胃蠅(G.veterinus)(喉胃蠅、獸胃蠅、煩擾胃蠅)
此外還發現有紅小胃蠅(G.inermis)(小胃蠅、無鉤胃蠅)及黑角胃蠅(G.nigricornis)
病原形態
馬胃蠅成蟲全身密布絨毛,形似蜜蜂。口器退化,兩眼小而遠離,觸角短小,陷入觸角窩內,觸角芒簡單,翅透明或有褐色斑紋,或不透明呈煙霧色。雄蠅尾端鈍圓,雌蠅尾端具有較長的產卵管,並向腹面彎曲。蟲卵呈淺黃色或黑色,前端有一斜卵蓋。成熟幼蟲(第三期幼蟲)呈紅色或黃色,分節明顯,每節有1~2列刺,幼蟲前端稍尖,有一對發達的口前鉤,後端齊平,有一對後氣孔。
生活史
馬胃蠅的發育屬完全變態,全部發育期長約一年,成蠅不採食。在外界環境中僅能存活數天,雄蠅交配後很快死去,雌蠅產完卵後死亡。
腸胃蠅的雌蠅於炎熱的白天飛近馬體周圍,將蟲卵一個個地產於馬的背部、背鬃、胸、腹及腿部被毛上,一生能產卵700個左右。約經1~2周后,卵內發育為幼蟲。蟲卵在任何機械作用下(如摩擦、啃咬)使卵蓋打開,幼蟲爬出卵殼,即在馬體上移動,引起發癢,馬啃癢時,大量幼蟲粘在牙、唇及舌上,然後鑽入黏膜下或舌表層組織內移行3~4周,經第一次蛻化後,第2期幼蟲隨吞咽進入胃腸道以口前鉤固著在胃的賁門部或腺體部吸血,再經一次蛻化變為第3期幼蟲。幼蟲在胃壁上寄生的時間很長,約9~10個月,到第二年春天(3~4月份)發育成熟後,自動脫離胃壁,隨糞排到外界,鑽入土中化蛹,經1~2個月,羽化為成蠅。
紅尾胃蠅產卵於口周圍及頰部的短毛上,孵出幼蟲後,鑽入口腔黏膜,最後到達胃內繼續發育為成熟幼蟲,在它排出體外前,又在直腸黏膜上固著停留數日,然後排出體外。
獸胃蠅產卵在馬蹄上或石塊、植物上,經數日後發育為含幼蟲卵,馬匹採食時感染,在口腔內幼蟲由卵逸出並鑽入黏膜,寄生於咽喉部,以後移入胃內繼續發育成熟。獸胃蠅幼蟲在離開馬體前,也要在直腸內停留一段時間。
鼻胃蠅產卵於馬的下頜間隙和上頸部被毛上經數日後,幼蟲主動由卵內逸出進入口腔,以後移行到胃的幽門部或十二指腸發育為成熟幼蟲。
馬胃蠅成蟲出現於6月上旬到10月上旬,以7、8月份最盛。乾旱、炎熱的氣候和飼養管理不良、馬匹消瘦都是有利於本病嚴重流行的條件。多雨和陰沉的天氣對馬胃蠅發育不利,因為不但成蠅在陰雨天氣不飛翔產卵,而且蛹在高濕條件下易受真菌侵襲而死亡。
致病作用及症狀
馬胃蠅幼蟲在其整個寄生期間均有致病作用,但病的輕重與馬匹的體質和幼蟲的數量以及蟲體寄生部位有關。如果只有少數幼蟲寄生在賁門部,馬的體質好,則不出現症狀。但是如果有多量幼蟲(幾百個至上千個)寄生在胃腺部,馬的體質又差時,則出現嚴重的症狀。初期,由於幼蟲口前鉤損傷齒齦、舌、咽喉黏膜而引起這些部位的水腫、炎症,甚至潰瘍。病馬表現咀嚼吞咽困難,咳嗽、流涎、打噴嚏,有時飲水從鼻孔流出。
幼蟲移行到胃及十二指腸後,由於損傷胃腸黏膜,引起胃腸壁水腫、發炎和潰瘍,常表現為慢性胃腸炎,出血性胃腸炎,最後使胃的運動和分泌機能障礙。幼蟲吸血,加之蟲體毒素作用,使動物出現營養障礙為主的症狀,如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貧血、消瘦、腹痛等,甚至逐漸衰竭死亡。
被幼蟲叮著的部位呈火山口狀,伴以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和嗜酸性細胞浸潤,甚至造成胃穿孔和較大血管損傷(致死性出血)以及缺損組織繼發細菌感染。有時幼蟲堵塞幽門部和十二指腸。
有的幼蟲排出前,還要在直腸寄生一段時間,引起直腸充血、發炎,病馬頻頻排糞或努責,又因幼蟲刺激而發癢,患畜摩擦尾根,引起尾根損傷、發炎、尾根毛逆立,有時興奮和腹痛。
診斷
因為本病無特殊症狀,許多症狀又與消化系統其它疾病相類似,所以在診斷本病時,要詳細了解和檢查以後再分析判斷。
① 既往病史,馬是否從流行地區引進的;
② 馬體被毛上有無胃蠅卵;
③ 夏秋季發現咀嚼、吞咽困難時,檢查口腔、齒齦、舌、咽喉黏膜有無幼蟲寄生;
④ 春季注意觀察馬糞中有無幼蟲。發現尾毛逆立,頻頻排糞的馬匹,詳細檢查肛門和直腸上有無幼蟲寄生;
⑤ 必要時進行診斷性驅蟲;
⑥ 屍體剖檢時,可在胃、十二指腸等部位找到幼蟲;
有套用胃蠅幼蟲無菌水浸液進行變態反應診斷的報導。
治療
① 精製敵百蟲 成馬9~15g,幼駒5~8g或30~70mg/kg,配成10%~20%水溶液,一次內服,藥後4h內禁飲,效果確實。
對口腔內的幼蟲,可塗擦5%敵百蟲豆油(敵百蟲加於豆油內加溫溶解)。塗1~3次即可。也可用鑷子摘除蟲體。
② 二硫化碳 成馬20ml,2歲內幼駒9ml,分早、中、晚三次給藥,每次1/3。用膠囊或胃管投服。投藥前2h停喂,投藥後不必投瀉藥。但最好停止使役三天。本藥能驅除全部幼蟲。孕馬、胃腸病馬、虛弱馬忌用。
③ 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按0.2mg/kg的劑量皮下注射。
預防
在本病嚴重流行地區,在每年秋、冬兩季可用獸用精製敵百蟲進行預防性驅蟲,這樣既能保證馬匹的健康、安全度過冬春,又能消滅未成熟的幼蟲,達到消滅病原的目的。精製制敵百蟲的劑量為30~40mg/kg,一次投服。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按0.2mg/kg,皮下注射,也有一定效果。
當幼蟲尚位於口腔或咽部階段時,可用5%敵百蟲豆油(將敵百蟲溶於豆油中)噴塗於蟲體的寄生部位,也可將蟲體殺死。
為了殺滅體表的第一期幼蟲,可用1%~2%敵百蟲水溶液,每6~10天重複一次,但藥物對卵內的幼蟲效果很差。
為了清除馬毛上的蟲卵,可重複用熱醋洗刷,使幼蟲提早脫離卵殼,並使卵上的粘膠物質溶解。也可以用點著酒精棉球燒燎被毛上的蟲卵。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採取夜間放牧,以防成蠅侵襲產卵。
在患馬排出成熟幼蟲的季節,應隨時摘集附著在直腸黏膜上或肛門上的幼蟲,予以消滅,撒放家禽啄食隨馬糞排出的幼蟲,或以其它方法消滅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