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迎賓

飛天迎賓

1996年落成“飛天迎賓”城雕位於溫陵南路與泉秀路交會處,是整條溫陵路唯一的城雕建築和泉州市市標。泉州城雕“飛天迎賓”是一個高25.8米,直徑3米的立柱,由著名雕塑家錢紹武設計。柱體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銅像,或作捧物狀,或手持“南音”樂器作吹奏狀;柱體下有圓形水池和噴泉,四周花草環繞。城雕的柱體造型源自石筍,“妙音仙女”銅像源自開元寺大雄寶殿飛天樂伎,形象地代表著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

簡介

飛天迎賓飛天迎賓

1996年落成的泉州城雕“飛天迎賓”,是一個高25.8米,直徑30米的立柱,由著名雕塑家錢紹武設計。柱體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銅像 ,或作捧物狀,或手持“南音”樂器作吹奏狀;柱體下有圓形水池和噴泉,四周花草環繞。城雕的柱體造型源自石筍,“妙音仙女”銅像源自開元寺大雄寶殿飛天樂伎,形象地代表著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 “飛天迎賓”城雕位於溫陵南路與泉秀路交會處,是整條溫陵路唯一的城雕建築和泉州市市標,因而格外顯眼,同時也是說到溫陵路不能不提的景觀。 現鯉城城建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溫陵路是泉州市區正式向東拓展的一個象徵性工程,整個城雕設計讓研究人員頗費心思,它寓意著古城英姿煥發,生機盎然。 “飛天迎賓”顯然與泉州新車站有關,泉州市城建博物館徐館員說,由324國道泉州市區過境路改造而成的溫陵路,因為有新車站,自然被定位為城市門面,圍繞“飛天迎賓”城雕,包括蟠龍大廈、遠太大廈、銀聯商廈等一批城市標誌性建築物,也拔地而起。 “飛天迎賓”見證溫陵路兩側建築物迅速拔地而起,但有一件事她沒有想到,那就是距離“飛天迎賓”約10公里處的溫陵路北段一側的“東湖公園”。 溫陵北路添建公園,意義在於顯示溫陵路的城市氣味。東湖公園陳賢平主任說:這表明當時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者,已經考慮到向東發展市區的遠大構想。

城雕故事

泉州飛天迎賓泉州飛天迎賓

城雕“飛天迎賓”幾年前曾清洗過一次,此番再次“美白”再度吸引各界目光。為此早報專訪了權威人士,了解到這座有著13年歷史城雕的塵封往事。原泉州市副市長、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回憶

原為東海濱城雕塑得到讚嘆成為市雕“它很特別,兼具美觀和多元化特質,非常典雅。” 原泉州市副市長、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回憶,最初泉州邀請錢紹武為東海濱城設計一個標誌性雕塑,當他將飛天迎賓的雕塑展現出來後,市政府領導大為讚嘆,並認為它更符合泉州的風格,做市雕或許更合適。後來,經過多次考察和斟酌,決定將“飛天迎賓”放在溫陵路與泉秀街交匯處的空地上。當時刺桐大橋和晉江大橋還未建成,泉州大橋是進入泉州的主要咽喉要道,許多人一到泉州,就能看到這個雕塑,所以被稱為“飛天迎賓”,所謂迎賓,即迎接賓客。

“當時的建設難度挺大,但很快就建好了,大約用了1年的時間。”泉州當時建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張先生說,具體的施工情況已模糊了,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地下鋪設了很多管線,施工挺複雜的,圓形水池也是同時期建好的。

詳盡介紹

過了泉州大橋往東約300米左右,在溫陵路與泉秀路交匯處的街心花園,聳立著泉州的市雕“飛天迎賓”。那是一個高25.8米,直徑30米的立柱,柱體上,塑有8尊柴銅鍛造的“妙音鳥”,或作捧物狀,或手持“南音”樂器作吹奏狀,柱體下有圓形水池和噴泉,四周花草環繞。“飛天迎賓”是中央美院著名教授錢紹武1994年設計的。從歷史的角度看,恐怕找不出比“飛天迎賓”更足以表現泉州發展的歷史內涵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質,以及由此孕育出的泉州精神——愛拼才會贏;從美學的角度看,恐怕沒有比“飛天迎賓”更獨特、更含蓄、更底蘊豐富的表現形式了。

城雕上部的八個“妙音鳥”銅像,源自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處,有24尊兩兩相對的人首鳥體的構建。這些天女,梵文“迦陵頻伽”,漢譯妙音鳥。它們體態豐腴,袒胸露臂,頭戴如意寶冠,背上兩翼舒張,項掛纓珞,臂束釧鐲,手持各色供品和各種樂器,在五方佛前奏樂歌舞。如意寶冠之上的蓮花坐斗,頂托著大殿的通梁和橫木,起到一種建築構件的作用。這種既把迦陵頻伽作為出跳斗拱,又是五方佛前的樂舞供養,營造了佛國極樂世界的氣氛,又增加了建築的美感和跨度,宗教、藝術與建築融為一體,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迦陵頻伽來源於古印度的神話傳說,它借鑑了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有翼神祗——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徵,是印度神話、希臘羅馬神話相結合的產物,隨佛教傳入中國而出現在一些寺院。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可見24尊妙音鳥建築構件早在明末就有了,距今已360多年了。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方式》中,就有迦陵頻伽持花送寶展翅飛翔的圖像。可惜的是,“迦陵頻伽”存在於敦煌千佛洞的飛天畫像和寧夏、陝西出土的佛教寺院建築構件,而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的“迦陵頻伽”則是現存的藝術瑰寶,絕無僅有,彌足珍貴。《佛說阿彌陀經》在描繪西方極樂世界時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加,共命(按:通名)之鳥。是褚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泉州有“閩南佛國”之稱,《佛說阿彌陀經》是信眾經常吟誦的一部佛經,“迦陵頻加”的名稱對許多泉州人來說並不陌生。

城市離不開文化。城雕是“城市名片”、“城市眼睛”,反映著一個城市特定的歷史、文化、追求,是城市歷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城市品位的顯性表征。錢紹武教授在介紹創作體會時說:“我接受邀請創作泉州城雕時,就把妙音鳥從開元寺“請”出來,弄一個大柱子,上面安排8隻妙音鳥在吹彈歌唱。妙音鳥拿著南音的樂器,我認為能最好地象徵泉州中西交流的特點。同時,大柱子給人一種沖天直上的感覺,象徵泉州一直向上發展。”也許是錢教授迫於壓力沒有講“大柱子”源於石筍,也許他沒有看到石筍,但“大柱子給人一種沖天直上的感覺”,表現了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性格,則是肯定的。

綜上所述,我以為泉州城雕“飛天迎賓”文化底蘊豐富,藝術形式完美,表現了泉州的歷史、文化的特點和品味,以及泉州人愛拼才會贏得精神,與哥本哈根的美人魚、布魯塞爾的小孩撒尿、紐約的自由女神相比,名氣雖遠不相侔,但文化底蘊在伯仲之間矣。

寓意及象徵

創作思想與初衷

“迦陵仙音,福十方界。”這是《楞嚴經》里對“妙聲鳥(又名妙音鳥)”的描述,它象徵著吉祥、祝福,這種“妙聲鳥”又叫“迦陵頻伽”,是雪山上的一種鳥,聲音非常悅耳美妙。

2006年,在惠安第八屆中國雕塑論壇年會會場上,有媒體曾專訪了“飛天迎賓”的創作者錢紹武教授,了解到柱形城雕—“飛天迎賓”創作初衷。

錢教授當時說,城雕是1994年設計的,象徵中外文化在泉州的交流,但因為它太複雜了,很多人不太理解,加上時間一久,不少人產生誤解,民間甚至有人以為是罵泉州人“鳥”,對此我感覺有些遺憾。

談到創作靈感,錢教授說,城雕“飛天迎賓”更準確的說是“妙音迎賓”。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外交流一向很發達。1994年到泉州開元寺參觀時,在大堂看見一個講經說法的作品,24個飛天圍著佛奏樂。導遊說這些飛天叫“迦陵平迦”,意思是妙音鳥,在歌頌佛的功德。仔細一看,發現這其實代表著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飛天是希臘文化中的一種魔鳥,在希臘很流行,瓶瓶罐罐上都刻有,荷馬史詩《奧德賽》也有記載,亞歷山大東征時帶到印度。但傳到泉州後,魔鳥不唱歌了,改奏樂,而且奏的是泉州特有的南音,手中拿的也是南音樂器,因此說,這是非常巧妙的中西文化交流產物。

“當我接受邀請創作泉州城雕時,就把妙音鳥從開元寺‘請’了出來,弄一個大柱子,上面安排8 尊妙音鳥在吹彈歌唱。最好地象徵泉州中西交流的特點。同時,大柱子給人一種沖天直上的感覺,象徵泉州一直向上發展。”錢教授說。

對認為泉州城雕“罵泉州人是鳥”的辯駁

那種認為泉州城雕“罵泉州人是鳥”的看法是有根據的,但又荒謬之極,沒有一點歷史觀念。泉州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城雕的柱體造型源自於晉江岸邊的石筍。石筍的造型是男根的寫照,逼真而誇飾,是印度教神廟的遺存,大概宋代就已存在,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古代生殖崇拜的產物。石筍其所以留存至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印度教和閩越巫風、漢族風水輿地之學相結合,也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如果要給中國確定一個國雕的話,那無疑是華表,因為它自漢唐至明清,一直矗立在皇家的宮殿、陵墓前,到今天也還矗立在天門廣場上。華表是生殖崇拜的產物,已廣為人知。石筍1961年公布為第一批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就其珍稀性而言,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也不為過。市政府結合晉江整治,建石筍公園,將石筍作為主要景觀供遊人瞻仰。實際上,從筍江、筍浯、筍江橋、筍江月色等名稱看,石筍在過去一直也是遊人玩賞的景觀。既然華表可以矗立在莊嚴肅穆的天門廣場,那么城雕為什麼不能以石筍作為創作的原型之一?我們不能以今天的色情眼光來看泉州城雕,猶如不能以今天的觀念來衡量古人的生殖崇拜一樣。在古人看來,生殖崇拜是莊嚴而聖潔的活動,沒有穢褻與色情的成分。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過生殖崇拜,大多都可以找到其遺存,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人、尤其是泉州人很多都保留了祭祖的習俗。祖字從示從且,是會意字。“且”象男根,“示”表示“神之也”,也就是祭祀。從字形上分析,祖先崇拜根源於男根崇拜,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許多“石祖”、“陶祖”,都證明了這一點。早在漢代儒家就提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說法,後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兩種生產”的理論,這都為人們找到原始人生殖崇拜的原因提供了理論依據,毋庸贅述。生殖崇拜作為一種民俗,具有傳承性和變異性,不會輕易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而消失,而會以極大的惰性在一些地方、某個時段表現出來。例如,以前泉州一些不孕婦女求拜或摸一下石筍,據說就可懷孕。日本一些神社供奉著男根,在九州、信州、名古屋等地,舉行一些盛大節慶時,婦女們要去神廟向這些男根焚香膜拜,甚至抬著巨大的男根,帶著誇張的男根面飾遊行。在印度,一些印度教寺院供奉濕婆神的“林加”(男根),婦女們在“林加”前獻上一把花瓣,合一下掌,然再摸一摸。毋庸諱言,原始人的生殖崇拜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會受後世商品交換、社會風尚的影響而變異,帶有某些色情成分,如日本的生殖崇拜民俗,以妓女最為熱衷和放肆。但是,我們不能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否認先民走過的歷史,抹殺對往昔生活的記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