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比濕

飽和比濕

飽和比濕(saturation specific humidity)。一定的溫度和氣壓下, 濕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比濕。

(圖)飽和比濕飽和比濕

飽和比濕(saturation specific humidity)。一定的溫度氣壓下, 濕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比濕。

簡介

(圖)飽和比濕飽和比濕天氣

海面的水變成水汽而進入大氣的過程。海水蒸發時從海洋吸收了熱量,而大氣則獲得了海洋所損失的這部分熱量。因此,海面蒸發不僅是海洋和大氣之間進行水分交換和熱交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決定海-氣界面的水分、熱量和鹽度的平衡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海面的蒸發,有助於闡明海水含鹽量洋流的關係,揭示海上氣團變性和大氣環流等現象的內在規律。

海水的蒸發,與空氣中水汽的飽和程度有關。在鄰接水面的空氣中,只要水汽未達飽和狀態,海水就不斷蒸發。由於飽和水汽壓隨溫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因此,氣溫愈高,空氣愈能容納更多的水汽。已經被水汽飽和了的空氣,當它流經較暖的海面時,因接觸海水而升溫,就處於不飽和的狀態,有利於海水的蒸發;相反,當暖空氣流經冷水面時,遇冷而呈過飽和狀態,其中一部分水汽便凝結而形成霧,不利於海水的蒸發。從年平均的情況來看,海面的蒸發量大大超過了凝結量。

海面蒸發量的確定,大體上可分為四個方面:

① 套用船舶蒸發皿和蒸發計測量。因儀器受船體的影響,皿中的水面結構和周圍的條件與實際的海況很不相同,所得的蒸發量缺乏代表性。

② 根據氣象觀測尋求經驗關係。獲得了蒸發率和氣象要素的經驗關係。例如:

E=Ka(ew-ea)va (mm/a)

式中E是海面蒸發率,經驗常數 Ka=0.142,ea表示距水面 6米處的空氣中的實測水汽壓(毫巴),ew表示氣溫相應于海面水溫的飽和水汽壓(毫巴), va為海面的風速(米/秒)。上式表明,海面蒸發率決定於海-氣的水汽壓差和風速。

③ 藉助於水汽湍流擴散理論。1936年,H.U.斯韋爾德魯普首先套用大氣湍流擴散理論求得海面蒸發率的表達式。1939年,C.W.索恩思韋特和B.霍爾茲曼根據海面以上兩個高度的濕度差和風速計算蒸發率,誤差較大。1940年,R.B.蒙哥馬利考慮到海浪的影響,把近海面氣層分為 3個副層:底層為層流層,風速隨高度作線性變化;中層為過渡層,風速具有光滑面對數廓線形式;上層為湍流層,風速具有充分粗糙面對數廓線形式。這樣做對考慮近海面層氣動量的輸送可能是合理的,但用來討論水汽輸送則不盡適宜。因為動量在輸送過程中有一部分被消耗在海浪的產生和破碎上,而水汽輸送則無此類損失。根據近海面氣層的特徵,可把海面蒸發率寫成下列的一般表達式: 式中D和KE分別是水汽的分子擴散係數和渦動擴散係數;q和qs分別是比濕和水面的飽和比濕。

④ 從海面的熱量平衡來分析。即從氣候學的觀點,根據海面的熱量平衡方程估算海面蒸發量。一般結果表明,世界大洋的年蒸發量按氣候帶分布:在赤道海區因空氣的濕度高和海風較弱,蒸發量最小;在副熱帶地區的暖海面上,有較乾燥的空氣的平流,蒸發量最大;在較高緯度地區因溫度低,飽和水汽壓小,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低,故緯度愈高蒸發量愈小。世界大洋的平均年蒸發量為 1米。此外,大洋西側的蒸發量高於大洋東側,在極向的暖流輸運區顯得更加突出,例如灣流區的平均年蒸發量最高達 3米,黑潮區為 2.3米,東澳大利亞海流、厄加勒斯海流和巴西海流等海域次之。根據1977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地理研究所對渤海黃海東海的熱平衡所作的分析和計算,這些海區的年平均蒸發量絕大部分大於 1.25米/年,並呈現從東南向西北降低的趨勢。

由於海-氣溫度差、 濕度差和風速等因素都有季節性的變化,蒸發量也有季節性的變化,並以中緯度大洋西側最為明顯。暖季海面蒸發量偏低,冷季則偏高。中國沿海也是如此。

計算

濕空氣中水蒸汽分壓力和同溫度下飽和水蒸汽分壓力之比,稱為相對濕度。用符號j 表示,即:式中:Pq:水蒸汽分壓力 Pqb;同溫度下飽和水蒸汽分壓力從式中可知,j 值小,表示空氣較乾燥,反之,空氣較潮濕。當j =0時,為乾空氣;j =100%時,為飽和空氣。從j 值大小可直接看出空氣的乾濕程度。j 和d都是表示空氣的濕度參數,含意卻不同,d表示水蒸汽的含量多少,卻不能表示空氣接近飽和的程度;而j 能表示空氣接近飽和程度,卻不能表示水蒸汽的含量多少。
露點溫度
在一定大氣壓力下,含濕量不變時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為水(凝露)的溫度。在d不變時,空氣溫度下降,由未飽和狀態變為飽和狀態,此時空氣的相對濕度j = 1O0%。在空調技術中,把空氣降溫至露點溫度,達到除濕乾燥空氣的目的。

焓是濕空氣的一個重要參數。是一個內能與壓力位能之和的複合狀態參數。 在空調過程中,濕空氣的狀態經常發生變化,焓可以很方便確定該狀態變化過程中的熱交換量。濕空氣的變化過程是定壓過程,焓差等於熱交換量,即: t D h=D Q=cmD t 式中:D h:焓差 kJ/kg(乾) D Q:熱交換量 kJ/kg m:濕空氣的質量 kg c:濕空氣的定壓比熱 kJ/(kg℃)
靜壓、動壓、全壓
在選擇空調或風機時,常常會遇到靜壓動壓全壓這三個概念。根據流體力學知識,流體作用在單位面積上所垂直力稱為壓力。當空氣沿風管內壁流動時,其壓力可分為靜壓、動壓和全壓,單位是 mmHg或 kg/m2或 Pa,我國的法定單位是 Pa。
a. 靜壓(Pi) 由於空氣分子不規則運動而撞擊於管壁上產生的壓力稱為靜壓。計算時,以絕對真空為計算零點的靜壓稱為絕對靜壓。以大氣壓力為零點的靜壓稱為相對靜壓。空調中的空氣靜壓均指相對靜壓。靜壓高於大氣壓時為正值,低於大氣壓時為負值。
b. 動壓(Pb) 指空氣流動時產生的壓力,只要風管內空氣流動就具有一定的動壓,其值永遠是正的。
c. 全壓(Pq) 全壓是靜壓和動壓的代數和: Pq=Pi十Pb 全壓代表 l m3氣體所具有的總能量。若以大氣壓為計算的起點,它可以是正值,亦可以是負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