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頭村

去年6月底,政和縣委給風頭村下派了一位支書。 幹群關係密切了,村民之間的關係和諧了。 然而,在發展中,風頭的現狀也給人們留下了一些思考。

基本信息

簡介

風頭村是1929政和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上月下旬,記者走訪了這個老區村。風頭村離東平鎮所在地只二三里,人口1400多人,以茶葉、糧食為主業,農民80%收入來自茶葉。據保守統計,去年農民人均收入2400元。應該說,天時、地利都不錯,這是一個好地方。然而,“人和”卻不夠。比如,這裡的幹群關係較緊張,村民之間矛盾也不少。沒有“人和”就沒有發展環境。

基礎建設

去年6月底,政和縣委給風頭村下派了一位支書。這位支書叫張遠輝,是縣政府辦的農經科長,也是在風頭長大出去的。張遠輝來到故鄉,很快就對症下藥,理清了思路:辦實事,聚民心,促發展。去年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被風頭村趕上。張遠輝來村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抗旱。他通知村民早晨6點開渠引水,他第一個準時到達,可到了8點才來幾個村民。不過,這事村民看在眼裡:這位年輕人像做事的樣。後來,村民奇蹟般地準點幹活;村兩委和村民小組幹部24小時輪流值班,合理調配水源,解決糾紛。終於,村民的200多畝茶葉、60多畝水稻保住了。飲水問題是村民最頭痛的事。張遠輝與村兩委一班人實地查看,請技術員測量,又開會徵求村民意見,很快確定了解決方案。投入資金1.5萬元,村民義務投工700多個,建引水渠、過濾池、蓄水池,最終解決了村民飲水問題,那些挑了8年水的村民也喝上了清甜的自來水。村裡的省級標準化農田建設,村國小危房修繕、山林糾紛問題等都辦妥和解決了。村里還對村務一一公開,讓村民監督,讓村民當家作主。樁樁件件實事凝聚了民心。幹群關係密切了,村民之間的關係和諧了。老支書楊志福讚揚村幹部務實做法。他說了個事:一次,在工地里,突然下雨,幾十包水泥面臨被淋、受損。村民們也紛紛避雨。這時,張遠輝支書招呼大家搬運,自己也帶頭扛。大家沒有二話迅速把水泥搬到安全處。他說,要是在過去,是很難叫得動民眾無償勞動的。村民楊世卓認為,這一年時間風頭變化很大,靠的是村幹部特別是下派支書的努力。張支書要求黨員、民眾做的,自己先做到,大夥服了他。分管副鎮長游智林表示,基層幹部難當,風頭幹部得民心,得益於他們能把好民眾的脈搏。

經濟建設

風頭村在短期內有了較快發展,風頭人對村裡的變化喜不自禁。然而,在發展中,風頭的現狀也給人們留下了一些思考。思考一:集體經濟需壯大。目前風頭村的集體經濟為零。村里要辦公益事業,村幹部微薄誤工補貼等,全靠下派村的部門援助。下派支書哪天走了,這根援助線就斷了。村財多未必是好事,但沒有也不行。風頭的出路,也許可以靠引客商開發旅遊、礦泉水、楊梅等資源來消滅“空殼村”,增加農民收入。思考二:茶葉效益待提高。風頭白茶揚名海外。東平鎮是全省白牡丹茶之鄉,而風頭是鎮裡白茶主產地。全村茶葉加工點有50-60個,但仍以手工作坊為主,不少農戶靠賣青茶創收,效益不高。茶葉增值,尚需挖掘潛力。思考三:移風易俗應大興。名目繁多的請客送禮是農村普遍現象,風頭村也不例外。據了解,有的村民每年僅應付送禮就要花去二三千元。上級好不容易減輕了農民負擔,而農民卻在送禮上給自己增加了負擔。

參考資料 

1: 實事·民心·發展——風頭老區村見聞與思考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brb/040614/2_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