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馬嵬中的歷史]

馬嵬驛[馬嵬中的歷史]

馬嵬驛即馬嵬坡,位於陝西省興平市西約11公里。馬嵬距西安鹹陽機場約39公里,距西安北站約53公里。是近幾年依託楊貴妃墓,黃山宮為背景建起來的,以旅遊觀光為主,到處體現唐朝特色。馬嵬驛依託黃山宮獨特的歷史資源順勢而建,將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完美結合,為馬嵬驛構築起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嵬驛馬嵬驛
馬嵬驛位於陝西鹹陽興平馬嵬街道辦事處李家坡村,地處楊貴妃墓--黃山宮景區向東一公里處,依託黃山宮獨特的歷史資源順勢而建。相傳馬嵬本為東晉一武官名,因他在此築城而命名地名。馬嵬驛建設以“古驛站文化”為主,融合“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將滿足市民及旅遊者食、住、行、游、購、娛的需求以及參與農事體驗與民俗文化活動,是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遊形式。

歷史事件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
公元756年6月反叛唐朝的安祿山軍隊攻入潼關,唐玄宗於7月12日決定攜楊貴妃、宰相楊國忠、太子李亨以及諸皇親國戚、心腹宦官,離開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長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馬嵬驛時,護駕軍士砍殺了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並要求唐玄宗立即處決楊貴妃。此時的唐玄宗已72歲,老態龍鍾了,消受不起冰肌雪骨了,縱然一時發抖,還是讓楊貴妃接過帛帶,在一棵梨樹上自縊。一名絕代佳人,就這樣在38歲頭上,結束了青春,結束了生命,在馬嵬黃土下長眠。興平縣屬京兆府,據元和郡縣誌:“興平縣東至府九十里。”又載:“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據此,馬嵬距長安一百一十三里。距金城為二十八里。唐皇帝一行夜半始至金城,第一日行八十五里,大家困憊不堪,第二日的啟程時間,當不可能太早。故大隊抵馬嵬,當在午刻,蓋準備在馬嵬城午飯者,兵變發生的另一促成,當與午飯無著落有關,各有關史料皆言將士既疲且餓。而最值得注意者,當是吐蕃使者群以無食而找楊國忠。則馬嵬之變的時間,可以斷定發生於六月四日午時,再深入一些,時間應在午正以後,至午正或更晚些而午餐尚無著落,外交人員才會找宰相訴說。從楊國忠逃而被追殺,進而戮毀肢體,懸首驛門,其子楊暄及韓國夫人即令同時被殺,但御史大夫魏方進則於楊國忠被殺後出而呵責兵士時被殺;之後,又有韋見素出,被叛兵打傷頭部。在以上的事件之後,才輪到皇帝聞訊,以及由高力士問明情由,陳玄禮要求並殺楊貴妃,李隆基不應,往復幾次,不得已而下令賜死。如此,楊貴妃死後四軍罷亂,計時當近未矣。

死亡之謎

楊貴妃慕楊貴妃慕
楊貴妃的墓地依然在馬嵬,白居易、李商隱為之扼腕,代代文人墨客也演義不絕。墓園前,是邵力子先生書寫的“唐楊氏貴妃之墓”古樸蒼勁的七個大字,墓兩側是古代碑廊,其後是毛澤東手書半部《長恨歌》之巨碑;順階而上,是新建的太真閣勝景園,中間立有一尊漢白玉楊貴妃全身像。貴妃墓地的封土,總為年輕女子挖取,說它浸了貴妃顏色。百姓說,馬嵬的老鼠皆白毛,是給冤死的貴妃戴戴孝。

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一種觀點認為,楊貴妃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貴妃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涵著另一種意思。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位於鹹陽市興平市馬嵬鎮西500米處,距西安63公里,1956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80年對外開放,2008年5月升格為博物館,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楊貴妃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占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遊記和題詠。

整個墓園依山而建,呈半球形,冢高3米,整座墓冢都用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楊貴妃墓歷朝歷代也有一定的修葺保護。據史書記載,明代就成為“百步耕耘之禁”的地方。1937年,在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竭力倡導下,進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復。現在,楊貴妃墓園大體上就是邵力子主修的格局。進入大門,墓園內正面的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進入庭院,院落正對中央就是楊貴妃墓冢。高3米左右,占地0.16英畝,封土四周均用青磚砌壘而成。墓前有一小石碑,上刻 “唐玄宗貴妃楊氏墓”。

圍繞墓冢的東、西、北三面迴廊構成了碑廊,上面嵌刻著大小不等、內容豐富的石碑,這些石碑都是歷代名人遊覽後的感受和題詠。晚唐詩人羅隱曾做詩:“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鴉片戰爭後被發配伊犁林則徐途經陝西題太真墓詩,其中一首:“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清人何承燕詩:“霓裳驚破太倉皇,掩面君王失主張。七夕盟言忘不得,牽牛要罵李三郎。”清人趙長令詩:“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秦關。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