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泉村

上禮泉村

上禮泉村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城西北郊1公里處。後靠獨秀山,前臨新昌江,104國道橫貫村區。上禮泉村居民始自南宋章氏。平陽縣人章木,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因愛天姥山水勝景,移居新昌縣仙桂鄉花牆(今拔茅鎮燕窠),後遷居澤嶺。章木第三子章天輿(1141~1203),官至大理寺評事。年老致仕後,嫌原居處狹隘,思另闢新居,遍游新昌各地,見縣城北獨秀山麓,田沃地饒,溪流帶環,駝峰左擁,三溪右繞,鼓山屏列,五馬迤邐,雨翠曉嵐,朝暮萬狀,遂決意建宅定居於此。其宅東有流泉汨汨,飲之味甘如醴,遂將其居處定名為醴泉。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上禮泉村上禮泉村為四川地震組織捐款
上禮泉村位於104國道邊的城鄉結合部,全村共10個村民小組,639戶,農業人口1629人,暫住人口8000多人。村黨支部共有黨員59名,預備黨員3名。2007年,全村集體經濟資產達8755萬元多,村轄區內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9億元,村級集體經濟淨收入達1188萬元多,比去年增長了12 %,人均純收入10050元(根據村抽樣調查),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績。

1997年,上禮泉村投資50萬元建造禮泉門樓;1998年開始,因地制宜開發了獨山公園並安裝健身器材;1999年,在村頭山嶺等坡地新建了禮泉陵園;1999年8月26日,村戶聯辦的新昌萬家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投資40萬元興建水果批發市場;2002年,投資200萬元建起了江北果蔬農貿市場;2004年,我村成為全縣第一個實行股份制改造的行政村。村民享受村里發給的老年補助、失土農民養老補助和醫療、衛生、教育等多種補助。

村集體擁有1街(西鎮路服務街)2公司(萬家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城西建築安裝工程公司)2市場(水果市場、蔬菜市場)。上禮泉村及其黨支部先後獲得 “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省級示範村”、“綠色生態示範村”、“省先鋒工程五好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歷史由來

上禮泉村上禮泉村

南宋屬五山鄉,元至清代皆為四都。清代分上醴泉、下醴泉兩村,宣統二年(1910)屬城區。1932年置醴泉鄉,1935年併入城西鎮,1940年屬南明鎮。1950年嫌村名書寫繁複,改稱上禮泉,屬西郊鄉。1956年屬西嶺鄉。1958年屬新昌人民公社,1961年屬西郊人民公社,1983年屬西郊鄉。1992年屬城關鎮
明代中期起,趙氏始遷入村,清代又有陳氏定居。1992年統計,村中居民以章、陳、趙3姓人口最多。此外,尚有宋、楊、毛、董、高、孔、石、賈等20多姓氏。全村有690戶、1956人。80年代改革開放後,定居於此的外來戶30戶、100多人口。

地理氣候

屬亞熱帶氣候,地處中、北亞熱帶過渡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夏初雨熱同步而盛夏多晴熱,秋冬光溫互補,災害性天氣較多。同時具有典型山地氣候特徵,水平、垂直方向差異明顯。
四季分布為冬夏長、春秋短。春季,冷暖空氣團在縣境進退交鋒,驟冷驟熱,天氣多變,陰雨連綿。降水量多,占全年26%~35%。3、4月份出現“倒春寒”。初夏,常有“梅雨”,降水量大,有時5月下旬提早出現“梅雨”。盛夏7~8月間,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入境,天氣晴熱,形成“伏旱”,常有颱風、狂風暴雨致災,亦伴降水解旱。午後常有地方性雷陣雨,間有冰雹、大風、暴雨成災。降水量占全年37%左右。初秋,冷暖空氣團交鋒,多低溫陰雨天,仲秋後受長江下游小高壓影響,秋高氣爽,常見“秋旱”,十月間出現“小陽春”。降水量占14%。冬季,高潮通過西北河谷平原(盆地)進入三江河谷,氣溫驟降,降水量占全年23%。

經濟發展

上禮泉村上禮泉村組織消防演習
上禮泉村民生活來源,一向以農桑經濟收入為主,但水田瀕臨新昌江,屢遭洪水侵害,沙灘桑田,多番變遷;旱田又因緊靠山坡,缺水灌溉,糧食產量並不穩定,生活隨之影響。1949年後,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興修水利,改造自然,上禮泉村建成蓄水25萬立方米的醴泉、塘弄坑兩個水庫。1976年縣人民政府領導進行新昌江治理工程,1980年完成。1981年長詔水庫建成後,沿江200多畝沙灘改成良田,耕地由1949年的1078畝上升至1350畝左右。
1984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部分勞動力轉向運輸、服務行業。村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單一農業經濟被工業、農業、商業、建築、服務行業的綜合經濟所代替,村民生活水平迅猛提高,村領導班子利用境內是縣土地開發重點地區的優越條件,興辦了多種形式的經濟實體,逐步進入商品市場經濟。
1988年起,縣屬毛紡廠、襪廠、煉油廠相繼在村區興辦。1991年占地44畝的新昌兔毛羊毛衫市場在村區建成以來,外來進入村區開辦企業的有毛毯廠、印花機械廠、製冷配件總廠、能源原材料開發公司、水電建築公司、華聯膠丸公司、華潤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村投資的股份企業有新昌制線廠、新康膠丸廠。村獨資經營的有城西建築公司、預製建築構件廠。特別是位於新昌兔毛羊毛衫市場西側的服務街、鳳山賓館、停車場等,總計投資已達600萬元。現有固定資產400萬元。投資初步產生了效益,1992年村級經濟收入達60萬元。

福利事業

上禮泉村上禮泉村領導視察
隨著村級經濟的增長,集體福利事業隨之發展。村民老幼皆有補貼。滿60歲老人生活補貼,1992年每人120元,1993年起每人補貼300元,分兩期發放。幼兒班免費入托。教育事業的補貼,入國小每人每年20元,國中30元,高中40元,考入大學每人補貼500元,中專300元。居民生活用電低價供應,差額部分由村經濟補貼。農業生產基金,補貼糧食種植每畝60元,所有農業灌溉用水、提水動力全部免費,由村供給。
個體經濟出現了百業齊興的景象,除農副業外,許多人家全部或部分轉入第二、第三產業。個體工廠有印花廠、五金建材廠;交通運輸業有8輛拖拉機,近30輛三輪卡車;飲食服務業有飯店、宿店30多家;商業有日用百貨、雜貨、水果店鋪、攤位50多家;從事蔬菜種植、花木苗圃等20多家。從業勞動力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發生巨大變化,單是隨土地徵用進入工廠、企業的員工近500人,其中150多人還轉了糧戶關係。
集體經濟、個體經濟並舉,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2年人均純收入已達1640元。資產10萬元以上人家屢見不鮮。全村90%以上的戶建了新房,普遍建三層樓房,四層樓以上的獨立院落住宅也有10多幢,甚至還出現了設施齊全、裝潢考究的五層樓豪華型住宅。

村莊狀況

上禮泉村僅剩下百餘畝山邊耕地,絕大多數村民轉移到二、三產業。

2005年後,村里相繼投入近400多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路、橋、供排水等等,農村面貌大大改觀。

村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00平方米左右。由於住房出租收入不錯,村民都建了樓房,一樓二樓自己住,其他樓層出租,村裡的流動人口有5000多人。 富起來的村民顯然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跟城裡人相比,生活總覺得還少點什麼。”

禮泉水庫有水面70多畝,那裡將成為上禮泉村農民公園的水上活動區,遊艇碼頭、水上茶座、嬉水卵石灘、垂釣區一應俱全。旁邊的服務區有停車場、球場、健身室、戲台,接待區打算建成高級食堂。

古今名人

上禮泉村上禮泉村
自南宋至明初200年間,章氏宗族獨居醴泉村,天輿後裔屢出名人。南宋章經(1201~1276)曾建平山書堂以育子弟。元代方國珍於至正十二年(1352)反元據台州、溫州,村人章廷王圭與從弟章廷璋聚義兵,設方略以拒,事後授官萬戶。章廷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舉人,絕意仕途,與宋濂、劉基為友。明洪武初年,宋濂、劉基力薦朝廷,廷端堅辭不就,後任新昌縣教諭,升福州府教授,著有《耕讀稿》。明代章士灃(1352~1400),洪武二十五年(1392)舉人,銓試第二,官竹山知縣,其子章以占正統六年(1441)順天府解元,官至岷王府長史。章士渤、章以善從叔侄,同中永樂二年(1404)進士,皆官至同知,其府第稱進士台門,今遺址尚存。章敏,永樂二十一年(1423)歲貢,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官至貴州提刑按察副使,村口樹立都諫牌坊,即指此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