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胃蟲病

馬胃蟲病

馬胃蟲病是馬的胃內部寄生蟲病,有三種病原寄生,分別是:大口柔線蟲、蠅柔線蟲和小口柔線蟲,有時幼蟲可引起皮膚(夏瘡、夏季潰瘍)和肺的疾患。

概述

本病又名馬柔線蟲病,分布很廣。病原體有3種:大口柔線蟲、蠅柔線蟲和小口柔線蟲。除成蟲寄生於馬屬動物胃內引起疾病外,有時幼蟲可引起皮膚(夏瘡、夏季潰瘍)和肺的疾患。

蟲體特徵

病原 大口柔線蟲(又名大口胃蟲、大口德拉西線蟲):寄生於馬胃壁的瘤腫內。白色小線蟲,雄蟲長7~10毫米,雌蟲長10~13毫米。形態特徵為咽呈漏斗狀。

馬胃蟲病 馬胃蟲病

蠅柔線蟲(又名蠅胃蟲):頭部鑽入胃腺內,寄生於馬胃黏膜表面。淺黃白色,雄蟲長9—16毫米,雌蟲長13~23毫米。形態特徵為咽呈圓柱狀。

小口柔線蟲(又名小口胃蟲):寄生於馬胃黏膜表面,頭部鑽入胃腺內。形態特徵與蠅柔線蟲相似,較大,雄蟲長9-22毫米,雌蟲長15~22毫米;咽亦呈圓柱狀,前端稍窄,有背齒和腹齒各一。

生活史

3種柔線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大口柔線蟲和蠅柔線蟲的中j'宿主為家蠅和廄螫蠅,小口柔線蟲的中間宿主為廄螫蠅。大口柔線蟲和蠅柔線蟲的蟲卵在排出外界前可在馬胃孵出幼蟲,小口柔線蟲的蟲卵可以在雌蟲子宮內孵出幼蟲。因此,隨馬糞排出的往往不是蟲卵而是第一期幼蟲。幼蟲被蠅蛆吞食後,在蛆的體內發育為感染性幼蟲。感染性幼蟲集中到蠅的口器附近,當蠅飛落到馬的唇、鼻孔或傷口等處時,感染性幼蟲就突破蠅的口器而落在上面。落在唇、鼻附近的幼蟲可以主動爬入馬口腔內,馬也可因吞食落入飼料或飲水中的蠅而感染。幼蟲到達胃內,經1.5~2個月發育為成蟲。在馬匹出血性創傷上採食的蠅子,能把蠅胃蟲及大口胃蟲的感染性幼蟲帶入傷口內,引起肉芽性皮炎,幼蟲在皮膚病灶中不能發育到性成熟,但可殘存數周到數月。

診斷特點

4.1臨床特徵

4.2實驗室檢查

碳酸鈉溶液洗胃,s—io分鐘後用胃管吸出洗胃的液體,檢查最後吸出的那部分液體是否有蟲體或蟲卵存在。蟲卵小,圓柱狀,長40~60微米、寬8~17微米,殼厚,內含幼蟲。在潰瘍面有時可發現柔線蟲的幼蟲或其碎片。

防治

預防性驅蟲在秋冬兩季定期進行預防性驅蟲,可選擇下述驅蟲方法:①先用2%重碳酸鈉溶液3~5升除去胃中過量的粘液後,再用二硫化碳12~24毫升或四氯化碳40~50毫升胃管投服。②用藥前5~20分鐘皮下注射嗎啡o.2~o.3克,以引起幽門括約肌收縮,然後用胃管投服1/1500碘溶液4升。

搞好衛生每天清除廄舍內的馬糞,運往貯糞場堆肥發酵;注意防蠅、滅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