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頭鷹

風頭鷹

鳳頭鷹為中等猛禽,前額、頭頂、後枕及其羽冠黑灰色;頭和頸側較淡,具黑色羽乾紋。上體暗褐色,尾覆羽尖端白色;尾淡褐色,具白色端斑和一道隱蔽而不甚顯著的橫帶和4道顯露的暗褐色橫帶;飛羽亦具暗褐色橫帶,且內翈基部白色。頦、喉和胸白色,頦和喉具一黑褐色中央縱紋;胸具寬的棕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胸以下具暗棕褐色與白色相間排列的橫斑。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風頭鷹的雄姿鳳頭鷹為中等猛禽,前額、頭頂、後枕及其羽冠黑灰色;頭和頸側較淡,具黑色羽乾紋。上體暗褐色,尾覆羽尖端白色;尾淡褐色,具白色端斑和一道隱蔽而不甚顯著的橫帶和4道顯露的暗褐色橫帶;飛羽亦具暗褐色橫帶,且內翈基部白色。頦、喉和胸白色,頦和喉具一黑褐色中央縱紋;胸具寬的棕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胸以下具暗棕褐色與白色相間排列的橫斑。虹膜金黃色,嘴角褐色或鉛色,嘴峰和嘴尖黑色,口角黃色,蠟膜和眼瞼黃綠色,腳和趾淡黃色,爪角黑色。幼鳥上體暗褐,具茶黃色羽緣,後頸茶黃色,微具黑色斑;頭具寬的茶黃色羽緣。下體皮黃白色或淡棕色或白色,喉具黑色中央縱紋,胸、腹具黑色縱紋或縱行黑色斑點。

 
風頭鷹的雄姿
風頭鷹 風頭鷹

生活習性

飛翔的風頭鷹風頭鷹性善隱藏而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於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日出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盤鏇和翱翔,盤鏇時兩翼常往下壓和抖動。領域性甚強。主要以蛙、蜥蜴、鼠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鳥和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樹枝叢間,發現獵物時才突然出擊。叫聲較為沉寂,he-he-he-he-he-he的尖厲叫聲及拖長的吠聲。

 
飛翔的風頭鷹
風頭鷹 風頭鷹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時發出響亮叫聲營巢於針葉林或闊葉林中高大的樹上,距地高6-30m。巢較粗糙,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內放一些綠葉。營巢位置多在河岸或水塘旁邊,離水域不遠。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還將繼續使用。每窩通常產卵2-3枚,卵為橢圓形,大小為43-54mm×37-41mm。孵卵期間領域性極強,有時甚至攻擊進入巢附近的人。

棲息環境

鳳頭鷹是留鳥,通常棲息在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腳林緣地帶,也出現在竹林和小面積叢林地帶,偶爾也到山腳平原和村莊附近活動。性情善於藏匿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息於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飛行緩慢,也不很高,盤鏇飛行時雙翼常往下壓或抖動。有時也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盤鏇和翱翔,盤鏇時兩翼常往下壓和抖動,領域性很強。大多單獨活動。

種群現狀

鳳頭鷹全世界共有11個亞種,中國有2個亞種,區域性非罕見,見於中國中南及西南包括海南島(indicus)及台灣(formosae)的低地森林。在香港現已常見。台灣亞種為我國的特產亞種,僅分布於台灣,不常見;分布於其他地區的是普通亞種,為留鳥,較為罕見,其中福建永泰和湖北十堰為近年才報導的新記錄。

種群價值

鷹科鳥類核型十分特殊,它具有較多的長度均勻的染色體,是一種較為勻稱的核型,這種核型作為勻稱和不勻稱核型之間的中間類型而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而對鷹科的鳳頭鷹進行的核型分析,對鷹科的物種分化及系統進化以及鳥類細胞遺傳學的研究都有幫助。因而,鳳頭鷹極具科研價值。同時,鳳頭鷹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亞種分化

(11種)

1、Accipitertrivirgatuslayardi分布於斯里蘭卡。

2、AccipitertrivirgatusPeninsulae分布於印度西南部。

3、AccipitertrivirgatusIndicus分布於北卡羅來納州東北部,印度,尼泊爾,中國南部包括海南島,印度支那和馬來半島。

4、AccipitertrivirgatusFormosae分布於中國台灣。

5、Accipitertrivirgatustrivirgatus分布於蘇門答臘群島。

6、Accipitertrivirgatusniasensis分布於蘇門答臘島西部的尼亞斯島。

7、Accipitertrivirgatusjavanicus分布於爪哇和巴厘島。

8、Accipitertrivirgatusmicrostictus分布於婆羅洲。

9、Accipitertrivirgatuspalawanus分布於巴拉望,菲律賓西南部的卡拉,納土納賽和婆羅洲。

10、Accipitertrivirgatusextimus分布於菲律賓東南部。

11、Accipitertrivirgatuscastroi分布於婆羅洲和呂宋島。

保護級別

數量較普遍,區域性非罕見,但種群數量不高。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卷中列為稀有種;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報導

1980年首次在中國福建省發現鳳頭鷹的普通亞種(Accipitertrivirgatusindicus)。2000年4月8日在福州南嶼桐坑村獲得一隻雌性鳳頭鷹,同時看2隻幼鳥,經鑑定為鳳頭鷹的台灣亞種(Accipitertrivirgatusformaosae),系福建鳥類亞種分布新紀錄。標本保存於福建師大生物工程學院動物標本室。鳳頭鷹台灣亞種在福州的發現,說明了由於氣候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原為台灣特有的鳳頭鷹台灣亞種已向福建地區遷移。

新浪網2007年4月12日報導:2007年4月10日,“綠眼睛”環保中心的志願者在樂清東塔公園照顧一隻左翅受傷的猛禽鳳頭鷹。這隻鳳頭鷹是10天前由柳市鎮孔先生撿到的。

2007年1月8日,攝影愛好者陳新之在上海東北角共青森林公園的林子中拍到一隻大型猛禽。經鑑定,這是一隻鳳頭鷹成鳥。鳳頭鷹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一般活動在我國華南、西南地區,上海從無該鳥種的記錄。為進一步證實,幾天后市野生動物保護站高級工程師袁曉等人也來到共青森林公園,再次拍攝到鳳頭鷹英姿。但事後通過照片辨認,卻是一隻亞成鳥。

新華網香港2007年1月17日電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17日說,一隻在石硤尾發現的鳳頭鷹屍體經多項測試後,證實對H5N1禽流感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1月9日,漁護署職員在石硤尾健康院後山撿獲到上述死鷹。該署發言人提醒市民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野生雀鳥及活家禽,並在接觸禽鳥後洗手。有關專家相信,這與候鳥遷徙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