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氣團變性

氣團是指氣象要素(主要指溫度和濕度)水平分布比較均勻的大範圍的空氣團。在同一氣團中,各地氣象要素的重點分布幾乎相同,天氣現象也大致一樣。氣團的水平範圍可達幾千公里,垂直高度可達幾公里到十幾公里,常常從地面伸展到對流層頂。氣團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按氣團的熱力性質不同,劃分為冷氣團和暖氣團;第二種是按氣團的濕度特徵的差異,劃分為乾氣團和濕氣團,第三種是按氣團的發源地,常分為北冰洋、氣團、極地氣團,熱帶氣團、赤道氣團。移動的過程中受海洋影響而產生的屬性變化。

海上氣團變性

正文

氣團離開源地後在海上移動的過程中受海洋影響而產生的屬性變化。氣團的屬性包括它的溫度、濕度和層結穩定度,變性的物理過程主要為增熱或冷卻、蒸發或凝結、垂直運動或層結穩定度的變化等。通過這些過程,可使氣團增暖或變冷,增濕或變乾,趨於穩定或不穩定。
在極地海洋或大陸上形成的乾冷氣團入海時,或者北半球的乾冷氣團向偏南方向移動時,可通過上述過程增暖和變濕,使氣團趨於不穩定,出現對流雲,甚至降水。在熱帶洋面形成的氣團(在北半球)北移時,逐漸冷卻變乾,並趨於穩定。當氣團移至冷暖洋流交界處時,在冷洋流一側,可出現大範圍的海霧。
海上氣團變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天氣學分析、診斷分析、理論研究及觀測實驗等四個方面。天氣學分析,即使用各種天氣學圖表和熱力學圖表,分析氣團的各種屬性的變化,一般稱之為氣團分析;診斷分析和理論研究,是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氣團變性的方法,前者側重於分析變性的物理過程,計算和分析有關的物理量,後者通過對流體力學方程的求解,研究氣團的變性問題;觀測實驗是利用船舶、浮標、飛機、雷達和衛星等手段,同時在水下、邊界層和空中進行三度空間的立體觀測和理論分析等。
據分析,在北半球中緯度大洋西部暖流上空,冬季的氣團變性極為強烈。1974年2月和1975年2月,在世界氣象組織的領導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兩次在東海,以沖繩島為中心的六邊形海區進行了氣團變性實驗(ANTEX),目的是弄清自海面通過大氣邊界層到自由大氣中的能量和動量的輸送過程,研究大氣擾動的發生和發展。
結果表明,冷空氣爆發時期,黑潮海區提供的總熱能高達700~800瓦/米2【相當於1500卡/(厘米2·天)】,但感熱和潛熱輸送,隨天氣形勢變化而有很大的變化。氣團變性在雲、降水和氣團結構上都有明顯的反映:雲的分布和變化,表現在大陸和近海區低雲量少,黑潮上空低雲量多,大陸低雲幾乎全為層雲,海上低云為對流雲,黑潮上空的低雲則為發展強烈的積雲;降水型的不同,表現在大陸為雨,海上陣雨很多,尤以黑潮海區為最;氣團結構的變化,例如冷氣團初臨海上時幾乎無雲,逆溫層比較低,經過變性,雲量增多,且逆溫層抬升。
對氣團的研究雖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對海上氣團變性的系統觀測、分析和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雖已有一些初步研究成果,但許多工作有待於進一步深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