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癲

風癲,病名,五癲之一,即癇證。

簡介

風癲,病名。五癲之一。即癇證。見《諸病源候論》卷二。多因血氣虧虛,邪入陰經;或在胎時母卒受驚,精氣並居所致。發病時仆地吐涎沫,無所覺,眼目相引,牽縱反強,聲如羊鳴,食頃方解。方用茛菪子散等。參見五癲、癲癇條。
風癲
病證名。見於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風癲候》云:“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於陰經則為癲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精氣並居,令子發癲,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原其癲者,皆由風邪故也。”
據上文之義,風癲有二義:
⑴風癲病,即邪哭、痴癲之類是也。
①邪哭,首見於中醫經典漢·張機《金匱要略》。《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邪哭者,悲傷哭泣,如邪所憑……其本則皆心虛而血氣少也。”
清·莫枚士《研經言·邪哭解》:“邪哭雲者,謂得邪病而哭。《病源》所謂邪之為狀,悲喜無度是也……考古之邪,即今之痴。”
邪者,乃“邪”氣、“邪病”也;哭者,乃“悲傷哭泣“、“悲喜無度”也,正痴癲病中“神誌異常”之症狀,與經旨後文之“癲、狂”吻合。隋·巢元方則謂之“風癲”,因受風邪而得名。《諸病源候論·風癲候》云:“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即其義也。
②痴者,《正字通·疒部》:“痴,《方言》借稱癲狂病。”此癲狂病,當指隋唐以後之癲病,非狂病。
隋唐之前,癲、狂、癇三病證區分不明、界定不清,最易混淆。時賢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癲》云:“《內經》之癲,即今之癇;《內經》之狂,乃今癲狂……癲於隋前,原指形體顛倒跌仆之疾(即今之癇疾)……癲於唐時,轉指心神顛倒錯亂之病(即今之癲疾)。”此痴癲之說或源於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而其病名則沿乘巢元方亦謂之“風癲”。在《千金要方·卷十四·風癲》云:“論曰: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象,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然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從症狀描述分析,實為唐代以後“癲病”之先河,後世醫家多宗此說。如清·何夢瑤《醫碥》:“癲者,如醉如囈,或悲或泣,或笑或歌,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左顧右盼,如見鬼神,有時正性復明,深自愧沮,少頃狀態復露者是也。”可見此“瘨邪”病,乃痴癲之病也。
另,癲為何稱為“風”癲?邪為何稱為“風”邪?
因“風者,百病之長也”(《素問·風論》)、“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骨空論》),故百病之因則可稱風邪。如《諸病源候論·卷二·風邪候》:“風邪者,發自不自覺知,狂或妄言,悲喜無度是也。”《千金要方·卷八·諸風第二》:“風入五臟,甚者恐怖,見鬼來收錄,或與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根據症狀描述,此“神誌異常”之諸等表現,實非“風”邪,乃鬼邪也。
諸病源候論·卷二·鬼邪候》:“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或癲狂惛亂,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及《鬼魅候》云:“凡人有為鬼物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或心亂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啼,夢寤喜魘,或與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熱,心腹滿、短氣,不能飲食,此魅之所持也。”而《千金要方·風癲》則云:“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邪鬼妄言……邪病大呼罵詈走……邪病鬼癲……悲泣鬼語……悲泣邪語,鬼忙歌哭。”此等神誌異常之症狀,雖冠以“風”名,然皆與邪病、鬼病相提並論。誠如《研經言·邪哭解》云:“惟巢氏《病源》中風門,有驚、邪、狂、癲四症相類,而皆冠之以風。”
⑵癲癇病。《素問·奇病論》:“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明·張介賓《類經·十七卷·疾病類六十五》:“巔疾者,即癲癎也。本經巔、癲通用,於此節之義可見。諸家釋為頂巔者,非。蓋兒之出生,即有病癲癎者,今人呼為胎里疾者即此。未聞有胎病頂巔者也。”巢氏《病源》所引“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精氣並居,令子發癲,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正此處經文之內容。指孕婦受到突然的驚恐刺激,使母體氣機逆亂,胎兒失去精氣的滋養,影響腦髓發育而行成的先天性癲癇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