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陂記

這篇小品,不寫賓客園林之勝,而是通過對宋氏西陂破敗荒蕪、蕭條淒涼的景象的描寫,慨嘆人生短促,富貴無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滄桑和哲理的頓悟。西陂的尚書故第,已不再是昔日的繁華熱鬧,唯有尚書手植巨樹,鬱鬱蔥蔥,望之如碧雲翠霧;庭園中堆疊的假山已被洪水衝倒,太湖石如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書曾以詩文傾倒海內,學人士子無不嚮往,到了後來,世事更迭,令人感到悽愴。從而告訴人們做人應“圖其大遠者”,不能只圖眼前富貴,應孜孜不倦地為國為民立德立功,人生才會有永恆不朽的意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西陂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管同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出處:《因寄軒文集》

作品原文

嘉慶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陳燕仲謀、陳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1)。陂自牧仲尚書之沒(2),至於今逾百年矣。又嘗值黃河之患(3),所謂芰梁、松庵諸名勝(4),無一存者。獨近陂巨木數百株,蓊然青蔥(5),望之若雲煙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書手植樹也。” 既入陂,至賜書堂(6),晤其主人(7),出王翬石谷所為六境圖(8),尤展成、朱錫鬯諸公題詠在焉(9)。折而西,有小屋一區(10),供尚書遺像。其外則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也(11),先尚書求以重價,而使王翬用畫法疊為假山,其後為河水所沖敗,乃至此雲。”聞其言,感嘆者久之。
抵暮,皆歸,飲於陳氏仲謀。度光舉酒屬予曰:“子曷為記?”嗟夫!當牧仲尚書以詩文風雅傾動海內,一時文士景從回響(12),賓客園林之勝,可謂壯哉!今始百年,乃令來游者徒慨嘆於荒煙蔓草之外,蓋富貴固無常矣;而文辭亦何裨於是也?士亦舍是而圖其大且遠者,其可已(13)。是為記。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陳燕仲謀:名燕,字仲謀。陳焯(zhuō)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犖,字牧仲,官至江蘇巡撫、吏部尚書。

(2)沒:通“歿”,死。
(3)黃河之患:指黃河決口造成水患。
(4)芰(jì)梁、松庵諸名勝:指西陂中的景物。
(5)蓊然:茂盛的樣子。
(6)賜書堂:安置皇帝賜書的房子。據宋犖《漫堂年譜》,從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起,皇帝曾多次給宋犖親筆寫字賜書,宋犖在其所建御書樓收藏。
(7)其主人:指宋犖的後代。
(8)王翬(huī)石谷:即王翬,字石谷,虞山(今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六境圖:宋犖《西陂雜詠》共六首,分詠淥波村、釣家、緯蕭草堂、松庵、芰梁、放鴨亭六境。王翬以此為圖。
(9)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朱錫鬯(chàng):朱彝尊,字錫鬯,清初文學家。他們在六境圖上有所題詠。題詠:寫在書畫上的文字。
(10)一區:一處。
(11)艮(gèn)岳石:太湖石之類的奇石。宋徽宗令朱勔(miǎn)在江南搜求太湖石,運往汴京(今河南開封),在城東北修所謂的“艮岳”(在八卦的方位中東北屬“艮”)。
(12)景從回響:如影之隨形,如音之相應。景,同“影”。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回響,贏糧而景從。”
(13)已:通“矣”。

作品譯文

嘉慶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的陳仲謀、陳度光邀請我一起到西陂遊玩。自從宋尚書死了以後,西陂到現在已歷經了上百年了,曾經又遇上黃河決口造成的水患,所說的芰梁、訟松庵等西陂中的名勝,都不存在了。只有靠近西陂的幾百棵大樹,長得蒼翠茂盛,遠遠看去就像用雲霧織成的帷幕一樣,路人指著說:“這是宋尚書親手栽的樹啊。”
進入西陂之後,就到賜書堂,會見主人,主人拿出王石谷所畫的《六境圖》,尤展成、朱錫鬯等人在上面題了字。轉向西面,有一間小屋,裡面供奉著宋尚書的遺像。小屋外有一些巨石散布在地上好像零亂的棋子一樣,主人說:“這是艮岳石,先人用重價買來,讓王石谷用畫上的方法堆砌成假山,後來被河水沖塌,就成了這樣了。”聽了他的話,大家慨嘆了很久。 到了傍晚,大家都回來,在陳仲謀家飲酒。陳度光舉起酒杯囑咐我說:“您為什麼不寫一篇文章呢?”啊!當宋尚書憑著他的風雅詩文使國內學者傾倒,一時間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他,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那些貴客和園林的美景,可以說得上是極壯觀了!到現在才上百年的時間,就讓來遊玩的人們只能在荒無人煙蔓草叢生的地方感慨了,原來富貴確實是不會長久的了;然而宋尚書的文章又對西陂有什麼好處呢?那些士人也捨棄西陂而追求大而遠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作品賞析

這篇小品,不寫賓客園林之勝,而是通過對宋氏西陂破敗荒蕪、蕭條淒涼的景象的描寫,慨嘆人生短促,富貴無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滄桑和哲理的頓悟。
西陂的尚書故第,已不再是昔日的繁華熱鬧,唯有尚書手植巨樹,鬱鬱蔥蔥,望之如碧雲翠霧;庭園中堆疊的假山已被洪水衝倒,太湖石如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書曾以詩文傾倒海內,學人士子無不嚮往,到了後來,世事更迭,令人感到悽愴。從而告訴人們做人應“圖其大遠者”,不能只圖眼前富貴,應孜孜不倦地為國為民立德立功,人生才會有永恆不朽的意義。文章景中有情,立意新穎,於遊記中領悟人生哲理,意味深長。

作者簡介

管同(1780—1831),字異之,江蘇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間(1821—1850)舉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與梅曾亮友善,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幼年喪父,家貧,淡泊名利,終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筆力健朗。有《因寄軒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