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聲

馬伯聲是1890年生於山東泰安,又名馬玉俊,是抗戰時期著名商人,於1966年去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馬伯聲(1890~1966)又名馬玉俊回族。祖籍山東德州,生於山東泰安縣城內聖泉街。其父馬仁德,祖籍德州,光緒年間逃荒到泰安,在泰城西門靠賣蒸包為生,僅能勉強餬口,卻經常慷慨解囊資助鄰里,人稱“馬善人”。雖生活拮据,但馬仁德深知讀書識字的好處,仍節衣縮食讓馬伯聲上學。幼年的馬伯聲先在泰城天書觀上學,後在回族“楊氏義塾”讀私塾,期間雖因付不起學費幾次輟學,但還是勉強讀到國小畢業,在泰城一所清真國小當老師。

生平事跡

1911年他結識了泰安耶穌會華籍牧師文榮泰,從此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

1912年經文牧師介紹,馬伯聲入美國美以美教會學校泰安萃英中學免費讀書。他勤奮努力,刻苦攻讀,三年時間讀完了四年的課程。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學校的美籍教士經常讓馬伯聲給他們輔導漢語。他還曾多次為游泰山的外國人充當翻譯兼導遊,一方面提高了英語聽說能力,一方面加深了對歐美諸國的了解,開闊了眼界,同時還得到了一些小費,馬伯聲都積攢下來補貼家用。

1915年馬伯聲中學畢業,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在華招募勞工,他順利考上了華工翻譯。先後到過加拿大英國法國,歷時三年,備受艱辛。在歐洲期間,他親眼目睹了西方列強工業文明的成果,深切感受到祖國的落後和愚昧,暗下決心回國後辦教育、興實業,為振興國家出力。

1919年12月,馬伯聲回國。次年3月赴濟南,從此開始了他在工商界奮鬥的人生歷程。由於他有良好的西方教育背景並在西方國家生活工作過,因此歐美公司都非常歡迎他這樣的人才。他先自薦到英美菸草公司,被委以管理山東省業務之重任,1921年又進入英國永年保險公司當業務員。在他的努力下,位於經二緯四路的“裕元和”洋廣雜貨鋪成為他完成的第一個保單,這筆不菲的佣金為他以後開展業務奠定了基礎。此後,由於他頭腦靈活、善交往、守信用,業務進展非常順利,事業蒸蒸日上。但他始終保持著勤儉本色,工作務實高效,頗得公司經理英人施孟士賞識,不久就擔任了該公司的高級主管。兩年後,施孟士回英國探親,業務及債權等悉數委託給馬伯聲全權辦理。施孟士回國後不幸病逝,馬伯聲繼任公司經理。上世紀20年代後期,永年保險公司的業務已擴展到南至長江、西到太原、北達瀋陽的廣大地區。此時的馬伯聲已成為濟南工商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試圖消滅正在成長中的中國民族工業,亡我中華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日本竊取德國在山東的侵略特權後,日商相繼在青島開辦了一些紗廠,獲利甚豐。而省內的紡織廠在日本的打壓下步履維艱,有的甚至破產被日本收購。馬伯聲了解到這種情況,立志發展紡織工業,打破日本紗廠的壟斷。1930年,他與當時濟南著名的桓台苗氏資本集團協商合資籌建紗廠,不久,苗氏退出合作另建成通紗廠。之後,馬伯聲又與穆伯仁、崔景三、辛鑄九等合夥在濟南籌建仁豐紗廠(濟南國棉三廠的前身)。

1934年6月,仁豐紗廠建成投產,有紗錠12600枚,工人570名,生產16支棉紗,是當時濟南較大的紡織企業之一。由於他經營得法,工廠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設施不斷完善,形成自紡、自織、自染的獨立染織體系。所產“蜘蛛美人牌”十二磅原白布物美價廉,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對日本產品構成了極大威脅。

1937年12月日軍侵占濟南後,仁豐由日本廠長把持。馬伯聲避居天津,當起了寓公,對日寇的軍事管制進行消極抵抗。在這期間,他撰寫了《仁豐紗廠創辦經過》、《工業管理》等文稿,對自己開辦實業以來的生產管理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反思。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收復地區黨政接收委員會和山東省收復地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先後接管仁豐紗廠。10月20日,山東省政府委任馬伯聲為仁豐紗廠經理。之後,馬伯聲一手抓管理促生產,使仁豐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到戰前水平;一手抓科技,舉辦“紡織工業技術培訓班”,從培養人才入手,靠科技求發展。這個培訓班後來被譽為紡織行業的“黃埔軍校”。解放後,培訓班學員大多被分配到上海、徐州、淄博等地紡織廠擔任技術骨幹,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經營保險事業發跡後,馬伯聲致富不忘根本,積極投身於泰安的社會公益事業和實業建設。馬伯聲認為,列強之發達,關鍵在工業,工業之發展,首先在教育。在外闖蕩多年,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當年上學的艱辛,時刻惦記著老家上不起學的孩子和近乎文盲的鄰里兄弟姐妹。

1927年,他在泰城西關回民聚居區創辦仁德學校、平民識字班和掃盲夜校,成人兒童皆受其益。仁德學校開辦初期免收學費,並為學生提供書籍、文具、早餐和一套制服。為保證教學質量,他先後從曲阜二師和濟南聘請優秀教師前來任教,該校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全縣上游。每次回泰安,馬伯聲都要到學校視察,視學生如子侄,並資助優秀學生繼續深造。為表彰馬伯聲為泰安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教育部給他頒發了興學獎狀。受他恩惠的泰城回族民眾也贈以“普沾教澤”匾額,表達他們的謝忱。當時寓居泰山的馮玉祥將軍對他創業興學的事跡和精神極為讚賞,經常到仁德學校講話,勉勵師生“共同奮起,抵抗日寇,保家衛國”。

1929年,馬伯聲在泰城創辦了第一家機器工廠——仁德麵粉廠,所得利潤大多用於補貼學校經費。“七七”事變後,為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馬伯聲關閉仁德學校和麵粉廠,在泰山南麓興辦了仁德農場,種植果樹兼營畜牧、養殖。與此同時,他還在泰山馬蹄峪一帶投資創建“泰山林業公司”,開展育苗、造林工作。抗戰末期,農場和林業公司都已初具規模。馬伯聲還熱心參與泰城回族的一些建設事業,1944年清真寺重修時,他捐資二百大洋助修。在天津做寓公期間,他曾撰寫《泰安建設計畫》,為泰安的實業發展描繪了美好的藍圖,並期盼有朝一日能投身於泰安建設,為家鄉的發展作一番貢獻。此外,馬伯聲還曾先後投資創建濟南惠豐麵粉廠、濟南惠魯工商學校、青州永年麵粉廠和永年電燈廠,若不是日本入侵,齊魯大地上會留下更多他創業的足跡。 

 隨著事業的發展,加之為人樸實,誠信經營,馬伯聲逐漸成為濟南工商界的一面旗幟。1934年3月9日中華工業總聯合會濟南分會成立,馬伯聲當選為常務委員。1947年1月,當選為濟南市商會理事長。9月16日,被濟南市商會常務理事會推選為國大代表候選人。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為便於派餉派捐,借重他在濟南工商界一呼百應的影響力,給了他一些“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少將高參”、“山東省政府顧問”、“山東省戡亂建國委員會委員”之類的虛銜。1948年9月,濟南戰役開始後,馬伯聲因不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策,離開濟南赴天津、上海、台北和香港躲避。在港期間,他閱讀了毛澤東、朱德發表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等文告,並結識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庠,杜向他詳細介紹了國際、國內形勢和共產黨的政策,特別是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消除了他的種種顧慮。

1949年11月,馬伯聲毅然返回天津,12月1日回到濟南。

1952年“五反”運動中,馬伯聲因涉嫌侵吞日偽資產被拘留,經審查無罪釋放。此後馬伯聲定居天津,以定息維持生活。1966年初春的一天,帶著對出生地泰安、創業地濟南的無限眷戀,帶著對沒有實現的《泰安建設計畫》的深深遺憾,馬伯聲悄然離開人世,享年76歲。 

 馬伯聲多次招募泰安無業回族鄉親去濟南做工,並投資發展家鄉教育。1927年在泰城興辦仁德學校,並附設平民識字班和掃盲夜校,成人兒童皆受其益。1929年,在泰城創辦第一家機器工廠——仁德麵粉廠,以該廠資金作為學校基金。在濟南資助美籍人舒榮玉開辦黎明國小,繼又開辦仁豐子弟學校。1932年,在濟南贊助郭清圃創辦惠魯工商學校。他每臨學校視察,便親自批閱學生作文,鼓勵學生升學,還拔擢優秀者深造。國民政府教育部曾為其頒發興學獎狀,泰城回族民眾贈以“普沾教澤”匾額。1937年2月,在泰山南麓創辦仁德農場,經營養殖、釀造業。他開闢果園,引種優良樹種,投資恢復了泰山林業公司。“七七”事變後,停辦仁德學校。同年12月避居天津。1938年12月到濟南,聯絡仁豐紗廠的股東,與日商合資經營仁豐紗廠,是董事之一。避居天津期間,撰有《泰安建設計畫》《工業管理》《仁豐紗廠創辦經過》等著作和文稿。

盤點回族名人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