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

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

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時候征服了整個希臘,其子亞歷山大後來整合了希臘的力量開始東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版圖包括今天的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賽普勒斯、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大部,印度小部分。

馬其頓起源

馬其頓軍隊馬其頓軍隊
馬其頓地處希臘東北邊緣,南接貼撒利,中隔奧林匹亞山,西為伊利里亞,東鄰色雷斯。根據自然地理條件,馬其頓明顯分成兩部分:上馬其頓,位於西部,地域廣大,山脈縱橫,森林密布,適於畜牧業,是馬其頓人基本居住地;下馬其頓,是塊瀕臨愛琴海的沿海平原,適於農業發展。馬其頓人來源不清,可能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而馬其頓人則粗獷勇武,被看作是非嚴格意義的希臘人,許多希臘人甚至稱他們是異族蠻人。
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它發展很晚,又長期處於希臘世界外圍,沒有史家專門以它為記載對象。根據現有零星材料,馬其頓早期存在過一些獨立的部落聯盟。各部落均有自己的巴賽勒斯。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可能發生過類似提修斯改革的統一運動,形成早期國家,定都上馬其頓的埃蓋,實行君主制,但公民大會仍然起一定作用。在希波戰爭中,馬其頓依附於波斯,並被迫加入波斯軍隊。公元前5世紀末葉,馬其頓開始介入鄰國事務,國都移至下馬其頓的派拉,進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發生權力之爭,國家幾面受敵,危在旦夕。危機是轉變的契機。攝政王腓力二世臨危受命,將威脅一一去除。後來他廢黜幼主,自稱國王。經他苦心經營,馬其頓很快成為強大國家。
馬其頓金幣馬其頓金幣
馬其頓人進入文明時代較大部分希臘人晚,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還處在軍事民主制時期。王位是世襲的,王權受軍事貴族的限制。軍事貴族被稱為"王友",組成貴族會議。古老的民眾會議戰時召集。公元前5世紀後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馬其頓國家逐漸形成。國王阿刻勞斯(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399年)時期,馬其頓國家初具規模。他文武兼修,改革軍事,開闢道路,興建城寨,發展教育,大力提倡希臘學術文化。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逐漸強盛,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6年)實行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削除部落首領的軍事力量,限制貴族會議的權力,把軍政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裡。在經濟上,實行貨幣改革,兼用金幣和銀幣,兩種貨幣按固定價格兌換。當時希臘用銀幣,波斯用金幣,馬其頓金幣銀幣並用,既便於通商,又可以和兩種貨幣勢力抗衡。貨幣改革促進了馬其頓商業的發展,加強了國家的經濟力量。在軍事上,建立常備軍,組成密集而縱向深的馬其頓方陣。方陣中的重裝步兵主要由農民組成,重裝步兵縱深達16~20排。他們都使用長矛,由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作為方陣步兵的前鋒,由邊遠部落徵集的輕裝步兵及輕裝騎兵作護翼。
腓力二世依靠精悍的兵力,在很短時間內占領了馬其頓、色雷斯的沿海地區,此後便把擴張的矛頭直接指向希臘各城邦。腓力二世對希臘一方面實行軍事威脅,另方面用外交手段和金錢收買的方法拉攏希臘各邦親馬其頓的政客。當時各國都存在親馬其頓派與反馬其頓派,兩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這一鬥爭在雅典表現得尤為尖銳。雅典的親馬其頓派由大奴隸主組成,他們害怕內部奴隸和貧民的暴動,要求把希臘交給馬其頓來統治,以便建立起強大的政權並進行對外擴張。反馬其頓派由那些與海外有貿易關係的工商業者組成,他們的經濟利益與馬其頓的擴張有矛盾,又害怕馬其頓會破壞希臘的民主傳統,要求希臘各邦抗擊馬其頓,一般的公民都站在反馬其頓派一邊。
公元前340年馬其頓鞏固了在北希臘的統治後,開始向中希臘伸展勢力。中希臘各邦在雅典反馬其頓派首領德謨斯梯尼領導下組成反馬其頓聯盟。不久馬其頓軍南下,公元前338年在喀羅尼亞,雙方發生決定性戰鬥,結果希臘聯盟軍戰敗。公元前337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全希臘會議(只有斯巴達未參加)。會議決定:希臘與馬其頓之間訂立永久的攻守同盟,以腓力為盟主;不許沒收財產,不許重新分配土地,不許廢除債務,不許因政變而解放奴隸。會議還宣布由馬其頓領導希臘對波斯作戰。科林斯會議標誌著希臘城邦時代的結束,此後各城邦僅名存而實亡了。

亞歷山大的征服史

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的東侵和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準備東侵前夕遇刺身死。其子亞歷山大(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繼位後,以武力壓服馬其頓和希臘各地的反抗,加強了專制王權。接著於公元前334年春率步兵3萬,騎兵5000開始遠征波斯。這次遠征有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當時希臘城邦已經衰落,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自由民破產日益嚴重,破產者多靠行乞和各種零星工作餬口,或去當僱傭兵以求生路;而富有者也希望把這批使他們感到不安的社會集團打發出去。另一方面,馬其頓貴族和希臘的富有者都熱衷於發動戰爭,以便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此外,馬其頓的統治集團深感希臘內部不穩,企圖以發動對波斯的戰爭來轉移希臘反馬其頓運動的視線。
戰爭的時機對亞歷山大非常有利,其時波斯帝國內部矛盾重重,統治不穩。帝國西部的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等地苦於波斯的壓迫而準備依附希臘人,以便爭取獨立。帝國領域內各被征服地區反抗波斯統治的鬥爭從未停止過,無休止的王位之爭更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力量。
亞歷山大率軍侵入亞洲後,首先打敗波斯軍於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河畔。接著用外交籠絡手段,使小亞細亞的一些城市不戰而降。公元前333年秋,亞歷山大的軍隊到達敘利亞,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率大軍十多萬迎擊。兩軍會戰於伊蘇,亞歷山大親自指揮軍隊猛襲,大流士三世大敗而逃。此後亞歷山大率軍南下,先攻占腓尼基,然後進軍埃及。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回師東指,穿過敘利亞向美索不達米亞進發。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與波斯軍相遇,發生了一次大戰。波斯軍隊號稱百萬(實際上步兵騎兵合計約三十萬),而亞歷山大的軍隊不過五六萬,但由於波斯軍隊缺乏戰鬥力,加之大流士三世指揮無術,結果大敗。戰後亞歷山大繼續東進,迅速占領了波斯首都巴比倫蘇撒。接著又占領波斯舊都帕賽波里斯,掠得12萬塔蘭特金銀,並將波斯舊都的輝煌建築付之一炬。大流士三世於公元前330年東逃中為巴克特利亞總督伯索斯所殺。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29年又進兵中亞,侵入帕提亞、巴克特利亞、索格地安那,遭到當地人民的抵抗。經過激烈戰鬥,亞歷山大軍隊越過奧克薩斯河,經過馬拉坎達到了查克薩提河。在奧克薩斯河附近,索格地安那部落屢次打敗亞歷山大的軍隊,戰鬥延續兩年之久。中亞人民的抵抗使亞歷山大軍隊無法在當地控制成片領土,而只是占領了一些據點。亞歷山大向北擴張遭受挫折,便轉向東南方。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河流域,利用印度河一帶諸國的矛盾,各個擊破,強大的波魯國王也戰敗投降。之後亞歷山大又妄圖征服恆河流域,但士兵連年苦戰,厭戰情緒滋長,又受到酷暑、暴雨及熱帶病的襲擊,迫使亞歷山大不得不從印度河撤軍。於公元前325年回到他的新都巴比倫,至此亞歷山大東侵結束。歷史影響

亞歷山大東侵給東方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許多城市被劫掠一空,甚至化為廢墟;成千上萬的人民慘遭殺戮或被賣為奴隸。但是,東侵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亞歷山大在所征服的地區,興建許多城堡,它們起初只不過是軍事要塞,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亞歷山大遠征時有許多學者跟隨他的軍隊來到東方各地,從事學術探險。他們沿途研究地形,蒐集各種動植物標本,對於後來的地理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亞歷山大東侵後,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括埃及,北抵中亞。為了統治幅員廣大的領土,亞歷山大繼承了波斯的統治方法,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在地方設立行省,由總督和軍事長官分別治理民政和軍事,另設財政官負責本省賦稅。為了緩和同被征服地區的矛盾,亞歷山大把一些東方的貴族任命為地方統治者,鼓勵軍隊將士與波斯婦女通婚。但是亞歷山大並沒有克服帝國的根本弱點,像波斯帝國一樣,亞歷山大帝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仍然是不鞏固的軍事行政聯合,是一些生活方式不同、語言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的混合物,內部很少聯繫。這種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帝國,其瓦解是不可避免的。

分崩離析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帝國隨即分裂,亞歷山大部下馬其頓將領各據一方,互相混戰。公元前301年伊普斯戰役之後,亞歷山大帝國終於分裂為幾個獨立王國,其中三個最大的是馬其頓·希臘王國、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