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鄉記

餓鄉記

餓鄉記,作者:管同,這是一篇寓言式的雜文,以“餓鄉”為寓,寫守志之士寧窮俄至死,也不能仰人鼻息,苟且偷生;凡不能堅守節操,希圖苟活者,必混同流俗,為人所用;至於王侯貴戚因“遭變故”而被迫入“餓鄉”者,也不能與守志之士同日而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餓鄉記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管同
餓鄉記餓鄉記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餓鄉,天下之窮處也。其去中國不知幾何里。其土蕩然[1],自稻、梁、麥、菽、、羊、雞、彘、魚、、瓜、果,一切生人文物,無—有焉。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飲,如導引辟穀者然[3]。始極苦,不可耐;強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至則豁然開朗,如別有天地。省經營,絕思慮,不待奔走乾謁[4],而子女之呼號,妻妾之交謫[5],人世譏罵笑侮、輕薄揶揄之態[6],無至吾前者,徜然自適而已[7]。然世以其始至之難也,平居每萬方圖維[8],以蘄勿至[9];不幸而幾至,輒自悔為人動[10]。故非違世乖俗[11]、廉恥禮義之士,不得至是鄉。非強忍堅定守死善道之君子[12],雖至是鄉,輒不幸中道而反。昔周之初,武王伐紂,伯夷、叔齊恥食其粟[13],由首陽山以去,至餓鄉。餓鄉之有人,自是始。其後春秋時,晉有靈輒,行三日,幾至之矣,終為賊臣趙盾所阻[14],反感盾恩,為所用。而齊有餓民,卻黔敖嗟來之食,翩然至是鄉,雖曾子嘆其微,而論者以為賢輒遠矣[15]。孔子之徒,顏、曾為大賢[16],原憲為次[17],王子者皆幾至是鄉,而猶未達。及至戰國,於陵仲子立意矯俗[18],希為是鄉人,行三日,卒廢然而反,孟子譏之。自戰國秦漢後,教化不行,風俗頹敗,搢紳先生之屬,以是鄉為畏途,相戒不入。而凶年飢謹,禍亂迭作,自王公貴人,下逮田野士庶,遭變故而誤入是鄉者,往往而是。梁武皇帝[19],天子也;趙武靈王[20]、漢趙幽王[21],藩國王也;條侯周亞夫[22],將且相也;鄧通[23],中大夫尚主者也[24]。此其人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滿,無意於是鄉,而其終卒入焉,豈非天哉!豈非天哉!然豈與夷、齊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故曰:“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25]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26],惟漢龔勝[27]、唐司空圖[28]、宋謝枋得之倫[29],立志忠義,先後至是鄉。夷、齊輩得之,蓋相視而笑,稱莫逆交雲。嗚呼!餓鄉何鄉也?何其難至也若是?予窮於世久矣,將往游焉,考始末而為之記。

作品注釋

[1]蕩然:蕩然無存,一無所有。
[2]菽:豆類。彘:豬。
[3]導引:一作道引。古代有“道氣令和、道體令柔”之說,原為古代強身除病的一種方法。《莊子刻意》成玄英疏雲,“導引神氣,以養形魄。延年之道,駐形之術。”辟穀:亦稱“斷谷”或“絕谷”,即不吃五穀的意思。據說也是一種修養的方法。辟穀時必須兼做導引等工夫。《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谷。”裴駰集解,“服辟穀之藥而靜居行氣。”後為道教承襲,當作“修仙”方法之一。道教認為人體中省叫做“三屍”(或稱“三彭”、“三蟲”)的邪怪,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經辟穀修煉可除“三屍”,長生不老。
[4]乾謁:有所要求而趨奉請見。
[5]交謫:互相責罵。謫(zhé哲):譴責、責備。
[6]揶揄:戲弄,侮弄。
[7]徜然:安然自得的樣子。
[8]平居:平時。圖維:謀劃。
[9]蘄:求。
[10]為人動:被別人誘惑煽動。
[11]乖俗:違背世俗。
[12]守死善道:堅守善道,至死不逾。語出《論語泰伯》。
[13]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長子和次子,武王滅商,兄弟二人逃往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事見《史記伯夷列傳》。
[14]靈輒:春秋晉人,趙盾在翳桑見靈輒餓,給以食,食其半。盾問其故,告以遺其母,盾因與之簞食與肉。後晉靈公伏兵謀殺趙盾,靈輒時為靈公甲士,倒戟護趙盾,使得免。趙盾:即趙宣子,曾在晉國執政。
[15]“而齊有餓民”五句《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世可食。”微:非,表示不同意。
[16]顏、曾:顏淵、曾參,孔子的得意弟子,受到儒家的推重。
[17]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
[18]於陵仲子:即陳仲子,戰國齊國(一說楚國)人,居於陵(地名),因不求人而斷糧,三日不食,便不能堅持,爬到李子樹上去吃被蟲子咬了大半的李子。孟子譏諷他住不到伯夷築的房子,吃不到伯夷生產的糧食,一定會去住盜跖築的房,吃盜跖種的糧。(事見《孟子滕文公下》。)
[19]梁武皇帝: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後東魏降將侯景反,攻破都城,飢病而死。
[20]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君。後在內亂中被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21]趙幽王:即劉友,漢高祖劉邦第六子,立為淮陰王,後改趙王,以諸呂女為後,而愛他姬,諸呂女讒於呂后,呂后怒,召友至,幽禁之,絕食而死。謚幽。
[22]周亞夫:西漢名將,沛人,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入寇,周為將軍,屯細柳(今陝西鹹陽西南),軍令嚴整,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拜為丞相。後因其子私買御物下獄,絕食死。
[23]鄧通:西漢南安人。漢文商時,為黃頭郎,後得寵信,封為大夫。前後賞賜無數,並賜以蜀嚴道銅山,許其鑄錢,鄧氏錢遍於天下。景帝時有人告發鄧通盜,遂沒收其家財入官,鄧通留食人家,窮因而死。
[24]尚主:娶天子之女為妻。又稱“尚公主”。
[25]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語出《中庸》。朱熹注云:“此言素其位而行也。”意思是說君子應該行其所當行,不要求其所不當求。
[2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語出《論語述而》。意為滿足了心意,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
[27]龔勝:漢彭城人。渤海郡太守,光祿大夫。王莽篡位後,辭官歸里,王莽遣使征之,勝絕飲食,積十四日而死。
[28]司空圖:唐虞鄉人,累官禮部郎中,年全忠篡位後,召為禮部尚書,不赴,絕食而死。
[29]謝枋得:陸弋陽人,德祐初以江東提刑知信州,元兵東下,入山中,宋亡後居閩中,有人薦官不出,後為福建參政魏天祐強行送注都城,不食而死。

作品賞析

這是一篇寓言式的雜文,以“餓鄉”為寓,寫守志之士寧窮俄至死,也不能仰人鼻息,苟且偷生;凡不能堅守節操,希圖苟活者,必混同流俗,為人所用;至於王侯貴戚因“遭變故”而被迫入“餓鄉”者,也不能與守志之士同日而語。在作者的筆下,“俄鄉”是一個沒有矛盾,沒有醜惡的理想之所。最後寫自己“窮於世久矣”,亦欲往“餓鄉”一游,流露了作者對於自己身世的感慨,其中有揭露社會黑暗,表現不滿情緒的意思。該文聯想豐富,博引史事以闡明入“餓鄉”、不入“餓鄉”與誤入“餓鄉”等不同情況,不流於空論,行文流暢,筆力健朗,表觀了作者散文的特點。

作者簡介

管同,生於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卒於公元1831年(道光十一年),終年52歲。管同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他的伯祖做官時全家曾遭籍沒,此後叔伯漂泊外地,流落他鄉。管同在文學史上主要是以他的創作出名的。他弱冠之時,就已顯示出非凡的創作才能,姚鼐斷言他的創作前途無量。管同的創作超越了其詩文理論的局限,他並沒有多少宣揚政治教化的作品。他雖然認為“得乎山川之助者,皆文士之文風”,但是他自己的一些優秀作品恰恰是在遊歷山川的過程中寫成的,如《登掃葉樓記》、《游龍興寺記》、《游西陂記》、《寶山記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